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昌
摘 要 義務教育化學教學中“空氣里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是中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定量實驗,也是承載豐富教育價值的經典實驗。筆者認真研究人教版和魯教版教材中設計的該實驗,感覺美中不足,又很受啟發,解決的問題使學生理解“進入容器內液體體積與容器內減少的氣體體積相等”。空氣可以說是學生身邊最熟悉的物質,學生學習起來也親切,易于理解和接受。學生雖然熟悉這些物質,但是在還沒有接觸氣體壓強知識的情況下,理解“燃燒紅磷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有一定難度。為此,在實驗之前我先設計了用氣球和飲料瓶做對比試驗,讓學生體驗氣體壓強的大小及變化,然后再用注射器來演示體積不變,氣體量減少,氣體壓強的變化,從而進一步使學生理解“進入容器內液體體積與容器內減少的氣體體積相等”這一結論。 設計了如下實驗。
關鍵詞 空氣 氧氣含量 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1實驗儀器及用品
鐵粉(直徑約0.1 mm)、活性炭(直徑約0.5 mm)、15%的食鹽溶液、木屑。注射器(10 ml)2支、橡皮軟管
2實驗裝置
3實驗操作
(1)將鐵粉、活性炭、木屑按質量比10:2:1比例混合,加入少許15%的食鹽溶液均勻混合備用(一會兒用手靠近藥品有熱感)。
(2)抽出右側注射器活塞,用藥匙把配好的藥品約3 g小心地送入其中(如圖所示),再把活塞推至最前端,左側注射器刻度定在10 ml處,然后用橡皮軟管將兩者連接,將氣體輕輕推到有藥品一側的注射器里。
(3)每2-3 min將右側注射器活塞推拉一次,約10 min后,密閉容器里氧氣消耗殆盡,最后將氣體全部輕輕推進左側注射器里,冷卻至室溫。
4實驗現象及結論
觀察到左側注射器剩余氣體示數為8 ml,約占空氣體積的4/5。
于是實驗得出結論:空氣里氧氣的體積含量約為1/5。
5實驗創新及說明
本實驗在藥品、原理、裝置等方面均有創新,相比兩種教材中的該實驗,具有以下優點:
(1)安全性:無任何危險,可隨時隨地完成。
(2)環保性:無任何污染物產生,對人和環境友好。
(3)簡約性:使用藥品少、儀器簡單。
(4)趣味性:不需任何外在條件,反應自發進行,非常“神奇”。
(5)低成本性:所用儀器為生活中常見易得品,藥品廉價。
(6)易操作性:設計簡單,易于操作。
在配制藥品過程中要視鐵粉、活性炭攪拌后濕潤的程度,適當增減食鹽水,即混和物不能太濕,也不能太干。其反應原理如下:Fe+3/4O2+3/2H2O→Fe(OH)3+96千卡/摩爾,用鐵粉可提高反應的表面積,加快反應速度;活性炭則具有很強的吸咐能力,它能吸附空氣中的氧,從而大大提高反應物氧的濃度,而食鹽是一種強電解質,能為金屬銹蝕過程中的電子轉移創造有力條件,起到促進反應的催化劑作用。
參考文獻
[1] 賈海琪,何俊友.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改進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02).
[2] 王冰.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的創新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9).
[3] 李德前.“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的改進[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6(01).
[4] 劉建華.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改進[J].科教文匯(下旬刊), 2012(06).
[5] 賈海琪,何俊友.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改進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02).
[6] 王冰.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的創新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9).
[7] 張紹貴.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改進[J].保山師專學報,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