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東
【摘 要】德國職業教育教學法中,引導提示法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法,這種教學法在我國中職學校課程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的應用,甚至存在著諸多的差錯。本文就引導提示法的概念、教學過程等進行闡釋,并結合在中職學校教學中實際應用分析,尋找推廣策略。
【關鍵詞】引導提示法;中職教學;應用
一、相關概念
引導提示法是以多種學習理論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為教學最終目標的能力本位教學法。這種關鍵能力的概念是指“跨學科的能力和職業性能力及資格”可歸納為組織能力、自主性和責任感、交往和合作能力、承受能力、學習能力等五個方面。
二、教學過程
引導提示法教學過程分為六個行為步驟,具體包括收集信息、計劃、決策、實施、檢驗。
(1)收集信息。學生通過廣泛地收集信息,抓住由教師或書本材料提供的核心問題的本質,從而為下一步作充分的準備,以便能夠獨立地進行每一個工作步驟。學生可以將收集到的信息以書面的形式簡短概括,或者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準備對核心問題的回答。在這一教學環節結束時,教師將每人準備的答案貼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和交流各自答案的依據明確核心問題的本質,即“做什么”。
(2)計劃。在這一環節里需要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即制訂工作的計劃,包括具體工作的日程安排。通常以書面的形式擬定工作計劃。
(3)決策。這一環節通常采用教師與學生談話的方式,就所擬定的計劃是否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否可行以及所選擇的工具是否合適等問題交換意見,最終作出比較合理的決策。
(4)實施。這是實質性的階段,學生完成工件制作或其他委托任務。這個階段也包括工作與檢驗的相互交替,不斷反饋,調整進度和修訂方案。
(5)檢驗。在實施階段終結時將產品同要求進行比較,檢查其質量與規格相符合的程度。學生可以參考檢驗表格獨立檢驗或由教師檢驗。
(6)評價。包括對前五個步驟的評價,對產品本身質量的評價對學生行為及工作態度、責任心等方面的評價。通常以教師和學生談話的方式進行。
三、應用現狀
(1)教師對引導提示教學法的教學目標──“關鍵能力”理解有偏頗,感到困難重重,無所適從。
(2)教師不積極嘗試,實施引導提示教學法無形中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
(3)相當數量的教師及教學管理人在概念上將“課程模式”和“教學方法”混為一談。
(4)教師更關往的是學生的知識掌握和運用,它仍然是決定分數高低的主要因素。
(5)實施引導提示教學法,很難保證至少是短時間內能夠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
(6)熱衷于“考證書”,分散了學習精力,降低了學習效益。 由于既要提高學生的就業應變能力,又要提高學生的就業轉崗能力,既要滿足學生技能學習的要求,又要為他們畢業后繼續學習奠定基礎,為此中職學生要考取多種類型和級別的單項技能證書考試
四、影響因素
(1)學科本位的課程模式的阻礙。由于歷史傳統的繼承性和前蘇聯凱洛夫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不是以學生的職業活動為中心,而是以學科體系為中心的。在學科本位的課程模式里,強調知識的完整和系統性,不太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也很難發揮其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2)學校管理層的推動力度不夠。學校的管理可以促進教學的改革,也可以遏制教師們的熱情。當學校在上級部門的資助下,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備,還送教師出去培訓,如果管理層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和指導,會使先進的教學設備成為一種支撐門面的擺設,也會使得教師培訓沒有實效。
(3)學生學習能力不適應。由于學生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多年來一貫被動的學習經歷,使學生們形成了學習上的惰性,一旦改變教學方法,讓他們發揮學習主動性,他們反而會覺得無所適從。
(4)教師素質不適應。運用引導教學方法要求教師有比較全面的知識和綜合能力,這與他們習慣的工作要求差距較大。
(5)學校的設備條件不具備。從某種角度來說,中職學校處于一種比較“自由”的境地,其繁榮或衰落在一定的程度上取決于學校自身的努力。于是,有些學校通過設立熱門專業來吸引生源,而新增的專業與學校的專業特長往往并不一致,師資、設備的條件都不具備。
五、實施策略
引進一種教學法,只有本地傳統的教育哲學與之較為吻合,培養目標、課程設計、教師的教學習慣、學生的學習習慣與之不產生激烈的沖突,教師才可能通過教學方法改革,溫和地運用。所以,有推廣這種教學方法只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將教學理論和方法的傳播制度化,并設立有關的專門機構。只有人們充分、全面的了解一種教學法,它才能被有效使用。特別是該教學法介入教學活動的角度,所依據的學習理論、認知心理理論、社會心理理論,以及能夠獲得的教學效益等。這樣,教師才能夠在實踐中運用新教學法的精神內蘊,靈活地解決課堂上和訓練中所遇到的具體的教學難題,在“教無定法”之時知道在哪里能夠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2)職業教育教師的培養應該通過有針對性的師范教育,使他們了解職業教育的教學特點、學生特點,以及解決職業教育所特有的各方面的問題及對策。在他們進入工作崗位以前,他們對自己的工作“了如指掌”、“昭然于胸”,在教學實踐中才可能如“皰丁解牛”般游刃有余。
(3)對于現有的教師則可以通過短期培訓等途徑使其掌握前沿的教學法,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習慣。而在工作實踐中,學校鼓勵教師參加學校的教學改革的設計,提高教師的參與意識和自我價值的認同感。
(4)由于所有的中等職業教育生源都來自普通教育,要使其在職業教育階段適應特定的教學方法,還必須在普通教育領域進行配套的教學改革,這直接影響到今后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基本素質。國外職教學生之所以容易適應職業教育教學法,與他們在普教階段就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我們的普通教育要改變以往讓學生單純地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們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注意在普教中滲透職教的因素,增強其職業意識,培養其學習能力。這樣,當他們進入職業學校后,就能夠發揮出學習的主動性,使新教學法得以順利實施。
(5)設立職業分析評估體系,以職業活動為中心進行學科建。設和課程設計。職業教育和企業的結合應該是非常緊密的,職業學校的課程開發應該以企業的職業活動為基礎。應該設立一種經常性的職業分析評估體系,通過對人們從事某項特定活動的調查分析,找出完成這些活動所需的能力、態度、習慣及各種形式的知識和技能,并據此進行課程開發。而在這樣一個新的課程體系中,新教學法才能具備其得以有效實施的必要條件之一。
總之,引導提示教學法實際上是一種由教師來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究的教學法,采用教師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的教學樣式。教師的教學活動主要表現為按照課程的目標和教學單元的要求,擬定核心問題,為學生提供指導和咨詢,與學生進行教學對話,組織學生進行團組工作和討論,而學生則主要通過問題解決的方式來掌握教學內容,更多地采用一些生產性的自主學習的技術,如查閱辭書、資料、教科書、小組討論、自我評價、獨立制訂工作計劃等。這樣,不僅掌握了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社會態度的形成和學習方法的掌握。
參考文獻:
[1]馬慶發.行為導向:職業教育教學的新取向[J].外國教育資料,1997,(2):66-71.
[2]雅克·德洛爾,等.教育——財富蘊藏其中(UNESCO教育叢書)[M].北京:教育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