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慧民 楊龍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法治的不斷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的地位越發重要。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我國確立過程可分為:萌芽階段、確立階段、完善階段三個階段。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我國的運用主要集中在偵查階段、檢察階段和審判階段,這對于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以及維護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非法證據 排除規則 確立 運用
作者簡介:狄慧民,河南省靈寶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反貪污賄賂局局長、檢察委員會委員;楊龍,陜西省西安市公安局雁塔分局干警。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155
一、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我國的確立過程
(一)萌芽階段
縱觀1979年《刑事訴訟法》并沒有關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具體體現,但卻在當時的法條中透露出了非法證據排除的精神。明確要求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與案件有關的各種證據,同時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 為進一步促進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我國的萌芽,我國于1988年簽署了《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該《公約》吸收了美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先進經驗,是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的國際化體現。我國以期通過加入國際公約、履行國際義務的形式將《公約》規定之非法言辭證據排除落實到國內法中。隨后在1996年通過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關于證據的條款中延續了之前對刑訊逼供的嚴格禁止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在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中實現了《公約》對非法言詞證據的排除,規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以此將言詞類非法證據排除在定案根據之外,初步形成了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雛形。
(二)確立階段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頒布了《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和《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兩個《規定》),首次將排除非法證據與“防范冤假錯案”、“保障辦案質量”的實體價值相聯系,詳細規定了各類證據的收集、固定、審查、判斷和運用,細化了證明原則和責任,具體了非法證據的內涵以及審查、排除非法證據的程序。2012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對兩個《規定》確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首次進行了立法完善,一是將非法取得的言辭證據規定為絕對排除,二是非法取得的實物證據規定其應當補證或說明,若不能補證或說明的也應當排除,對檢察機關核實、排除非法證據,審判機關排除非法證據做出了具體規定,并就證據合法性的證明責任進一步明確。
(三)完善階段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再次審時度勢,于2017年頒布了《關于辦理刑事案件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此次頒布的《規定》展現了許多亮點:一是針對性的將“威脅”、“非法拘禁”納入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適用對象;二是初步確立了重復性供述的排除規則;三是確立了檢察機關在審判前程序中對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主導權;四是強調了庭前會議的初步審查功能和程序性審查的優先性;五是對律師辯護權予以強化、對當庭裁判原則予以完善。以此對司法實踐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實體和程序兩個方面進一步嚴格細化,從《規定》的具體條文可以看出,無論是所列舉的非法取證手段的廣度,還是進一步細化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深度,都表現了當前我國司法機關嚴格踐行法治、完善制度設計、彌補法律漏洞、全面保障人權的決心和力度。
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我國的應用
(一)偵查階段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應用
1.完善刑訊逼供、非法取證的源頭預防機制
一是在訊問場所方面,嚴格要求偵查機關在拘留、逮捕犯罪嫌疑人之后,應當按照法律規定在相應時限內送到看守所羈押,在羈押時限上保障嚴格依法進行。在偵查機關需要對送交看守所羈押后的犯罪嫌疑人進行訊問時,原則上應當在看守所內的訊問室進行訊問,以最大程度確保刑訊逼供現象不再發生,對于特殊情況確有必要在看守所外進行訊問的,《規定》考慮到偵查工作的特殊性靈活處理,但嚴格規定了應當作出合理解釋。二是在錄音錄像方面,進一步強調了《刑事訴訟法》對于訊問過程錄音錄像的要求,考慮到刑事案件基數大難以對所有案件進行錄音錄像,根據現實需要,《規定》將一般案件規定為“可以”對訊問過程錄音錄像,賦予偵查機關一定可操作性。而對于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其他重大案件,《規定》以“應當”表明了對這部分案件嚴格排除刑訊逼供、非法取證的關注。另外,針對錄音錄像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出現的片斷性、選擇性呈現被剪接、刪改的問題,《規定》進一步嚴格了錄音錄像必須完整、不間斷。三是在訊問筆錄方面,《規定》細化了訊問筆錄的適用情形和要求,強調應當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過程中依法制作筆錄,前述對訊問犯罪嫌疑人錄音錄像的告知也需要在訊問筆錄中體現,強調了訊問筆錄完成后交犯罪嫌疑人核對的必要性,并對那部分沒有閱讀能力的犯罪嫌疑人以偵查人員向其宣讀的方式來采取特殊保護,確認其有效核對。考慮到訊問筆錄在偵查階段的重要作用,《規定》強調了犯罪嫌疑人對于訊問筆錄補充和改正的權利。
2.充分發揮偵查機關內部把關功能
《規定》在偵查階段從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申請排除非法證據、檢察機關主動詢問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非法取證和偵查機關對偵查終結案件的全面審查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在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申請排除方面,強調了檢察機關的提前介入,對于其提供的相關線索和材料,《規定》要求檢察機關應當調查核實,并以書面形式答復來確保這一程序的落實,對于查證屬實的非法證據檢察機關將對偵查機關提出糾正意見,所謂的“糾正意見”并不是讓偵查機關作為意見參考,而是要求偵查機關內部對認定的非法證據予以排除。二是檢察機關主動詢問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非法取證,這也同樣體現出檢察機關在偵查階段的提前介入,并以同樣的處理方式對查證屬實的非法證據,要求偵查機關內部予以排除,“不得作為提請批捕、移送審查起訴的根據”。三是偵查機關對偵查終結案件的全面審查,這也是充分發揮偵查機關內部把關功能最主要的體現。對偵查終結案件證據收集合法性的全面審查包括正確對待言詞證據和重視實物證據兩方面,對于正確對待言詞證據方面,要避免簡單適用犯罪嫌疑人在偵查期間的訊問筆錄來作為認定其有罪的依據,一是避免辦案人員僅憑自己對案件事實的認識去挑選證據,選擇那些能夠支持自己認識的證據舍棄那些不能支持或者否定自己認識的證據;二是避免辦案人員為獲得支持自己認識的證據而不惜采用不正當的甚至違法的手段,如刑訊逼供、威脅欺騙等,從而嚴重侵犯公民的合法權利,產生程序不公。 對于重視實物證據方面,首先是要強調重大案件對實物證據的收集,在未收集到實物證據而依據其他證據提請批捕或移送審查起訴的情況下應當特別慎重。其次,在充分認識實物證據重要性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偵查機關內部對實物證據的把關。
(二)檢察階段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應用
1. 發揮檢察機關對偵查取證的法律監督職能
其一,是在告知權利方面,《規定》要求在審查逮捕和審查起訴期間檢察機關訊問犯罪嫌疑人時,為充分保障其權利實現,應當告知其有申請排除非法證據的權利,告知內容還包括訴訟權利和認罪的法律后果,進一步確保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權利得到司法保障。其二,是排除非法證據方面,《規定》延續了《刑事訴訟法》在規范司法行為 、遏制刑訊逼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進一步完善訊問程序,并細化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規定了審查逮捕、審查起訴期間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依舊可以申請排除非法證據,此舉與提前到偵查階段對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申請排除非法證據相銜接,擴大了對其權利的救濟范圍。同時,與偵查階段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相一致,規定了以申請排除非法證據和檢察機關依職權發現后排除非法證據兩個方面來使得非法證據最大限度的排除。為了做好排除非法證據之后對案件的調查取證工作,規定在必要時可以由檢察機關自行調查取證,從根本上排除了案件從新回到偵查機關之后受到打擊報復的可能。其三,在排除后的處理方面,以絕對排除的形式規定了認定的非法證據,無論是在批準逮捕還是審查起訴上都不能作為根據,為確保對所排除的非法證據的留檔和必要時追究相應人員法律責任,《規定》明確要求了對所排除的非法證據的處理。其四,在偵查機關的復議、復核方面,首次針對檢察階段檢察機關因排除有關證據直接導致對涉嫌的重要犯罪事實作出不批捕、不起訴的,偵查機關可以要求復議、復核。
2. 完善辯護職能的法律保障機制
《規定》在此方面強化了律師的辯護權,規定了值班律師制度以確保犯罪嫌疑人得到必要援助,并將此法律援助律師制度擴大了范圍,囊括了排除非法證據規則的適用。同時《規定》指出辯護律師自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訊問筆錄、提訊登記、采取強制措施或偵查行為的法律文書等證據材料,還可有條件的向法院、檢察院申請包括訊問錄音錄像、體檢記錄等偵查機關收集但是沒有提交的證據材料。進一步促進《規定》所要求偵查機關收集、調取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有罪或無罪、罪輕或最重的證據材料的落實和審判的公正。
(三)審判階段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應用
1.完善庭審階段被告人申請權利救濟的司法程序
一是在規范申請非法證據排除有關內容上,進一步將前兩個階段嚴格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權利告知、申請時間、申請方式在審判階段進行體現。要求在人民法院送達起訴書副本時,履行其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告知義務,要求提出非法證據排除申請的,原則上應當在開庭審理前提出,要求提出非法證據排除申請應當提供相關線索或材料。二是對證據合法性存疑問題召開庭前會議方面,規定對于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有依法提出非法證據排除申請的,應當召開庭前會議,就證據合法性檢察機關有針對性的通過出示證據材料予以說明,在庭前會議過程中,雙方均可撤回證據或申請,以此解決證據合法性問題。三是在一審對證據合法性調查方面,將庭前會議中雙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的證據收集合法性問題放到一審中進一步調查,并針對庭審中調查的相關人員出庭、庭審中調查時間、庭審中新提出排除申請的情況、證明責任和排除方式等作出細化,明確規定原則上當庭調查。
2.將疑罪從無落到實處
作為無罪推定原則的核心內容,疑罪從無要求證據不足以認定被告人有罪時,要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決,疑罪從無。盡管制度層面上已經對這一定罪標準有了具體明確,但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會出現所謂“疑罪從有、量刑從輕”的“留有余地”判決。法官在審判案件過程中可能面對體制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但是在觀念上應當時刻保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裁判原則,嚴格貫徹法律法規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要求,按照法律程序嚴格排除非法證據,就已有證明案件事實依據相關法律作出判決,對于那些可能有罪但證據不足的被告人,就應當嚴格依法作出無罪判決,將審判階段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和疑罪從無落到實處。
注釋:
1979年《刑事訴訟法》第32條.
卞建林.鑄證據基石,促司法公正.法學雜志.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