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炎軍 (安徽省蚌埠市鐵路第三小學,233000)
《足球:雙腳交替踩踏運球》教學設計思路
葛炎軍 (安徽省蚌埠市鐵路第三小學,233000)

筆者執教了一節《足球:雙腳交替踩踏運球練習》課,本課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通過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中充分享受足球的樂趣,初步感受足球的魅力,了解足球知識,熟悉足球球性,學習足球雙腳交替踩踏運球技能,以及認識足球相關安全知識,課中注重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團結合作、積極進取的向上精神。小學體育教學過程更多的是師生交流、合作的互動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比較注重營造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積極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和提高。同時,由于本課雙腳交替踩踏運球動作技術性較強,所以,在教學中筆者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多接觸足球、熟悉足球、了解足球,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對足球的興趣和愛好。
由于本節課是新授課,并且是借班上課,同時了解到該校由于場地等原因三年級學生足球基礎一般,為更好地激發、調動學生學習足球課的積極性,更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筆者在體驗實踐環節進行了如下設計。因地制宜地設計了讓學生沿著籃球場的邊線及三分線的自然地形進行慢跑和滑步練習來體驗足球的腳步移動。通過這一足球腳步移動練習體驗,為基本環節中學生自主選擇踩球、拉球、跳拉球的主教學內容做好輔助練習的鋪墊。在音樂伴奏下采用創編的足球操進行熱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興趣高昂的學習狀態下,筆者帶領學生進行專項輔助練習,主要是熟悉球性的練習,如,進行原地左、右腳分別繞圓揉球、前后推拉球等。筆者采用身體的部位(腳掌、腳弓、外腳背、正腳背、大腿、胸部、頭部)顛球和停球的嫻熟技術的展示導入本節課的學習。由以上的設計安排,促使學生通過熟悉、嘗試、體驗足球的球性等輔助練習為本節課技術動作的學習作好鋪墊,同時也有意識地使學生逐步體驗到足球的樂趣。
本環節中,筆直采用了教師展示、示范、講解、集體與個別指導糾錯、評價等教學方法開展了本節課主教材內容的練習。具體安排如下:原地踩踏球、左右推拉球分解和集體練習(教師集中指導、糾錯);原地踩踏球自主練習(集中講解展示糾錯);教師進行行進間踩踏球示范講解,學生進行行進間踩踏球的自主練習(教師個別指導、糾錯);集中展示(學生展示,教師與學生比賽共同展示);講評與游戲(教師將日常的速度、靈敏、協調等身體素質練習融入到繩梯游戲當中)。
學生通過認真觀察、聽講,并采用集體與自主、合作等學習方式,逐步學習、掌握了踩球、拉球、跳拉球、雙腳交替踩踏運球的足球技術動作。在整個主教材教學過程中,遵循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逐步遞進的原則。在學練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場地,將男女生分別安排在籃球場的2個半場散點進行自主、合作練習,這種教學形式既營造了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和自主學習能力。練習期間,在進行巡視指導、個別糾錯、展示及集體評價時,筆者采用蹲下與學生進行交流的形式,既拉近了與學生間的距離,同時又使學生感受到了平等、尊重和寬松和諧的氛圍。另外,在集中展示時,筆者要求學生圍著籃球場的中圈或坐或蹲下,將中圈營造成展示的舞臺,學生們紛紛舉手積極參與展示,學生們展示的不僅是足球的技術動作,更是自信。
由于本節課是新授課,課的運動負荷相對較低,在本教學環節的游戲部分,筆者將繩梯作為輔助游戲器材之一,用繩梯培養鍛煉學生跳躍、靈敏、協調、反應等身體素質,通過游戲的方式,既避免了練習的枯燥,又激發了學生學練的積極性,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游戲教學設計時,筆者充分考慮到學生自身能力的差異性,選擇不同的動作方式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2輪游戲比賽中,既彌補了教學設計中對運動負荷的欠缺,也相對公平地促使學生參與了游戲比賽,鍛煉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為今后的足球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舒緩的音樂伴奏下筆者通過與學生散點坐在一起,進行了有針對性地拉伸、放松等動作練習,充分使學生放松身心,幫助學生盡快調節情緒和生理狀態,以便更好進入下一教學環節。利用散點坐下的隊形和學生進行交流自評、互評,由于氛圍輕松和諧,學生們暢所欲言,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放松的最后階段,筆者采用了教師與學生手臂互搭肩膀的方式,為自己和同伴“加油”并結束了本課。
由于本次課的授課對象是小學中低年級的學生,所以在課中的開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筆者運用了較多的音樂,以營造輕松歡快的課堂氣氛,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另外,在整節課中,筆者始終注重安全意識和安全知識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安全防范和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