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靜
摘要:新時代下,我國提出了以“開放創新,共同創新”為主的創新2.0新路線。本論文在此背景下從跨學科、政府相關政策和跨學科發展模式對中日高校跨學科建設進行比較,為中國高校的跨學科研究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中日;跨學科;比較
一、跨學科教育概述
如今單獨使用某一領域的專業技術已不足以解決社會中復雜多變的矛盾,因此需應用跨學科手段把多科既有的知識理論共同構建在一個多維立體的空間中,使其相互交叉融合,從而達到解決復雜問題的目的。高校教育所追求的應是如何在信息技術全球化的時代中將學科知識進行整合,培養適應新時代的人才,使得各學科間可以超越專業、文化及國界等障礙進行合作創新。
二、中日高校跨學科建設比較
(一)跨學科建設主體
日本的跨學科教育或研究單位主要是國立大學、校企合作科研所和獨立研究所等。其中有的則兼具研究和教育兩重作用,甚至可以獨立授予學分和學位。例如日本東京大學的海洋聯盟跨學科教育項目即是高校跨學科教育的代表。該項目的發展模式已十分完善,是由東京大學農學、理學、公共政策學等學部共同合作,旨在為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創造開放包容的教育和研究環境,使各學科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集思廣益,從而解決復雜的海洋問題,同時也可以培養更多海洋相關知識的創新型人才。項目所包含的課程向所有東京大學在校研究生開放,主要形式是通過參加相關研討會修滿學分即可獲得學校頒發的結業證書。再如東京大學的最具代表的跨學科創新機構——GSFS(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生院),該學院將傳統學科與其周邊學科及新型學科進行高度融合,旨在培養時代背景下的新型學者,推動學科間更深入的交流合作。該研究生院涉及了材料、人文、地球、生命等眾多學科領域的交叉合作。與此相比,我國的跨學科教育或科研的發展相對滯后,只在少數國內一流大學中開設了部分相關課程,且國內對跨學科仍沒有較高的認知度。國內其他的跨學科研究所多是為了應對政策需求或政府為了解決重大社會課題而出資建設的。
(二)政策引導
不管是跨學科教育還是研究,都需要政府合理的宏觀調控和積極的政策引導。通過制定支持鼓勵政策和經費投入的流向及比重來對跨學科項目進行政府國家層面的引導。日本政府向來重視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早在上世紀末于《科學技術基本法》的相關文件中提出了“科技創新”是立國之本的方針策略。而之后在2002年制定的《21世紀卓越研究教育中心計劃》和《全球化卓越教育中心計劃》中強調了跨學科合作創新的重要性,確立了今后國家科技發展的重點。并逐漸加大跨學科研究的經費比重,各高校進行校企合作獲得科研經費,高校申報跨學科創新研究項目也會優先得到審批。我國至今沒有出臺過明確與跨學科相關的國家層面的研究報告,只在由國務院頒發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等科技教育類的政策文件中涉及到部分與交叉學科、跨學科相關的內容。跨學科項目科研經費一般是由教育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國家機關提供。
(三)發展模式
日本的跨學科研究模式為三體螺旋式創新,以傳統學科為根基,同其他學科交叉研究,并創造全新的學科知識領域,通過在新生領域的深入探究進而攻克時代背景下人類社會發展的新難題。日本發展此模式的代表為東京大學GSFS,此學院由基礎科學研究部、生命科學研究部、環境科學學研究部及其他附屬研究中心等機構組成,例如東京大學GSFS中的先端能源工學,即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基于能源工學并以物質學與環境學為輔孕育而生的新學科。另外,來自世界各國及各領域的精英教師團隊也為GSFS的跨學科研究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在科技輸出方面,GSFS為了獲得更多的社會效益,展開了與產業、社區等領域的緊密合作,開發了以“柏”校區為代表的產業創成集聚中心。中國僅停留在學科間的融合交叉研究,并沒有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的學科
三、結論和建議
針對以上三點——跨學科教育研究實踐主體、政策引導和發展模式的中日現狀比較來看,我認為我國發展跨學科教育研究的發展目前仍處于最初的起步階段。借鑒日本的經驗,我國跨學科教育與研究未來主要應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一)我國跨學科研究面臨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跨學科研究的主體應積極發現問題,對單一專業領域不能解決的問題積極進行自主研究,尤其是高校,要起到科研教育先行者的帶頭作用,將各學科知識進行最大限度的融合。培養更多優秀的多領域復合型研究者。
(二)我國的跨學科建設沒有形成國家層面體系,政府投入資金雖有增長,但仍不足,此外缺少企業參與資金鏈,跨學科自主性低,應加強與社會企業的聯系,拓寬跨學科社會參與途徑,為跨學科建設注入了新動力,同時也為跨學科研究成果提供了實踐基地,為科研成果社會輸出提供了保障。
(三)東京大學的跨學科研究的三維模式值得我們借鑒,該模式不僅將基礎學科進行融合創新,還在創新融合的基礎上開創了新學科。新學科的出現使得跨學科建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舊結合的科學體系。而我國的跨學科建設現階段僅停留在基礎學科的交叉研究,并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因此借鑒日本跨學科建設的三維模式對我國創新2.0背景下的科學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鋒雷,鄒曉東,陳嬋,陳勇,陳艾華,柳宏志.我國跨學科研究與發展的現狀探析——基于構建我國國家層面跨學科體系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04-108.
[2]劉寶發.國內外高校開展跨學科教育和研究的情況比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75-177.endprint
北方文學2017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