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萍
摘 要:多年來,我國的山林樹木被亂砍濫伐樹,地力出現嚴重的衰退,如果不停止樹木的亂砍濫伐,就會造成難以成林的嚴重后果,進一步導致次生林現象。如果不加以節制,繼續人為破壞植被,將會形成次生裸地。本文主要分析封山育林對林木生長的影響及其生態效益,將會研究和調查封禁年限不同的林分,探討封山育林是否能夠將樹木的成活率提升,優化土壤的性狀。
關鍵詞:封山育林;林木生長;影響因素;生態效益
為了管理和培育森林,通常會采用封山育林的維護方式。按照樹木的自然生長狀態以及莖葉的發展情況進行人工干預,封禁周邊的適合樹木生長的荒山,殘樹,并采用人工干預的方式,管理和控制森林的發展情況。近些年,原始森林被過度砍伐,有時還會受到火災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影響,其經過自身的修復形成次生林,但是也不乏由于不合理的培育方式使地力出現衰退的跡象。在我國南方地區,大多數森林木經過多代連栽,使地力衰退,如果不停止經營的話,就會出現成林不成材的情況,進一步形成次生林。為了解決以上情況,恢復森林植被通常會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進行人工干預。目前關于研究封山育林的效果有諸多說法,但是卻鮮有人研究和分析封山育林對林木生長的影響及其生態效益,本文主要是以某地兩個縣的林木作為研究對象。
1 試驗地
本文研究主要是以我國某地的兩個縣作為試驗地,該區域主要的地形地貌是山地,氣候為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平均海拔在849.5米,平均年氣溫在17.3攝氏度,降水量年平均為1437毫米,百分之七十五的土壤是由板頁巖形成的,土壤主要是黃紅壤和紅壤,植被主要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2 試驗的步驟以及研究過程
此次研究選擇的試驗對象是該縣8年生山杜英林,對比研究封山育林的林分與無封山育林的林分的生長情況,并對二者進行內部設置;在相同的生存環境和條件下,對不同時間的封山育林的林分進行小樣地的設置,合理規劃空間序列,這樣就能夠分析和研究不同時間林分情況,并且觀察和分析每一塊小樣地的林分生長,并對該地的土壤性狀和物種變化進行分析和研究。
2.1 林分的發育情況
此次研究設置了6塊8年生山杜英小樣地,封山育林的樣地有3塊,無封山育林的樣地有3塊,兩塊研究樣地的面積以及其它情況無較大差異,分析和研究林分的發育情況。
2.2 樹種與林分的組成
對于不同的林分類型,分別給予兩塊樣地,所有樣地的面積相同,分析和調查樹木的組成,并進一步觀察和研究樹種的組成,樹木的冠幅以及胸徑等情況。
2.3 觀察幼樹
在所有樣地的四角設置五個小樣方,需要確保所有的樣方面積保持一致,觀察和研究小樣方中幼樹的株數以及類別。
2.4 測定土壤的性狀
在所有的樣地中,觀察每一塊樣地的土壤剖面,了解土壤腐殖質層的構造,厚度等性狀信息,并分析土樣中鈣鎂以及有機物等養分含量。
3 分析實驗結果
3.1 分析封山育林地樹木生長的影響
根據該縣的有關資料顯示,該地形成荒山的原因主要是早年亂砍濫伐以及不科學的采用導致的,是依靠飛機播種恢復植被覆蓋率。此次試驗區的選擇在地質地貌等情況差別不大的地區,此次研究設置了6塊8年生山杜英小樣地。在經過長期的分析與實地調研的結果顯示:采用封山育林的干預手段可以使林分的蓄積量以及株樹都遠遠優于沒有進行封山育林的干預手段的林分。在進行封山育林的干預之后,極大程度上提升了林分的蓄積量和株樹,結果表明,如果林地沒有遭受牲畜破壞以及人為砍伐,對其進行一定的干預,能夠快速恢復林木植被,并且能夠快速生長。
3.2 林分結構的轉變
過度開采和自然災害的破壞,使得原始森林逐漸轉化成次生林,其轉化成次生林主要有兩個過程,復生和群落退化。群落退化主要是由于人為破壞以及自然災害的影響,使得高級的原始群落狀態逐漸退化為低級層次,破壞的程度隨著外力作用的增大而加深,并伴隨較長的時間,這就會使原始森林的結構和類型逐漸變得單一,甚至有可能會形成次生裸地。想要使植被群落恢復原始狀態,就必須嚴格控制外力的侵襲,還需群落自身經過多重演變,才能逐漸恢復為原始狀態。
此次研究地帶的氣候為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植被主要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此地的原始森林已經退化為次生地,退化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為長時間的亂砍濫伐,和原始森林經過自身修復之后自然形成的。在進行封山育林干預之后,森林逐漸向群落復生方向轉化,伴隨長時間的封山育林,林木的發展也朝著地帶植被,漸漸形成穩定的林分,并恢復當地的生態效益。根據此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長時間的封禁,會增加林分樹木的數量以及種類,也相應提升了地帶性植被的種類,并具有復雜的植被結構明顯改善和優化了當地的林木生長以及生態環境,提供了大多數植被適宜的生長環境。
3.3 幼樹層的樹種結構
想要了解未來森林群落的種類以及發展方向,可以根據幼樹層的樹種結構得知,此次研究在各個林分中設置了25個小樣方,通過每一個樣方中的科目計算樹木的株數量以及樹木種類。根據研究結果可以得知:長時間的封山育林干預,會提升幼樹層中闊葉林的比例,等其發展成主林層后,就會成為群落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可以進一步說明封山育林能夠使得林分的結構趨于穩定,能夠促進和恢復植被的發育,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生態效益。
3.4 多樣化的生物
眾所周知,反映群落結構的生長水平層次主要是根據生物多樣性所判定的,能夠直接影響群落的穩定性,這主要是因為多樣化的物種群落能夠提供多樣化的營養渠道,這能夠為眾多的生物種類提供更優質的生存條件與成長環境。隨著封山育林的時間加長,就會相應提升生物的多樣性,這種研究結果表明封山育林能夠使得林分的環境逐漸趨于復雜性與多樣性,能夠為大多數物種提供優質的發展環境與生存條件,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物多樣性。
3.5 土壤的性狀
土壤性狀的改變主要是遭受多種影響因素,并且受到當地的氣候影響因素較大,多種影響因素互相作用會形成土壤的物理性狀。對于那些根系發育比較好的樹木,利用樹木根系的穿插和擠壓可以在土壤中起到膠結作用,這樣可以使得土壤中的結構以及成分逐漸趨于穩定。封山育林的干預手段可以將林分樹種的結構發生改變,這樣可以促進土壤養分與生物養分之間的循環作用,這樣也能夠實現土壤種類以及富含的以及物質產生變化,間接影響土壤的性狀。此次試驗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封山育林的時間增長,就會縮小土壤的密度,增加土壤中的孔隙,這就進一步說明封山育林干預可以使土壤變得更加疏松,并使其具有良好的通氣性,改善和優化土壤的性狀。延長封山育林的時間,會相應提升土壤腐殖質層的厚度,改善林分的水氣熱條件和周邊的生態環境,提升土壤的肥力。
4 結束語
通過此次研究,分析了封山育林對林木生長的影響及其生態效益,結果表明:封山育林能夠提升樹木的成活率,這樣就可以保障林木的密度,對比無封山育林干預的林分,封山育林可以控制人為對植被的破壞和干擾,這樣可以維護樹木的生長量。此外,隨著封山育林的時間增加,會提升該地的樹種數量以及種類。封山育林能夠促進改變土壤的性狀,使土壤的有機物含量增加,這樣可以相應提升土壤的肥力,優化物種生長環境,進一步提升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趙心田.探析封山育林對林區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的影響[J].農民致富之友,2017,11(26):252.
[2]任仕偉.封山育林在林業保護森林發展方面的價值分析[J].中國林業產業,2017,03(18):247.
[3]王玉峰.封山育林對林木生長的影響及其生態效益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6,08(29):49-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