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穎
【摘 要】目前各高校都把大學生軍訓作為新生入學的第一課。多年來實踐證明,開展大學生軍訓,不僅體現了人才培養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和諧統一,又促進了大學生嚴謹組織紀律性和堅韌不拔精神的塑造,其意義舉足輕重。但在實踐中也發現,部分參訓大學生訓練熱情不高,訓練動力不足的思想問題需要特別關注。本文就此進行了分析與思考。
【關鍵詞】高等院校;學生軍訓;效能
大學生軍訓工作是所有在校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增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強全民國防觀,提高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質量的重要途徑。大學生軍訓工作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根據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的通知要求,軍事課列入學校教學計劃,軍事理論教學時數為36學時,軍事技能訓練為2~3周,學生成績記入學生檔案。隨著我國教育事業和國防建設的快速發展,作為國家素質教育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學生軍事訓練工作也面臨一些新問題。在實踐中我們感到,解決好大學生在軍事訓練中表現出的訓練熱情不高,動力不足的思想問題對完成軍事訓練尤為重要。
一、大學生軍訓動力不足的原因
現在的大學生基本都是90后,他們的成長環境比較優越,社會環境相對復雜,他們思想呈現多元趨勢。一是參訓目標不純正。在實踐中我們發現,許多大學生參訓就是“為訓而訓”,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力性。一些大學生認為自己沒當兵,又非就讀于軍事院校,軍事訓練就是走走過場,無須在軍訓中投入太多精力,學好文化專業課才是硬道理,軍事訓練沒必要抓得那么緊。一些大學生是為了修得學分,抱著“玩玩和體驗生活”的心態參加訓練,缺乏主動參訓的動力,沒有把參訓做為加強自己國防觀念,提高愛國熱情的重要機會,認為能過拿到學分即可。二是能吃苦敢吃苦的精神差。“90后”大學生從小就是全家人的中心,父母竭盡所能為其提供了衣食無憂的成長環境,他們中間的許多人都是在蜜糖中長大,沒有做過家務,更沒有吃過一點苦。在訓練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參訓大學生怕苦怕累表現突出,雖然嘴巴里不說,但畏難情緒高,訓練中能托就拖,能對自己降低標準就降低標準,訓練中得過且過,不走心不入腦,這些消極怠工都導致了訓練效果一般。三是訓練信心不足。大學生軍訓一般都安排在大學新生入校時展開。此時的多數新生剛離家,他們想得多做得少,思想波動大,既雄心壯志也充滿焦慮。他們在不斷的熟悉新環境、新生活、新人際的過程中調整著,很多人在各種變化和適應中還無法自行安排調整好日常生活和訓練的關系,每天患得患失,有的甚至是訓練稍微苦點就想請病假,找各種理由逃避訓練,抱著“能躲就躲,能拖就拖”的心態對待訓練,造成對訓練的信心不足。
二、提升學生訓練效能的方法途徑
內因激化外因,思想牽引行動,只有從思想上解決訓練動力不足的問題,只有讓大學生自己主動訓練,才能發揮訓練的最大效能。必須著眼于大學生的特點,因人制宜,因勢利導,努力營造人人創優爭先的積極氛圍。
1.講明訓練的意義,讓訓練活動旗幟鮮明
學生的思想工作要落在實處,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時代感,對其提高訓練熱情,激發訓練動力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對剛入校的大學生而言,他們還沒有適應從“家長管”到“自己管”的轉變中,特別是對于軍訓期間的準軍事化管理不適應。此時對大學生開展軍事訓練,要以樹立大國防觀,增強愛國主意情懷為核心,講清軍訓的重要意義。首先是在集中授課講透大道理。比如開展榮譽感和使命感為主題的開訓教育,給新生們上一堂“闊步征程”激勵課。播放大學生軍訓宣傳片,開展授予新開訓大學生隊旗活動。其次是走入學生講明小道理。做好訓練中的思想工作,必須活躍在一線,走進開訓大學生,走進訓練場,才能見招拆招,及時有效做好引導疏導工作。在實踐中,我們通過堅持跟班作業,通過隊列看姿態,通過體能看士氣,通過飯量看能量,了解了開訓大學生在訓練中的心理狀態,及時化解了思想疙瘩,以關心和熱心催生他們對訓練的熱情。最后是在討論中辨析明理。在訓練的間隙,我們廣泛開展了一些特色主題討論會,比如“軍訓伴我成長”的主題演講比賽,“我為軍訓獻計策”的訓練難題會診,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聰明才智,把訓練變成自己的事,變“要我訓”為“我要訓”。
2.改進訓練方法,讓訓練活動事半功倍
大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精力充沛,但耐性差。只有不斷的改進訓練方法,以活動促激情,以變化促熱情,才能讓他們一直持續保有訓練的積極性。首先可以采用靈活訓練法。訓練看似枯燥單一,但其實用對方法,動動腦子,也會發現訓練的樂趣,激勵學生訓練的積極性。同樣的隊列,優秀的班長能把單調無趣的隊列訓練組織得有聲有色,豐富多彩,而有的班長只能采用集體組訓的形式,組訓方法單一呆板,必然會戳傷學生訓練的積極性。比如,練軍姿,可以在頭上頂個帽子或者身后背個十字架。練正步,可以在地上劃75公分的分割線,也可以拉25公分高的背包繩。又比如,在訓練中可以時時組織小動員,小交流和小講評等等,讓每名學生都當一次小教官,感受一下教官的氣派和威嚴,提高主人翁的意識。其次是采取快樂訓練法。抓住訓練的間隙,讓學生們徹底的放松休息,為下一步的繼續訓練調整狀態,非常滿足勞逸結合,動靜相伴的訓練規律。在訓練的間隙,我們組織學生分組游戲,班級之間拉歌比賽,班級之間開展小型球類競技賽等活動,把訓練場變成了娛樂場,并把每天的訓練情景拍成DV,掛在校園網上播放,有效促進了訓練成績的提升。這些小活動看似小,但卻是大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對于激發訓練熱情,起到了關鍵作用。最后是采取模仿訓練法。在有國防生的高校中開展大學生軍訓時,我們積極選拔優秀的國防生擔任軍訓教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國防生首先是普通大學生,就是參訓大學生的身邊人,他們知識水平高,表達能力強,比普通班長更具有親和力。從心里學角度上講,同齡人之間,同一群體之間更容易了解對方心里,溝通感情,做好幫助和引導工作。與部隊戰士相比,國防生擔任軍訓班長可以利用自身優勢,科學制定訓練計劃,訓練場上是教官,訓練場下是學長,更有利于接近參訓大學生心靈,提高受訓學生的訓練效果。
3.開展評優創先,讓榜樣樹起來
榜樣就是旗幟,榜樣就是目標,榜樣就是力量。尤其是大學生,可塑性強,沒有正確的導向就沒有努力的方向。一方面是樹立身邊典型。典型的作用是巨大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學生都有爭先創優的熱情,也有不服輸的韌勁,特別是活躍在身邊的典型,更能夠很好的引領集體的共同前進。我們要注意發現和引導,在每次訓練中選擇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的訓練典型。典型應該是多方面、不拘一格的,比如有訓練中積極刻苦的榜樣,有單項訓練成績好的典型,也有訓練進步最大的表率。總之,要盡可能讓大家在各個方面都能找到目標和方向。與此同時,樹立榜樣也要建立輪換制,讓大家都能看見在訓練中成為標兵的希望,從而激發“占排頭,抗紅旗”的熱情。另一方面要建立獎懲機制。優秀典型的要大力宣傳,反面角色的也要實時懲罰。獎懲分明是帶兵訓練的鐵律,也是激發學生軍訓的催化劑。我們在開訓前就制定了嚴肅的參訓紀律,制定了嚴格的訓練考核措施,明確了訓練不達標的按照程度輕重給予批評、警告、淘汰三種不同程度的處理意見,并實行訓練成績與獎學金、黨員發展、推優評優“三掛鉤”,在參訓大學生中努力營造“訓練光榮、怕苦可恥”、“訓練不習武,不算盡義務”的積極導向和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