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媒體監督是權力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媒對司法監督過程中,一方面傳媒的廣泛關注和報道可以提高司法的透明度,但司法公正的本質是司法獨立,人民法院獨立司法不受任何干擾,傳媒廣泛關注特別是錯誤報道無疑也會妨礙司法,影響司法公正。本文以社會熱點案例為切入點,力圖闡述信息爆炸時代下特別是自媒體廣泛興起環境下傳媒和司法之間的關系現狀,分析兩者沖突關系更深層次的原因,厘清當代中國傳媒影響司法的實質,并提出重構二者關系的設想。
關鍵詞 媒體監督 司法公正 新媒體 沖突解決
作者簡介:朱姝,中國社會科學院方志出版社編輯。
中圖分類號:D926.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190
2013年3月31日17時50分許,林森浩攜帶上述物品回到421室,趁無人之機,將試劑瓶和注射器內的二甲基亞硝胺原液投入該室飲水機內,致其同寢室舍友黃洋死亡。事發后,林森浩被上海市公安局提請批準逮捕,檢察院依法提起公訴。2014年2月18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015年1月8日上午,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宣布林森浩投毒案二審維持原判。2015年12月9日,最高法下發核準林森浩死刑的裁定書。這就是一是廣為轟動的“復旦投毒案”
有分析認為,上訴法院法官在進行司法決策的過程中極可能受到了新聞媒體輿論的影響。那些報道是否影響了法官的獨立判斷,進而影響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在強大的社會輿論面前,法官是否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判決的影響力?在司法審判中新聞媒體輿論應當處于一個怎樣的角色?
在實踐生活中,新聞媒體對司法審判的影響并不罕見。的確,這種輿論監督方式與司法審判有著天然聯系。其主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其一,輿論的廣泛關注和報道往往會促使法院就某一事件啟動司法監督程序,一起事件經過媒體的廣泛報道后,當事人和司法機關迫于輿論和社會的壓力往往會訴諸司法的手段。如某地黑煤窯發生安全事故致多名礦工死亡后試圖掩蓋真相,媒體報道后,當地司法機構開始介入調查,當事人也主動開展善后工作,最后有關責任人受到了相應的處罰。其二,在法院審理案件的過程中,由于審理工作的公開性要求,新聞媒體對案件的持續跟蹤向社會報道案件的進展情況,而民眾也會根據新聞媒體報道的消息(不一定全面)以樸素的正義觀(不一定專業)發表對案件的看法,最終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法官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迫于判決的社會影響,在某些情況下不得不向輿論妥協。如“復旦投毒”案“藥家鑫”案 ,我們難以對個案中社會輿論對判決結果的影響做一個定量分析,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法院的判決肯定或多或少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媒體的報道可能起到正面作用,強化法院判決的社會影響,但也可能起到負面作用,弱化法院判決的社會影響。而當法院最終做出判決后,新聞媒體對判決的廣泛報道,一方面使社會公眾能夠了解到案件的最后結果,另一方面社會公眾得以參與到對案件的討論中,通過對案件評論的方式廣泛發聲,對當事人和當事法院都產生直接影響,有可能沖擊司法的公正公信,還有可能影響其他類似案件的審理。
不過,新聞媒體在司法過程中也并非一直處于負面作用地位,新聞媒體對司法系統正面的報道往往能提升法院的公信力,同時新聞媒體對公平正義,對法治文明的堅守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幫助本身處于弱勢的法院系統抵御外來妨害司法權的風險。 “司法部門既無強制,又無意志,而只有判斷;而且為實施其判斷亦需借助行政部門的力量,因此,司法權為三權中最弱小的一個,與其他兩者不可比擬,故應使它能自保,免受其他兩方面的侵犯。” 而新聞媒體對法治的堅守可以很好地聲援法院系統,為司法系統抵住外來壓力。此外,新聞媒體輿論對司法系統的報道和評價往往也會促進司法系統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總而言之,新聞媒體監督與司法審判之間的聯系有利有弊,其互動的原因也并非無根無據。只有在其沖突發生原因之基礎上尋找解決措施,才能在兩者之間保持一個適度的張力,才能發揮各自應有的職責。
一、傳媒監督角色介入司法的合理化分析
司法獨立是現代法治國家(無論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堅持的一項基本原則,我國在《憲法》當中也明確規定了人民法院獨立開展審判工作的基本原則。人民法院能否不受外部干擾,忠誠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決定了審判結果能否公平公正。司法的獨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就其外部而言是指司法機關不受其他包括公權力機關在內的任何組織和個人的干擾,特別是不受其他公權力機關的干擾尤其是行政機關的干預。就內部而言是指上下級司法之間之間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而是業務上的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同級司法機關之間更是相互平行,毫無關聯。司法工作人員開展司法工作只能遵循法律的權威。借此以維護和保障法律的權威性和裁判的公平正義。
不可否認的是,堅持司法獨立并不是絕對的原則,司法的完全獨立也容易導致司法腐敗,因而司法獨立是相對的獨立,司法獨立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司法公開,通過公開透明的方式來保證司法權不被濫用。因為司法獨立對法院和法官的要求比較高,法官既要具有常人一樣樸素的正義觀,又要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專門判斷能力,同時對于現代法治諸如民主自由等有一個基本的信仰。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專業的法官也難免犯錯,也難免不受其他因素影響,上述判斷只是一種理想上的應然狀態。 因此,再完美的司法制度的合理運行也有賴于社會的監督,新聞媒體的監督在一定程度上對司法獨立也會起到積極作用。
二、新媒體環境下司法公正與媒體監督之現實剖析
(一)兩者形成沖突的原因
1.司法獨立的特性本身就排斥社會輿論對司法工作的干預和影響。特別是司法工作的專業性要求輿論對司法工作應當保持一定的緘默。司法結果的形成是法官遵從內心的良知與理性,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作出的判斷,在這一判斷作出的過程中,法官不應當受到除自己內心良知以外的任何影響。新聞媒體不全面的報道、不專業的判斷、不適當的評論都會對司法獨立產生不利影響。
2.由于輿論與司法的評判標準不同。對同一個案件,法院和法官是依據事實和法律作出的專業性的判斷,而新聞媒體則是以社會一般大眾的視角以樸素的正義觀對案件進行評判。盡管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法律和道德在某些情況下具有一致性,但是新聞輿論的放大效應通常放大社會公眾片面的不專業的激情的判斷從而給法院、法官帶來較大的壓力。社會大眾由于缺乏專業的法律訓練,其基于樸素正義觀的判斷往往基于同理心,在加上新聞媒體不全面的報道極有可能形成社會轟動效應,而做出錯誤的判斷,最終給司法工作帶來不良影響。
3.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客觀性和真實性雖然是其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新聞媒體的營利性,新聞報道往往會有選擇的報道,特別是新聞報道的形成過程,涉訴訟法案件的報道過程中對案件事實和證據的認定并不會像司法系統那樣必須遵守嚴格的法律程序,新聞媒體的認定和判斷基本上就是通過采訪雙方當事人的片面消息,而受眾并不會區分消息來源的真實合理性,而只是全盤接受與肯定并在此基礎上作出相應的判斷。在法官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新聞輿論甚至在案件結果未出來前先行“裁判”,從而給法官帶來強大的輿論壓力。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新聞媒體報道中所報道的案件信息遠遠不夠全面,沒有遵循證據規則,只是從新聞的角度有選擇的報道和獲取信息,并且媒體所報道的信息并沒有經過質證、認證就被假定為真實,這是不應當的也是不適當的。由于新聞的傳播效應和輿論的浪潮效應,最后大家往往信任媒體不合理不公正的報道,最終反而認為司法系統的裁判是錯誤的、不公正的,認為司法是腐敗的,不相信司法的權威。最終影響司法的裁判和判斷。
(二)兩者沖突之表現
1.社會輿論對司法獨立的天然侵犯。新聞報道受到的約束較少,其及時性特征往往要求對一個事件快速報道,此時準備性和客觀性反而被放在次要位置,片面的報道加上社會大眾的浪潮效應最終給法院裁判工作造成壓力。這種天人侵犯性主要表現在:審判前片面報道涉案相關信息,給公眾造成誤導;審判過程中對案件的簡單輕率表態;判決結果出來后對判決結果不負責任的批判等。
2.新聞媒體輿論監督中的侵權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的新聞媒體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新聞媒體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市場經濟的影響,特別是新聞媒體欠缺必要的法律規范,標題黨新聞媒體越來越多,部分新聞媒體追求輿論的轟動效應做一些不實報道。現在的情況是,新聞媒體的報道人員在報道案件的過程中受到侵擾的情況有之,被報道者受新聞媒體不實報道影響而受到侵擾的亦有之。最典型的就是新聞工作者的暗訪,暗訪是獲取新聞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暗訪往往會侵犯公民的隱私權等合法權益,并且通過暗訪獲得的事實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作為合法證據使用必須是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法院調查必須在公開透明情況下做出,而新聞媒體的暗訪則無需如此,這導致法院和新聞媒體在認定事實上具有不對等性,新聞媒體通過暗訪獲得的事實可以公開傳播而激起強大的社會輿論,但卻不能作為合法證據使用,最終結果導致法院于社會的脫節。有的新聞媒體在采訪過程中凌駕于司法之上,干擾和影響了司法、行政部門的工作,這些也都有違于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原則。
3.司法審判對新聞輿論監督的阻礙。司法獨立雖是現代法治的一項基本原則,但是司法獨立的一項基本要求是司法公開,司法公開是司法獨立的應有之義。然而在我國司法審判工作中,有些地方的司法部門和司法工作人員對新聞媒體的監督采取一種敵視的態度,認為新聞媒體的監督是多余的、無用的,甚至人為的封鎖消息,結果導致報道的不及時、不全面,反而起到反效果。有的地方司法機構則人為的選擇信息,報喜不報憂,甚至夸大其詞,文過飾非,在社會上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這些問題的存在都人為地阻礙了新聞媒體對司法工作的正常監督。
4.新聞媒體自身存在的問題對司法審判的影響。新聞媒體本身是一個盈利行業,這就決定了其報道真偽往往會與利益掛鉤。而其操作的越位、報道的真偽與其單純追求眼球效應等行為在整個大環境下都驅動著群眾對司法審判的不正當監督。有些新聞媒體為了收視率,為了商業利潤違背新聞工作的真實性原則,將新聞報道作為盈利工具,追求眼球效應,以眼球效應嘩眾取寵,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地報道新聞問題。往往片面報道,甚至負面報道新聞事件,給司法工作的正常開展造成了困擾,最終的結果是影響了司法的公開公正。
三、司法公正與媒體監督良性關系的理性建構
新聞媒體監督的自由和司法審判的獨立都應該受到尊重,正如陳光中所言:“司法和輿論的關系是應該從兩方面看。一方面,司法相對輿論而言是獨立的,檢察權、審判權都應該獨立行使,不為輿論所左右,結論認定不能受輿論影響;另一方面,輿論也是民情的反映,是社會效果的反映,輿論有明顯的反映時,司法要認真對待,讓這兩方面結合起來,這是司法對待輿論的正確態度。” 實現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平衡,是發揮社會民主與司法公正的權宜之策。
(一)新聞媒體介入司法的合理界限
首先,新聞單位應當認識并尊重司法的特性。司法的特性表現在:司法權與其他公權力行使同,它具有獨立性、公開性、程序性、權威性等特性,所有這些都是實現司法公正所必須的。其次,司法審判工作不受外部干擾,而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在遵守現行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實現公平正義的要求。傳媒在報道和監督中享有的自由是相對的,自由是法律范圍內的自由,其行為底線依然是不能違背法律法規而我行我素。最后,應當堅持新聞媒體報道的客觀性、真實性原則,不能斷章取義、不能片面、不真實報道。
(二)保障媒體對司法的監督功能,完善輿論監督司法的監督環境
司法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正確認識到司法工作應公開進行,應正確處理媒體與司法機構之間的關系,司法機關要主動澄清一些司法誤區,避免錯誤報道廣泛傳播。最重要的是司法機關不能對新聞媒體持敵視態度,應當主動向新聞媒體公開有關信息和事實,認真對待新聞媒體的重要作用。新聞媒體也應當保持一定謙卑心態,傳媒對于人民法院還沒有審理的案件或者正在審理的案件在報道的過程中應注意避免帶有一定傾向性來開展報道工作。在具體報道過程中,應注意避免不要侵犯相關工作人員的名譽和法院的公信力;而法院內部而言,應當加強制度建設,探索與新聞媒體接軌的新方式、新渠道,完善現有的公開審判制度,經常性得通過新聞媒體向工作普及法律知識特別是訴訟常識。
(三)加強輿論監督過程中的媒體自律
新聞媒體不僅僅具有商業屬性,同時還具有公共產品屬性,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不能缺少新聞輿論參與,因而“公共服務”特性是新聞輿論的一個顯著性特征。也正是新聞輿論的公共屬性,新聞媒體又不能像純商業機構那樣單純追求盈利,而必須對公眾負責。J·阿特休爾在談新聞媒介的思想體系時講到,“新聞媒介為實現‘公眾的知曉權服務;新聞媒介探求真理,反映真理;新聞媒介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 這對我們很有啟示意義。媒體盲目追求利潤或者盲目迎合公眾,結果只能是給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并且喪盡公信力。所以,應當堅持法治和德治并重,在加強新聞媒體領域法治建設的同時,加強新聞媒體工作隊伍的人員素質建設。另外,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時期,公眾無論在觀念上還是在實際生活中正在經歷著各種變化和矛盾,利益調整中的失衡、價值準則的缺位、非公正現象的沖擊等帶來的迷茫和沖突都在所難免,在這種情況下,媒體不能袖手旁觀,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公眾,尤其是對司法審判的監督,應該站在理性的高度,通過一系列科學化、完善化的報道和評論引導公眾認識真理,擺脫謬誤,在此基礎上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推動社會向公平、正義和健康的方向發展,這也正是媒體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體現。
(四)媒體輿論監督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設
我國應盡快出臺保障媒體輿論監督權的相關法律,如《新聞法》《新聞媒體監督法》等,在保障媒體及記者實施輿論監督的合法權利的同時也規范其行為操守,在其制約其權力的濫用的同時保證其作正面報道。另外,新聞界還應加強與法律界的溝通與合作。建立新聞法律顧問和咨詢機構,提供具體的新聞法律服務和援助;新聞從業人員要自覺提高其法律修養和素質,還要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有群眾觀點,既要堅持以人為本,又要做到實事求是,保持新聞的真實性,學會在法律保護和允許的范圍內活動;明確司法、行政等部門對輿論監督的社會功能和特性,加強與它們的合作,合力共建輿論監督保障體系等。
(五)改善媒體的內部結構及其運行機制
媒體內部運行機制也會影響到媒體能否真正有效地開展輿論監督。我國應進一步推進媒體組織自身的改革,包括職能結構、運作機制、勞動關系等諸多方面,并通過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媒體重要事件的報道原則、民主協商制度、編輯權制度等。
四、結語
在協調新聞媒體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之間的沖突時,應該看整體的社會效益,如果對社會有益,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就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應受鼓勵。如果新聞媒體監督被不當行使時,便會損害司法公正。對于“復旦投毒”案和“藥家鑫”案,新聞媒體更多的不應該是指責司法機關行為妄加評論,孰是孰非都應該公正得予以引導,而不是只為眼球效應。我們也應當給輿論監督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改善輿論監督的環境,在法律上給輿論監督最大限度的保護,以更好地推動實質公平正義的實現。
注釋:
孫楠楠.司法獨立與輿論監督的博弈——藥家鑫案件中的一份調查問卷談起.經濟與法.2000(1).138.
[美]漢密爾頓、杰伊、麥迪遜.聯邦黨人文集.商務印書館.1980.391.
張艷.淺談司法獨立與輿論監督的博弈——從許霆案談起.法制與社會.2008(5).140.
孫海光、車永波.網絡民意伸張的新途徑.新聞實踐.2010(5).116.
景漢朝.傳媒監督與司法獨立的沖突與契合.現代法學.2002(1).98.
于春燕.我國媒體輿論監督如何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湖北社會科學.2008(2).175.
萬憶.論新聞媒體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作用.現代傳播.2011(7).128.
陳光中.于歡案定罪量刑明顯不公.來源:財新網:http://china.caixin.com/2017-03- 27/101070609.html.
王本琴.如何正確運用好新聞輿論監督.新聞世界.2011(3).140.
王梅芳.輿論監督與社會正義.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05.
[美] J·赫伯特·阿特休爾著.黃煜、裘志康譯.權利的媒介.華夏出版社.198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