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瑛+王志強
摘要:知識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又是思維的工具。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既有區別,也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它們是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步進行的。數學教學的過程,應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從具體的感性認識入手,指導學生會抽象;從新舊知識的聯系入手,教育學生溫故知新;進行說理訓練,指導學生推理表述;以豐富多彩的題型啟迪學生思維品質。
關鍵詞:思維能力;感性認識;思維品質
知識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又是思維的工具。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既有區別,也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它們是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步進行的。
一、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會觀察
小學生的獨立性較差,他們不善于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示范、引導、指導,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獲得一些思維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有利于激發思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在思維的活躍狀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提出深淺適度,具有思考性的問題,這樣就將每位學生的思維活動都激活起來,通過正確的思維方法,掌握新學習的知識。 如教十一冊教材中“圓的認識”一課時,首先要學生拿出一張圓形紙片,讓他們將圓紙片對折打開,再對折再打開,如此多次,讓學生觀察在圓紙片上看到了什么?學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圓紙片上有什么?一生發現:圓紙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發現:圓紙片上有無數條折痕。老師表揚兩學生觀察仔細。其它學生倍受鼓舞,紛紛發言:圓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點;折痕兩旁的圖形完全重合;一部分的折痕是相等的??這時,讓學生打開課本,看一看交點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學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記。要學習在同一圓中直徑和半徑的關系了,讓學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圓紙片和同學手中的圓紙片的直徑和半徑,啟發學生又發現了什么?學生很快得出結論。
二、從具體的感性認識入手,指導學生會抽象
在數學基礎知識教學中,應加強形成概念、法則、定律等過程的教學,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然而,這方面的教學比較抽象,加之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學習時比較吃力。學生學習抽象的知識,是在多次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產生飛躍,感知認識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直觀是數學抽象思維的途徑和信息來源。在數學教學時,注意由直觀到抽象,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如在教學“角”這部分知識時,為了使學生獲得關于角的正確概念,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張開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從這些實物中抽象出角。接著再通過實物演示,將兩根細木條的一端釘在一起,旋轉其中的一根,直觀地說明由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學具親自動手演示,用運動的觀點來闡明角的概念,并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準備。
三、從新舊知識的聯系入手,教育學生溫故知新
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系統。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某些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又是舊知識的引伸和發展,學生的認識活動也總是以已有的舊知識和經驗為前提。每教一點新知識都盡可能復習有關的舊知識,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來搭橋鋪路,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如在教加減法各部分的關系時,我先復習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稱,然后引導學生從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后兩算式的得數實際上分別是前一個算式中的加數,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求加數的公式: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溫故知新,將新知識納入原來的知識系統中,揭示了加減的內在聯系,既開闊了視野,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四、進行說理訓練,指導學生推理表述
語言是表述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外殼,加強數學課堂的語言訓練,特別是口頭說理訓練,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好辦法。如在學習 “ 小數和復名數 ” 這一節時,由于小數與復名數相互改寫,需要綜合運用的知識較多,這些又恰恰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怎樣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好這一部分知識呢? 本人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加強說理訓練。在學生學完例題后,概括出改寫的方法:小數的整數部分是復名數的高級單位,小數的小數部分是復名數的低級單位。從高級單位到低級單位要乘進率,小數點向右移;從低級單位到高級單位,要除以進率,小數點向左移。然而,在實際練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所想的方法與眾不同,這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講出。如在講:1千米 500米=( )千米,在大家交流后,班上一個不輕易開口的學生舉手了,他說:“我是這樣想的,因為500米就是一里,1000米就是一公里,一公里 等于 2 里,那么500米就是半公里,1千米500米也就是一公里半,所以1千米500米=(1.5)千米??”這位學生的思考方法雖然并不值得推廣,但對于這一特殊的數字,完全合理、正確,而且說理清楚教師應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其后,教師又出示了另一題讓他用同樣的方法試一試,看能否獲得正確答案,并讓其明理。
五、以豐富多彩的題型啟迪學生思維品質
要培養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必須給學生創造一個個思維的“空間”,給學生呈現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很重要。
1、精選內容,培養思維的“求異性”。對于小學生來說,既要注意培養他們不盲從,喜歡質疑,打破框框,大膽發表自己意見的品質,又要培養他們敢于求“異”,發展他們的求異思維,進而養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乘法初步認識》一課中,先出示幾道連加算式讓學生改寫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義的依托,雖然是二年級小學生,仍能較順暢地完成了上述練習。而后,教師又出示3+3+3+3+2,讓學生思考、討論能否改寫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經過學生的討論與教師點撥,學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雖然課堂費時多,但這樣的訓練卻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尋求解題方法的積極情緒。此外,在數學教學中經常利用 “障礙性引入”、“沖突性引入”、“問題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既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新知識、新方法的探知思維活動,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在學生不斷地解決知與不知的矛盾過程中,還要善于引導他們一環接一環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endprint
2、一題多解,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創造性。教育家贊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學中要始終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在教學“分數應用題”中,有這么一道習題:“修路隊修一條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長的1/6,照這樣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還要多少天?”就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用上具體量,解1:3600÷(3600×1/6÷4)- 4;解2:(3600- 3600×1/6)÷(3600×1/6÷4);解3:4×[(3600- 3600×1/6)÷(3600×1/6)]。思維較好的同學將本題與工程問題聯系起來,拋開3600米這個具體量,將全程看作單位“1”,解4:1÷(1/6÷4)- 4;解5:(1- 1/6)÷(1/6÷4);解6:4×(1÷1/6- 1);此時學生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又有同學想出解7:4÷1/6- 4;解8:4×(1÷1/6)- 4;解9:4×(6- 1)。學生在求異思維中不斷獲得解決問題的簡捷方法,既使思維廣闊性、靈活性得到接近,又有利于各層次的同學參與,有利于創造思維能力的發展。
3、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一些數學問題,尤其是思考題,它所呈現的條件和問題的方法與平時所說的有一定差異,學生在思考的時候往往不能透過語言把握問題的實質,這時,不妨引導學生轉換思維的角度,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就會使一些難題迎刃而解。四則運算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系的。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加與乘之間則是轉換的關系。當加數相同時,加法轉換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轉換成加法。加減、乘除、加乘之間都有內在的聯系。如189-7可以連續減多少個7?應要求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從減與除的關系去考慮。這道題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幾個7,問題就容易了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教學生學習思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茅新慧.課堂——學生思維,小學數學教師200(1、2):65-70.
[3]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2007(19):2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