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重要憑借,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提高思想品德覺悟的重要工具。本文從語文教材的內涵與作用、怎樣用教材教、怎樣選取教材內容等三個方面,論述了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怎樣使用教材。
【關鍵詞】教師;語文教材;使用;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語文教材的內涵與作用
(一)語文教材的內涵
“教材”這個術語,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的定義有兩種解釋:一是根據一定學科的任務,編選和組織具有一定范圍和深度的知識和技能的體系,它一般以教科書的形式來具體反映;二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一切教學材料。”由此看出,教材的定義一般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
廣義的語文教材包括社會、家庭、學校中對人的語言文字修養產生影響的一切書面、非書面的材料,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一切語言文字資料乃至社會生活和自然界,都可以看作是泛指的語文教材。
狹義的語文教材則是指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需要編寫的,供師生在語文教學中使用的教材。本文所涉及的教材,使用的是語文教材狹義上的定義,尤其特指語文教科書所選課文篇目。
(二)語文教材的作用
語文教材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師生溝通上處于核心地位,對于教師來說,語文教材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憑借,也是進行教學的依據。
對于學生來說,語文教材首先是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途徑。學生通過教材積累基礎性的語料、培養語感。同時,教材中的選文對學生的學習也具有示范和導向的作用。其次,語文教材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憑借,特別是閱讀和寫作能力。語文教材蘊含豐富的讀寫知識、文體和文學知識等,學生可以獲得大量知識,提高讀寫能力。葉圣陶先生在論述語文教材功能時曾說:“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字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這些事不能憑空著手,都得有所憑借。憑借什么?這就是課本或選文,有了課本或選文,然后養成、培植、訓練的工作得以著手。”最后,語文教材還是陶冶學生情感、完善健全人格的憑借,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精神營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是新課程改革中針對“教教材”情況所提出的重要理念,它著重強調了教材的“范例”作用,改變了將教材奉為“真理”的現狀,為教師理性研讀教材、使用教材提供了依據。
(一)“用教材教”的內涵
傳統模式下的“教教材”形式,將教材與教學內容等同,關注傳授現成的知識,忽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而“用教材教”,則是教師依據課程標準,根據自身的實踐與研究,自主領會、探討課程與教學,把教材作為一種重要的“中介”加以利用的教學行為。
葉圣陶曾說:“教材無非是例子。”而例子則說明能夠舉一反三,這就強調了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只起了“范例”的作用,教材本身與教學內容不能畫等號,就語文教材來說,課文內容并不是教學的目標,課文中所包含的“文”與“道”,才是課堂教學的目標所在。比如“想象”這個寫作手法,既可以通過《七顆鉆石》這樣的童話來教授,也可以通過《天上的街市》這樣的現代詩來教授。熱愛祖國這樣的“道”,既可以通過課文《詹天佑》來教授,也可以通過《最后一課》來教授,等等。
這就要求教師鉆研教學方法,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和“深加工”,避免被教材牽著鼻子走的情況,對教材進行自己的理解和創造。這種情況下,教材只是一種范本,教師對教材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處理,或者根據學生情況進行拓展延伸。在某種程度上,教師對教材的駕馭和超越,甚至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造成很大影響。
(二)“用教材教”的注意點
1.“用教材教”不能脫離教材本身
強調“用教材教”并不是要和“教教材”相對立,即使是“用教材教”,也不能繞開教材內容,教材、學生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三要素,教材仍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而“用教材教”的根本仍是“教內容”。就語文教學來說,在教學過程尤其是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文本內容是極為重要的。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教育歷來以閱讀教學為中心環節,以閱讀為主,甚至學習也會被稱為“讀書”。閱讀教學是以文章教學為中心,組織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教學形式,因此,文章的本身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語文課堂中所要教授的“文”(即聽說讀寫能力培養上需達到的要求)和“道”(即學生人文培養上需要達到的要求)在課文中不是獨立存在、明確提出的,而是蘊含在文本內容的各個方面,因此解讀和分析文本,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對于語文教師來說,研讀語文教材也是備課中的重要環節。
研讀教材要求教師把握課程標準的精神,從宏觀到微觀進行研讀。即從熟悉教材的總體結構、編寫體例和編寫意圖,到每一個單元內容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再到單元中的每篇課文在整個單元中的地位,最后才是單篇課文的整體研讀。
2.“用教材教”的重點是教授方法,提升能力
作為“范例”的教材本身不是教學目的,而是教學的憑借。“用教材教”其實就是通過對“范例”的學習,學會閱讀與寫作的方法。在針對范例教材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關注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學會從文本中概括和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提煉“如何讀”“怎樣寫”的能力,延伸到其他文本中,這種能力也不會因為文本的變化而消失。
三、對教材內容的選取
(一)教材內容與課堂教學目標的相互對應
語文課程目標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總目標”中對閱讀教學的目標做了具體規定:“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endprint
教學目標是指在一定課程目標下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師對學生達到的學習成果或最終行為的明確闡述,一堂課是否成功,取決于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又通過教材內容的分析與講授確保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教學目標是對課程目標的具體化,它的制訂無法脫離教材內容。教師在制訂具體的教學目標之前必須先研讀教材內容,才能使教學目標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根據教學目標適時調整、選取教材內容,以確保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如何對教材進行調整與選取,將在下文進行具體論述。
(二)對教材內容的節選
在中小學課堂上,由于教材內篇目眾多,在課時數遠遠不夠的情況下,不可能對每一篇長課文都安排多課時的教學。因此,在面對長課文時,就要有取舍地進行教學。
在一篇長課文中,需要教授的知識點肯定不止一處,但是課堂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考慮“一課一得”的模式是更為合理的,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內容有根據進行選取與調整,而這里的根據指的是教學目標。在拿到一篇長課文時,教師首先需要設立幾組教學目標,并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挑選出學生最需要掌握的一組教學目標,圍繞此組教學目標設置教學過程,而其他的教學目標則可暫時放到一邊。
(三)對教材內容的拓展
在面對一篇內涵不足以撐起一節課的課文時,教師可以就教學目標向外拓展延伸,補充說明本節課所教授的內容。比如在一堂課上教授了說明文中的某一種說明方法,此時就可引入使用了這種說明方法的另一篇說明文,起到強化和鞏固的作用。
拓展延伸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在拓展延伸時,教師通過某一方向的拓展延伸,提高學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拓展的內容要緊扣教學目標,如果有可能,盡量將拓展內容設置為教材內的文章,這樣一來,如果拓展的文本是之前學生學過的,可以激發學生記憶,起到復習的作用;如果拓展文本是學生未學到的,那也可以起到預習的作用。
四、結論
教材作為課堂教學的三要素之一,是教師教與學生學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語文教科書占據核心地位。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選擇、有方法地使用教材,是保證教學目標達成和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北 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3]張中原.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2.
[5]朱煜.“用教材教”:內涵與實施[J].教育科學研究,2008(1).
[6]王家倫.閱讀教學“整體性”原則的多元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8(Z1).
[7]王家倫.論“長文短教”與“短文長教”[J].中學語文教學,2008(11).
作者簡介:顧煒鈺 ,女,1994年生,蘇州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馬夢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