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摘 要:現階段我國經濟體制為市場經濟,市場失靈問題時有出現,為解決這一問題,經濟法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以往的經濟法帶有明顯的干預特征,政府對經濟干預作用明顯,導致市場調節機制缺失,并不利于經濟法作用的發揮。在新形勢下如何將經濟法的干預轉變為治理成為重要研究課題。文章從法制經濟的發展趨勢入手,重點研究新形勢下經濟法如何從“干預”轉變為“治理”。
關鍵詞:新形勢;經濟法;“干預”;“治理”
為推動市場健康發展,經濟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經濟法的作用異常重要,對于現代經濟法來說,它是協調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其中也含有一定的法律治理觀念。法律治理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影響較大,但新的形勢下,經濟法與現代經濟發展形勢不相匹配,這可能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現代經濟法與以往經濟法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經濟性質的不同,現代經濟法中以法治經濟為主,使得經濟法成為法律治理的有效方式,而傳統經濟法更多地為“干預”服務,這使經濟法在實際應用中,效果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1 法治經濟的發展趨勢分析
1.1 法治經濟理念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
以往經濟法的基本理念為“人治”,這種治理方式出現在古希臘以前,后來,亞里士多德等學家的出現提出法治,認為法治經濟更有利于社會發展。同時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治是統治者才智的體現,但其中容易夾雜個人感情,很可能出現感情用事的情況,最終影響國家經濟發展,但法治經濟則可以避免這些弊端。尤其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法治經濟理念的應用更有利于社會發展。同時,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統治下,無論是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都屬于公民權自由人,在享受法律的利益時,也需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辦事。隨著法治意識的增強,法治理念已經逐漸在市民社會形成,且成為現代市場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于法治化理念建設來說,已經在很多國家中出現,它是一種以實踐為主的模式[1]。由于國家實際情況的差異使得現代法治經濟理念在各國的發展狀況并不相同,但幾乎所有國家都信奉法律至上,這也是法治經濟理念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保障的一種形勢。通過長期的實踐證明可以發現,國家經濟調節職能是現代國家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國家性質進化的體現,尤其是在市場經濟領域中,國家調節職能帶有明顯的競爭性,隨著法治經濟理念的形成,使得很多競爭問題可以在市場中解決,也可以解決市場調節失靈等問題。
1.2 法治經濟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載體
之所以需要注重法治經濟建設,其原因在于它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載體,一般來講,無論是政府組織還是非政府組織都需要利用經濟手段完成市場調節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強化組織與法律關聯性,就成為當前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很容易出現市場失靈問題,法治經濟的實現可以幫助國家解決市場失靈問題,更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往的權力干預不僅不利于法治經濟建設,還容易出現一系列不必要的問題,尤其是權利濫用問題較為嚴重,使得各種形式的腐敗問題容易產生。而在法治經濟出現以后,這些問題基本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法治經濟的完成,不僅可以調整市場機制,還可以增強市場發展動力,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1.3 法治經濟需要以經濟法作為反映
現階段各個國家都十分重視法治建設,尤其是德國法治建設較為明顯,該國經濟法也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成為調節社會經濟的重要力量,很多工作都可以在經濟法的作用下完成,如經濟資源配置中,經濟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對德國經濟法發展進程的研究可以發現,法治經濟的實現不僅是法律對經濟制約的過程,而且也是法治狀態下經濟發展運行模式的一種,隨著競爭立法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市場發展,也給國民經濟運行奠定了基礎。總的來說,法治經濟的出現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促進社會健康發展,強化法律法規建設的根本,只有這樣才能為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建設指明方向。
2 經濟法新發展——“干預”到“治理”轉變
2.1 市場經濟對市場規律關注度提升,政府干預減少
在新形勢下,為順利完成經濟法調整,實現“干預”向“治理”轉變,就需要加大對市場規律的關注,政府應盡可能減少干預。盡管在市場經濟發展中不能缺少政府的干預,但適當的政府干預可以發揮為市場經濟發展指明方向,幫助其走出發展困境,而過度的干預則會影響市場發展,甚至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通過對法治主義原則的分析可以發現,國家在進行經濟調節的過程中需要重視法律手段的應用,而不是用其他手段代替法律手段,最好再搭配使用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為經濟法建設奠定基礎。一般來講,在市場經濟法治化中可以將政府干預手段轉變為法律手段,尤其是在行政手段中一定要重視行政決策指令的應用,加強行政機關干預與實施,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減少失誤與偏差,這也是強化政府干預能力,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有效方式。從二十世紀開始資本主義社會的行政干預逐漸減弱,使得市場經濟得以健康發展,在法治經濟實現以后,法治為主,干預為輔的方式更是促進了市場發展,同時也有效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這是以往的經濟法中無法比擬的。
2.2 政府對經濟調控要依法進行,為經濟法作用發揮創造了有利條件
對于經濟手段來說,帶有一定的抽象性,但這并不影響它向法律制度的轉變。一般來講,政府在干預經濟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宏觀調控的手段,即從經濟體系中獲得一些經濟變量當作杠桿,并結合實際情況推出合適的經濟政策,這樣便可以對宏觀經濟運行帶來一定影響。在選擇經濟變量的過程中,經常會將帶有決定性的因素納入其中,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這些都是完成宏觀調控不可缺少一部分[2]。通過研究可以發現,經濟調節手段在實際操作中相對較弱,但涉及面相對較廣,所帶來的影響也較大,這時就需要注重管理,避免權利使用過度。同時,為避免出現政府干預影響經濟的情況,還需要加大對調控經濟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讓經濟政策實現市場化,也可以讓經濟手段轉換為法律手段,并多從法律方面考慮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經濟法應有作用。endprint
2.3 法律手段突出強制性,對市場經濟發展起到良好保障
對于法律來說最明顯的特征是強制性,不會因任何因素而轉移。在市場經濟發展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做基礎,強化市場調控,做到全方面關心,只有這樣才能為法治經濟建設奠定基礎。通過研究可以發現,人的責任心與法律責任人之間成正比關系,在法律責任增強以后,人的責任心也會增強,同樣,在法律責任弱化以后,人的責任心也會隨之減弱,所以強化法律責任就成為當前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政府過度干預會影響市場發展,因而實現法治化就成為一項重要工作。進而為市場經濟發展奠定基礎。一般來講,國家職能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法律形式,另一種是非法律形式,對于法律形式來說,它所展現的是國家與法律之間的關系認為法律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通過法律形式也可以看出自己的日常活動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對于非法律形式來說,是一種存在于法律形式以外的方式,將組織活動等作為重點。當前市場關系較為發達,社會政治較為突出,國家對私營企業法人的活動機型干預主要是通過經濟干預來實現的,而這種干預方式多是間接的,但由于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得國家的干預多以直接干預為主,并不利于各種形式的開展,所以,強化政府行政權力就成為一項重要工作。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多以包容形式體現出來,也就是說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中都含有一定的法律特征,這也是現代經濟法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法律的融入可以有效減少市場失靈的出現,也可以增強市場發展動力,強化市場競爭能力。
2.4 經濟法是市場法律治理的關鍵,需對國家主義進行剔除
對于經濟法來說,它是市場法律治理的重點,為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將國家主義去除,這也是實現經濟法向法律治理轉換的關鍵。由于國家主義的存在,經常會將經濟法調整社會的關系看作是調制與被調試的關系,特別是在市場失靈中國家的過度參與并不利于市場優化,這就需要將國家主義去除,強化經濟法的法治性,突出經濟法應有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協調經濟法應有作用,也可以強化市場經濟發展,增強市場發展動力。在經濟法真正由干預轉變為治理以后,可以在制度安排中完成市場經濟結構轉化,也可以強化利益關系平衡,同時,也可以避免出現調控與被調控的關系。隨著國家主義的去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現代經濟法屬性,也可以強化公權力治理思想,更可以為市場經濟發展奠定基礎,但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我國經濟法理念相對于以往有了一定的創新,但依然沒有完全脫離國家注意,這樣一來很容易影響其理念認識,也并不利于制度價值的實現,所以在未來經濟法轉型發展中需要加大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盡可能減少國家主義所帶來的影響[3]。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現代經濟法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干預問題較為嚴重,由于干預過多會帶來一系列不良影響,這就需要加強對法律治理的重視,強化思想轉變,盡可能減少國家干預,給予經濟法一定的發展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經濟法應有作用,避免出現市場失靈問題。
參考文獻
[1]蔡夢寥,卜燕紅. 新形勢下蘇州旅游職業教育的調整對策[J]. 商業經濟,2013,22:125-127.
[2]張增艷. 順應形勢 深化發展——新形勢下房地產行業的調整轉型升級宣講會在京召開[J]. 城市開發,2013,12:40-41.
[3]白云. 新形勢下社會科學專業圖書館服務策略的調整[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3,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