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改革的推進與深入,語文素養這個詞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成了大家研究的重點,我認為想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從學校、家庭這兩個方面共同協作進行語文素養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語文素養;學校;家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語文素養的定義
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語文素養”一詞就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里,引起了教育工作者以及廣大語文教師的強烈探討和廣泛重視,也就因此展開了多種類型關于語文素養的相關內容的研究,對語文素養的認識逐漸深化。在關于語文素養的內涵研究上,各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類型上加以闡釋,有的學者將語文素養分為了多個層次,每個層次都有要達到的具體任務要求;有的學者是將語文素養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結構,從影響語文素養的幾個因素入手研究語文素養每一層次的具體因素及要求;有的學者則是從三維目標對語文素養的內涵及任務進行了劃分。
綜合多個學者對綜合素養的研究,有人指出語文素養就是以弘揚民族文化,增進愛國情感為基調,以語文能力為核心,兼顧對學生語文知識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和道德修養的培養與提高,是對現代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理念的全方位體現。我認為語文素養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貫穿于學生多年的學習生活中,并且對學生的全面及終身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語文素養的培養途徑
通過對語文素養的重視及研究加深,人們探索到語文素養更深層及廣泛的內涵,并把培養和提高語文素養提上了日程,成為當今教育討論中的重點話題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我認為,要想解決對語文素養的培養問題,可以從家庭和學校這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學校教育是學生受教育的主要來源,除了學校外,學生會待的地方就是家庭,所以家庭對學生的教育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以下我將就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這兩個方面的因素來闡釋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途徑。
(一)學校教育
1.創造校園氛圍
我覺得學校對于學生的發展以及教師的教學行為有著指導性的作用,如果學校舉辦了活動,就會引起學生的重視。為了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不應只注重學生知識方面的發展,還應同時發展學生思維、道德等其他方面的內容。學校應該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開發出自己的特色,讓學生產生一種對學校、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學校還應該重視選修課程的開設,我覺得學校如果有能力的話,可以讓學生就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內容選擇課程。例如很多學生對中國的古文化有很濃厚的興趣,就可以讓學生選擇文言文相關的知識,還能提高學生文言文的知識與能力;有的學生擅長演講或者是辯論等,就可以讓他們選擇“演講與辯論”的課程,更專門地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培訓,促進學生能力得到提升。總之,我覺得對校本課程和選修課程的設置并不是沒有道理的,它給我們的課程注入了新的內容和活力,我們要合理地利用此課程,從方方面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2.提高教師素質
自古以來,教師應該是博學的代名詞,教師要自己有一桶水,才能跟學生分享一瓢水的時候顯得游刃有余。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掌握更多的、更廣泛的知識,要與時俱進,時代是在不斷發展的,知識也在不斷更新換代,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就是作為一個教師的態度,能夠從各種書籍中獲取豐富的知識,以不斷地充實自我。教師要能夠熟練地掌握各種技能,如閱讀技能、寫作技能等,只有教師有著完備的技能,才能給學生起到示范和指導的作用,促進學生各項技能的發展。
教師除了要對知識有很深的造詣外,還要有揮灑自如的教學技巧。作為教師,要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善于找到自己在教學中的缺點與失誤,并及時進行改正;要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自己的長處,能夠完美地掌控課堂;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對教學有著無比的熱情和鉆研精神,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3.轉變教學觀念
多年來,受知識教育更重要觀念的深厚影響,我覺得教師要跳出應試教育這個圈子,不再像從前那樣教育目標狹隘、教育手段單一、教學方法呆板,而是能營造出一個學生樂學的氛圍,創設三維教學目標,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幾個方面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能夠創設一個大語文教學觀念,不讓學生局限在對課本的學習,讓學生可以參與到課外活動中,促進學生動手能力與智力的發展,擴展知識面,做到對學生語文素養切實的發展。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形成新型教學觀念,把學生的發展看作重中之重,不再把單純培養知識性的學生作為教學目標。
4.革新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革新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培養學生活躍、積極、主動的思維方式和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任務也就是如此,不光是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生學會學習。新課程標準就指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學生處于學習的主導地位,而教師是作為引導者的身份,要尊重學生學習的能力以及規律,注重學生的長期發展而不是一味地讓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要學會在課堂教學中適當放手,其實學生往往能做得比我們預想的更好。其實中學生是思維最活躍的時候,他們中的一些人能寫出甚至讓我們都很驚嘆的文字。所以,不要再一味地過度控制課堂,要將課堂還給學生。
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們探索出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式、討論式、合作式、研究式、朗讀式、活動式,等等。但是很多教師更偏向使用講授式的方法或者是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起到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獲得體驗的作用。我覺得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穿插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找到最適合課文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實現三維目標。以講授閱讀課文為例,在講授《孔雀東南飛》這篇課文時,讓學生提前借助工具書將這篇文章翻譯成現代文,改編成劇本進行演出。這樣既讓學生做到一定量的文言積累,鍛煉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夠鍛煉學生表演的能力,之后就可以針對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細致講解。在這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參與到了整個課文的學習,做到了在活動中學習,在過程中體驗。在課文中很多小說和戲劇都可以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但是這種教學并不是適用所有的課文,要細致地找到適合每篇課文的方法,不要讓教學活動成為迎合教學改革的形式,使教學方法成為真正能幫助學生學習的行之有效的方式。endprint
由于過去的教學對學生知識的學習更為重視,在進行語文素養的教育時應更加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滲透、審美情趣的培養。讓學生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是讓學生形成認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基礎,學生獲得知識與情感體驗的重要渠道就是課堂學習,教師要能在整個課堂中調動起學生參與的興趣。現在的教學就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在教學中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獲得知識、分享知識。我覺得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前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已有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思維方式,根據這些特點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方法,創造一個活躍且學生樂于去接受的課堂。
5.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好的習慣對于學生一生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內容。我覺得語文學習的習慣是由多部分的內容共同構成的,其中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是其中基礎的部分。比如聽要形成善于傾聽他人言語并給予正確回饋的習慣,說要養成能夠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等。以閱讀為例,就要對閱讀充滿興趣、讓學生養成學會運用不同的工具書進行閱讀、邊讀邊記錄的習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的內容,獲得更多的知識,并且讓學生將知識記錄下來便于日后查看。對于寫作來說,要有善于觀察生活積累素材的習慣,多進行閱讀記錄的習慣,可以在平時閱讀時刻意記下名言警句、格言等,在看書讀報看新聞時能經常收集信息和逸文,養成樂于積累的習慣,這樣在寫作時才能做到有話可寫,能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修改,這樣才能更進一步培養學生改正錯誤的習慣。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后,對其終身發展都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培養學生的習慣對于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及語文素養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有力支撐,良好的家庭教育會對學校教育起到促進作用,對于學生的心理發展、情緒發展、生活素質發展、人格發展都起到學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所以,學校教育已經成為對學生語文素養教育與發展中不可斷裂的一個環節。
良好的氛圍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非常重要,不僅學校要創造良好的氛圍,家長在家也要創造一個適于學生學習的氛圍。要想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發展,家長就要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人是具有模仿性的動物,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對于學生的發展也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家長可以在家中閱讀書籍,看一些愛國類的影片,學生自然也會去閱讀感悟,并且能夠進行思考與討論。語文素養的生成應該是在行為和結果上都呈現著多元化的趨勢,它發展的過程也有其內隱性,是能夠內化在學生的行為結構上的,家庭潛移默化的教育如果得當,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起到不容小覷的推進作用。
三、小結
語文素養是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綜合體現,具體表現在知識素養,即對知識的掌握和積累、處理語文學習內容的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即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等其他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與愛國情感,這是語文素養的核心內容,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所在。對語文素養的描述應該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本文從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行探討,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與意見,希望能借此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語文素養,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發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育出我們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更好地推動我們國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李林華.中學生語文素養的現狀與對策[D].延安:延安大學,2014.
[3]葉潔.高中唐宋散文教學與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6.
[4]劉維琴.高中語文《新課標》“評價建議”之體系化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3.
[5]李麗慧.論中學語文教育評價[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6]朱長春.改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促進師生共同發展[J].時代教育,2012(12).
[7]孟妍.高中語文教材現當代散文選篇變動軌跡論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8]來欣.中學語文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14.
作者簡介:蘇丹,女,1994年生,吉林省松原市,就讀于延邊大學,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研究生。
(編輯:馬夢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