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強
摘 要 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改革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已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思路的重新定位,旨在突破傳統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模式,創新體育教育機制和樹立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找準提高高職教育核心競爭力和推動高職體育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也為同類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現代職業教育 高職院校 體育教育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807.4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等政策的相繼出臺。可見國家層面對職業教育非常重視,面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應重新定位,改革舊教學模式,創新體育教育機制,為推動高職體育教育可持續發展探悉路徑。
1高職體育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1.1高職體育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體育教育作為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改革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效。但是高職體育教育工作也存在著諸多需要改革的地方,具體表現在:過度重視體育比賽,將獲得獎牌的數量作為評價學校體育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據,而忽視了眾多學生的公共體育課和日常的體育鍛煉;在體育教學中采取齊步走、一刀切的模式,忽視了學生體育興趣和體育特長的發展。課堂上,往往以運動技術為中心,忽視體育知識、健身方法的學習,忽視職業能力與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目前仍有少部分高職院校對體育教學仍然不夠重視,在教學和管理中不重視體育課,更談不上學生體育能力的提高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畢業后就與體育說拜拜,無法形成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
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現狀已無法適應這一發展的要求,缺乏前沿時尚的體育運動設施,教師的信息更新滯后,體育項目的開展不能體現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時代性、前沿性、休閑性、職業性、終身性等特征,教育管理模式以及組織形式滯后等。這與體育教育在職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不符,與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嚴重脫節,因此重新定位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勢在必行。
1.2高職體育教育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隨著全新職教體系的建立,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定位以及改革體育教學模式成為教育工作者和體育理論者研究的熱點問題。未來社會高時效、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人們的亞健康狀況更加突顯,為了緩解和改善身體狀況,人們對健身運動的認識和對自身健康的要求逐步提高,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發展趨勢必然會呈現出以下特點:
1.2.1開放性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教育形式的開放性要求體育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學內容、方法也必須開放化,因為學生的學習課堂不再受限于校內,而是學校、企業、行業聯合教學。如現代學徒制等模式的高職教育必須促使體育教育從校內走到校外,從學校走進企業的轉變,可嘗試采用由企業托管體育教育的“托管式”,或在企業常期派駐體育師資的“常駐式”等體育教學組織形式。
1.2.2前瞻性
體育教育應具有前瞻性,根據學生未來職業的需求和未來人才培養規格以及人們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重視的程度等核心內容改革體育教學,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掌握一至兩項體育運動,讓運動健身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1.2.3人文性
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的身體素質為本,體育教育在為學生職業能力服務的同時應注重“體育人文精神”——即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鍛煉、學會生活,更好的指導學生經后的生活和工作。
1.2.4終身性
健康的身體是貫穿于人一生的事情,因此,高職體育教育的定位、課程項目的設置等都要體現學生的終身體育觀。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和習慣,為學生終身體育打好基礎。
2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定位
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高職院校體育教育要盡快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全面培養學生的各種素質,使學生在體育教育中親身體驗到體育人文精神的真實含義,為將來適應快節奏的工作、生活打好基礎,因此,我們必須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高職體育教育重新進行定位。
2.1縱向定位:高職體育教育要在三個層面上進行定位
2.1.1突破身體素質達標和競技技術評價的要求
高職體育教育要為增強學生體質,學會做人做事服務,就一定突破以達標和競技體育為主的模式,培養學生熱愛運動,自主參與鍛煉的意識。這既是高職體育教育本質決定的,同時又是貫徹全民“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直接體現。
2.1.2為提高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服務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人的心理發展水平要求必然會越來越高。根據國內外心理健康專家的調查顯示,高校學生有心理障礙的比例已超過6%。因此,高職體育教育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頑強拼博的品質、百折不撓的意識和團結互助的精神,通過體育鍛煉提高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心理適應能力,以提升學生就業的綜合能力。
2.1.3為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服務
社會適應能力從廣義上說是指人的體質、智商與情商的綜合水平;從狹義上說,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發展水平,特別是意志力、抗挫折力,競爭意識、合作精神以及社會交往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等。而從社會文化視角來看:體育,尤其是體育游戲、競技體育和體育競賽,實質上是社會生產和生活場景的一種“縮影”和“模擬”,所以有人把體育課堂稱之為“小課堂大社會”,因此,高職體育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是其他專業所無法替代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高職體育教育應該有意識地延伸到社會發展和社會意識層面。比如高職體育教育參與社區體育活動;將地域民俗傳統文化引進校園;體育健身器材和師資資源共享等等,這些合作共建模式都能使學校和社會公益活動達到相互支持,協調發展。
2.2從橫向定位:高職體育教育與社區或企業互動、互助、互補、互利,使社會效益達到最優化
2.2.1從二者擔負的任務上看,必須形成互動
社會體育是指,社區成員以社區感情為契機,以自發性為原則,以一定的地域空間為依托,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為達到健身、健心、健美、娛樂、醫療等目的而進行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身體鍛煉活動。而學校體育教育則是指,以在校學生為參與主體的體育活動,通過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態度、習慣、知識和能力來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道德和意志意志品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從二者的定義看,學校體育教育與社區體育目標是相同的,就全民健身而言,學校體育教育是實現全民健身計劃的基礎,社區體育是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的途徑。因此,二者必須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激發,相互銜接的良好互動。
2.2.2從二者擁有的資源優勢上看,必須形成互補
單就體育而言,社區體育相對于高校體育教育資源方面存在許多不足,突出表現在場地少而又不健全,設施不配套,體育指導與管理人才匱乏,要擴大場地和設施規模又受多種條件因素制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社區體育具有特殊的整合功能,溝通功能、凝聚功能以及提升形象的功能,這又是高校體育教育所不能及的。相反,高校體育在“軟”“硬”件方面雖然有較大優勢,卻存在著設施閑置、資源浪費、教學傳統化等弊端。因此,高職體育教育與社區體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情況下,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向社會開放場地,提高場地設施利用率,這樣既發揮了高校體育場地設施和人才優勢,又使得學生能直接感受到社會體育生活的多姿多彩,并影響和培育學生自覺參與的意識。
3結語
現代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漸漸成熟,為了更好地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人才培養模式下實施體育教學,只靠體育教育工作者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與參與。一是政府層面出臺相關體育教學文件,鼓勵學校大膽創新體育教學組織形式,以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二是學校層面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的體育教學要給予充分肯定和支持,為其提供較寬松的發展空間并賦予體育教育者開展工作的主動權。三是確保體育教學場地、器材的合理運用。四是運用校園體育文化,用不同的組織形式開展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舉辦適合當代大學生的體育文化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吃苦耐勞、誠實專注的品格和甘于寂寞、恪盡職守、勇于奉獻的精神,使校園文化、體育文化與職業文化有機的融為一體,為學生成為準職業人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教發【2014】6號.《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J].職業技術教育,2014(18):50-59.
[2]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EB/OL],http://baike.so.com/doc/4867829-5085446.html.
[3] 教職成【2014】9號.《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J].職業技術,2014(10):18-19.
[4] 陳金力.探析五年制高職“3+2分段式”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4(29):281-282.
[5] 楊路.校企協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實踐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62-65.
[6] 蔣旋新等.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內涵與特征研究[J].成人教育,2010(8):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