摘 要:我國開展自行車運動這項運動較晚,大約在上世紀末期才正式開始,而經過幾十年發展,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成績,但是此項運動和世界水平相比較仍然比較落后,這就需要各位體育工作者積極研究,找出良好的訓練方式,推動我國自行車運動發展。由于自行車運動屬于競技性的運動項目,因此,在訓練過程中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而且還需要遵守自行車運動的特點而制定出科學的訓練方案。本文首先分析自行車運動的特點,然后提出幾點訓練的方法,希望能夠對青少年自行車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自行車運動;核心力量訓練;措施;探討
近年來,我國在自行車運動比賽運動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對此項運動發展帶來促進作用。然而,人們還需要清晰看到,此項運動和世界的平均水平比較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一點就是訓練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例如參與此項運動的人們對自行車運動的運行規律與特點沒有十分清晰的認識,并且在訓練計劃方面還存在較大的不足,這就制約了自行車運動發展[1],同時在競技項目中,由于訓練方法的變化無窮,這需要參與者能夠結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前提下,而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訓練計劃。本文重點分析自行車運動的訓練方法,期待能夠對相關參與此項運動的人們帶來一定的幫助。
一、分析自行車運動的特點
根據自行車項目不同的分法,主要有兩種:場地、公路,而在場地項目中又可以分為長距離與短距離兩種不同的項目。其中短距離項目主要包括的內容有: 記時賽(500m和1000m)、爭先賽以及奧林匹克的競速賽,在不同的賽事中,運動時間的花費也不同,大約從34秒至1分10秒不同的差異性。因此,在訓練過程中,就需要對運動員的體力做出一定的調整,例如通過間歇訓練的方式,使得運動員能夠嚴格地控制自己的時間,大約為30秒至90秒之間,而在每組練習結束之后,其中的間歇時間大約是4至5分鐘。此外,在場地長距離中主要包括的內容有:個人追逐賽(3km和4km)、團體追逐和積分賽,其中的運動時間一般會在3分鐘以上,但是由于這些內容包含著無氧與有氧供能情況,這就需要在訓練過程能夠采取具有較強針對性方法,在運動強度中心率的保持大約是90%至95%之間,在訓練中的時間大約是3至10分鐘,即就是運動員參與訓練的時間大約是3分30秒至4分30秒,或者采取每間隔5分鐘再進行訓練,各個組之間需要休息8分至10分左右。
在日常訓練中,重點提升運動員的速度,而速度提升情況則與運動員參與訓練的強度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這就需要在今后訓練中,將無氧訓練逐步擴大。此外,從競技體育角度分析,自行車運動還要求運動員良好的分配自己的力量,而在訓練中則可以通過高原和平原交叉的方式進行訓練。一般情況下,冬訓時期可以將有氧、耐力訓練作為主要的方案,這能夠有效提升運動員生理機能,而在夏訓時,則可以把平原作為主要的場地,這主要是針對運動員的速度與強度訓練為主,從而能夠有效促進運動員提升自己的能力[2]。
二、分析自行車運動訓練的具體方法
(一)公路與場地相結合
因為運動員在參與比賽中所遇到的情況變化多端,所以在訓練中就需要重視對運動員適應能力的訓練,其中主要是不同環境下的場地和公路情況的訓練內容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在公路比賽中,最終的成績主要取決于運動員的有氧情況與變速能力,在公路訓練中,對運動員發揮能力帶來不利,難以到達最佳的速度效果,此時通過場地訓練的方式能夠有效彌補運動員在公路訓練中所存在的不足情況,即就是通過平路訓練速度[3],而在山地以及起伏路段訓練力量,從而提升運動員的無氧能力,保證在參賽中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以長化短
運動員為了能夠有效達到此項運動所需要的力量,因此,在訓練過程中,就可以將主項距離進行分段練習。例如180km公路訓練可以進行分段處理,如上午完成100km,而下午則完成800km,這就要求運動員能夠在一定的時間段保持速度與心率都能夠達到90%以上,在各段不同的訓練過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可以從慢到快,然后逐漸擴大訓練的強度,從而促使運動員的機體能夠提升承受能力。
(三)平原和高原相結合
通過平原與高原相結合的方式能夠對運動員綜合能力帶來良好的幫助。在高原路段中,可以有效提升運動員的耐力;平原則主要是有效提升速度,從而使得運動員能夠在不同的距離中有效提升有氧訓練效率。例如在平原訓練中,運動員能夠通過高原訓練而獲得有氧能力及時補充平原路段中所需要的速度,同時在專項訓練中,則能夠重點提升水平和速度。在不同的場地訓練過程中,可以在平原、高原以及公路場地中形成有機系統,進而提升運動員的綜合能力。
三、結束語
由于自行車訓練屬于一項較為復雜而又龐大的工程,在訓練過程中,教練不僅需要掌握自行車運動的特點,而且還需要對國外相關的自行車訓練進行分析和研究,尤其是通過自行車運動比賽觀察,在其中找到一定的啟示,再加上教練的實踐經驗,有效為參與此項運動的人們提供良好的訓練方案,從而提升人們對此項運動的掌握能力。這能夠有效提升人們在參與訓練中的效率,更好地促進我國自行車運動在發展中能夠不斷縮短和項國際水平之間的差距。
參考文獻:
[1]王江斌.山地自行車運動員的力量訓練[J].科技經濟市場,2015(03):174.
[2]孫伊,劉亞娟.自行車男子短距離項目速度訓練方法與手段的實證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06):547-551.
[3]孟祥國,朱那.青少年男子中長距離自行車運動員賽前訓練研究——以鹽城自行車隊為例[J].運動,2011(02):18-19.
作者簡介:
孫惠安(1967.4— ),男,籍貫:河南省長葛市,職稱:助理教練員,學歷:大學本科,學位:教育學學士,研究方向:青少年自行車訓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