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貞
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
陳芬貞
習作要求學生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作文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點感受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小學作文 教學 生活化
我們認為的好作文是怎樣的呢?立意深刻,主題鮮明;選材典型;結構新穎,精心謀篇布局;語言生動準確,有文采;如果文章的開頭與結尾與眾不同,或者說虎頭豹尾,則為佳作……為什么我們的要求這么多、這么高?從傳統的角度來說,文章一直承擔者“文以載道”的責任,另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們的作文要考試,每個人都要想方設法取得高分數。實際上課程標準是怎么定義小學寫作: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要達到這個要求的作文我認為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就合格了:(1)有中心,有主題;(2)內容寫真實、具體;(3)有條理;(4)語言完整、通順、連貫;(5)表達真實情感。
如今在考試的驅使下,我們老師人為拔高寫作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們自然就認為:作文難,難于上青天,慢慢的就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滿篇的假話、空話、套話、大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根據一些教育家的理論、專家研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進行一些實踐。
作文教學生活化是有許多依據的。比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葉圣陶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我們有這么好的理論依據和教育專家的實踐,作文教學卻毫無起色,追根到底就是我們作文教學只追求高分,遠離學生實際,寫作淪為與個人生命狀態剝離的“技術活”。我們要回到作文教學的初心上來,重在培養孩子表情達意,能達到這個目的的重要手段,就是作文教學生活化。
什么是作文教學生活化?許多專家、學者進行了許多論證,各人的理解側重點不盡相同。生活化是指與生活相關,聯系密切的人、事、物,換而言之,離我們“近”的就是生活化的,在作文教學活動中離我們最“近”的就是——學生。所以我理解的作文教學生活化就是:只要以學生為主體、為中心的作文教學活動,都是作文教學生活化。
寫作內容生活化是指作文內容源于生活,從生活中取材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寫作內容大多是寫人記事,老師們在教學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孩子們記流水賬。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記的流水賬吧。
可以看出:流水賬里的每一個人的所經歷、所見、所聞、所想都不同,流水賬里其實藏著孩子們寫作素材的無窮寶藏,而且他們還有周末生活;有寒暑假;還出去旅游;會去城市或農村;會去補習功課和學習各種興趣愛好……學生的生活就是一個巨大的寫作金礦,而很多老師、專家和學者卻說,學生沒有東西可以寫。一個人只要活著,就有生活;只要有生活,就有寫作素材。問題在于,學生不知道哪些可以寫成作文,老師也從來沒有告訴學生,什么是作文材料。只要讓學生明白,寫作就是寫自己的生活,寫自己的“心”,用自己的話說自己的事,讓學生用筆寫自己的事,作文就會呈現五彩繽紛的場面。
如果孩子漠視生活體驗,習慣理所當然,就會變得麻木不仁,對任何事物都習以為常、淡如開水,寫作內容的生活化,重新開啟了孩子們身心的開關,眼看到的,手摸到的,身體觸及到的,內心所想到的,都伸出長長的觸角感受一切,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觀察、體驗、感受、思考、想象……,確切的說是一種“發現”,我們要鼓勵“發現”,引導孩子關注當下,體驗當下,表達當下。所以我們只要牽著孩子的手對他們說:來吧,我們一起去找“金礦”,就可以了。
內容的生活化其實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寫這些東西只有真話、實話、心里話。
作文評講生活化是指以學生為作文教學活動的主體,激發學生作為主體參與作文評講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
我們傳統的作文教學常常是“教師命題-教師指導-范文指導-學生獨立寫作-教師評改”。這種教學模式是教師主導一切,傳授自認為應該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一般課堂以知識講授、技能訓練、模式化訓練為主。一切只為了學生能寫出漂亮的合格的考場作文,學生只是課堂活動的參與者,缺乏主動性,個體性,導致學生寫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特別是范文指導,直接導致學生認為寫作高不可攀。
為了激發學生作為主體參與作文評講活動,我進行的一些新的實踐。我的作文教學流程是:教師指導-學生獨立寫作-挑選批改-課堂評改-自己修改習作。“文章不厭百回改”只有不斷地修改,寫作才有進步;還有作文面批面改效果也十分顯著,我把這兩種經驗帶到作文教學中來。我利用電教平臺投影挑選的習作,同時延長講評的時間,即把作文的教學重點放在作文講評上來,每次抽取學生的三到五篇作文(被抽評的學生相當于面批面改)先讓作者自己朗讀,引導全體學生跟我一起找每篇作文的優點,接著讓全班同學對照寫作要求“開診所”修改習作。由于每位同學想到自己的作文都有可能會被抽中,寫的時候就比較認真,修改的時候也十分用心,評后重改的效果立竿見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作文評講又出現了問題,兩節課作文評改,頂多修改八至十人,效率較低,時間久了,被修改作文的學生認真,沒被修改作文的學生依舊一副不關我事的樣子,這種作文教學遇到瓶頸。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學習了江蘇省特級教師管建剛的講評作文教學法,瞬間讓我豁然開朗。
本文引入了管老師的作文講評法,作文講評分三步走:一是欣賞:從學生的作文中發現好的語句、段落等加以展示與稱揚,讓學生感受到寫作帶來的幸福與快樂;二是挑刺:即發現學生作文中共性的問題列為“病例”,并尋找“病因”;三是訓練:主要根據學生寫得好的地方引伸出來,比如學生場面寫得好,就學學;二是學生寫的不好的地方引伸出來練練,比如心理描寫、動靜結合的描寫等等,進行系統的技巧訓練。
這種講評法打破原有的作文教學瓶頸,最大程度的調動全體學生參與評改活動;作文寫作指導更具針對性、指向性,做到有的放矢。這種選擇學生習作作為評講的文本,激發了學生參與作文評講活動,這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的生態寫作,是生活化的作文教學。
不管是內容生活化也好,評講生活化也好,可以看出作文教學要把保護孩子寫作興趣、寫作信心放在第一位,我們作文教學如果一直功利下去,后果就是要么孩子厭惡作文、排斥寫作;要么就是制造了大量的假話、大話、空話。可想而知會培養出什么樣的人,老師只有放下功利,作文教學才會有希望,我們的孩子才會有將來。
當然小學作文生活化還有別的理解,但是我認為只要做到了以上這兩點,我們就能保護好孩子的傻氣、靈氣、正氣、虎氣,那么我們小學寫作當中的大多數問題都能得到解決,當我們解決的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就會不斷地升華自己文章立意,完善自己的寫作技能,提高自己的寫作技巧,取得滿意的成績也就指日可待了。
(作者單位:惠州市教師進修學校)
陳芬貞(1970-),女,廣東潮陽人,語文講師,研究方向:中小學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