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丹 (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321004)
對以“感知身體”為主線的單元教學案例的分析
鄭丹丹 (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321004)
體育教學中單元教學計劃的設計,一般是從一個單元出發,根據章節或單元中不同知識點的需要,綜合利用各種教學形式和教學策略,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讓學習者完成對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單元的學習。而本期研討,則是以“感知身體”為主線,根據教材并結合運動要素技能輪,設計了以水平二(三年級)為教學對象,以原地側向投擲壘球為教學內容的單元計劃。
操作技能是一類操作或控制諸如棒、球等物體的動作技能。它包括投擲、接球、踢球、揮擊等一系列動作技能。而投擲是體育活動中常用的基本動作技能之一[1]。本單元的操作性動作技能教學單元計劃,將解決身體的合理運動及對器械的控制能力,在“運動學習中,讓學生能夠直觀地體驗到身體所做的運動”是本單元的基本出發點,并以此激發學生的投擲興趣,“感知身體”在投擲活動中的合理運動與用力變化;提高學生側向投擲壘球的能力;使學生體驗到集體投擲活動的樂趣,并以能與小組成員互助完成任務為最終目標。
運動學習是一個內化的過程,是身體記憶形成的過程,“感知身體”與其有相同的特性,雖然難以用肉眼察覺,但學習并鞏固這個過程將為終身體育打下夯實的基礎。本單元通過5個課時的教學,基于“學習主體”即學生,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從感知覺的角度出發,通過視覺、動覺、觸覺及身體多種感覺器官的參與,對原地側向投擲壘球運動進行初步的身體感知。使學生能夠在接下來的課時計劃中,形成“視-動協調能力”(即視覺與身體動作相協調的能力)及“觸-視-動協調能力”(即全身相協調能力)。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學習完本單元教學計劃之后能夠初步形成“視-動、觸-視-動協調能力”的組合運用,并初步體會“身體感知”的能力。
1.在本單元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從與動作行為最相關的“視覺”出發,讓學生的投擲學習從“紙球”練習開始,使學生在第一次課的學習中就學會辨別安全的投擲區域,初步感知投擲時身體的合理運動,學會一種側向投擲的方法,并能在投擲的過程中對移動的目標進行探測、跟蹤與攔截。
2.讓學生體會在“視覺”感知的基礎上以“動覺”(即移動和感覺)感知,進行投擲袋球練習,使學生在投擲的過程中感知身體位置、距離、重量、力量、速度的變化,體會由下而上的用力方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讓學生形成與投擲意識密切相關的其他基本動作意識,如,身體意識、空間意識、方位意識、節奏意識等,使學生形成“視-動協調能力”(即視覺與身體動作相協調的能力)。
3.由于“紙球”“袋球”與壘球有著本質的區別,想要學好原地側向投擲壘球,單靠“紙球”和“袋球”的練習是遠遠不夠的,如,在籃球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用七號球和用五號球練習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在過渡到本單元中心內容時,通過“觸覺”與“視動覺”結合正式接觸壘球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壘球與“紙球”“袋球”的區別,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原地側向投擲壘球的練習。通過2個課時的正式練習,讓學生學會在投擲時身體各個部位的發力順序,使學生提高投擲能力,提高投擲技術方法,進一步感知投擲時的身體由下到上發力的過程,學會增強投遠能力的策略與方法。
本單元最后1個課時進行測查:通過2個自測表讓學生進行原地側向投擲壘球測查,并學習測查學習成果的方法,知道自己的進步幅度,并能說出測查時發現的投擲問題,這一突出“學習主體”的方法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新思路。從該單元的課時安排可以發現,該單元設計者在每個課時的組織過程中,通過讓學生進行分組練習、自我反思,并通過最后1個課時的自測表讓學習者將自己的學習經驗內化為一種內在的體驗,形成對外在刺激的反映。本單元教學設計提出了“感知身體”這一概念,并以“感知身體”為主線設計單元教學計劃,從“感知身體”出發,過渡到“誰感知身體”,再過渡到“學生感知身體”,將“感知身體”提升到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特征,讓學生在學習原地側向投擲壘球的過程中感受身體不同部位相互協調用力、由下而上的用力順序,將產生的力量傳遞于球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會感知身體協調用力的能力。
“感知身體”即在運動中感知“我”身體運動時所處的空間,身體運行的軌跡,動作延伸的方向、路徑,球運行的高低、方向,到達的地點等,這些因素都與“感知身體”存在關聯性。為方便理解投擲運動與“感知身體”的內在關聯性,筆者依據魯道夫·雷本(英國)的運動原理體系(彈性框)的不同緯度解釋原地側向投擲壘球的技術(見表1),在原地側向投擲壘球運動原理中,身體、空間、發力、關系四要素是必須要分析的對象,而對于運動原理技能輪上四要素的其他重點也需要細化并且仔細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幫助體育教師判斷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該運動原理,以及掌握之后是否能將其合理地運用于投擲技能,這樣的教學方式才能使投擲運動成為一個整體,為形成大運動觀打下基礎。
本單元中,原地側向投擲壘球教學要求體育教師要操控身體和器械(關系要素)兩個核心要素,如果其中的一個要素出現了問題,那么,練習者的投擲技術也會出現問題。也就是說,練習者必須對自己的身體進行合理控制[2]。該單元教學計劃通過改變環境約束,即改變那些對個體產生影響的外界因素,包括投擲環境的設置、投擲距離、球的大小,提升投擲運動與“感知身體”的內在關聯性,通過設計不同的身體練習,讓學習者感知身體在空間的運動,體會擲球時身體該如何發力等。
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每名學生的學習狀態是不同的,所以在學習中沒有2名學習者會有同樣的學習感受,換言之,使用“一刀切”的教學方式是缺乏效果的,對此,可以進行分層教學。在各個課時的練習中,針對不同學生的練習需要具體針對學生需改進的動作技能。因此,分層教學中,體育教師應對投擲能力不同的學生進行觀察,并按照學生能力的高低,利用相近性原理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具體地講,可以將學生分為四類,即A類:一點也不會的學生;B類:會一點的學生;C類:基本會的學生;D類:動作熟練的學生。A類與D類的學生是對投擲運動一點也不會和對投擲動作熟練者,根據動作發展原理,這樣的學生在教學中基本沒有,但不排除特殊情況,對于這2類學生可以“放任”他們學習,給他們安排好本節課的任務,僅在適當時加以指導;處于B類與C類是會一點與基本會的學生,這樣的學生在教學中居多,教師應重點對這2類組學生進行投擲動作教學。由于投擲類項目屬于封閉式技能項目,它是在固定的環境中完成,該項目的操作者可以選擇在合適的時間啟動動作,完成投擲。由于每名學生對于動作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應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并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不同的身體練習。因為只有了解了個體在學習情境中的特征,體育教師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層次學習者的需求。因此,應對體育教師需提出嚴格的要求:其一,具備運動技能,即展示運動技能和運動模式的能力;其二,具備教學技能,展示對動作概念、原則、策略以及戰術的理解;其三,具備熱愛職業、愛學生、愛自己的能力。只有在各項都滿足的情況下,體育教師才能設計出適于每名學生的教案,進而達到更好的體育教學效果。
“感知身體”能力是一種個體能夠體驗到對自身身體的掌握和控制感的能力。“感知身體”能力包括在運動中感知自己的身體變化、力量控制等,并通過攀爬、跳躍、保持平衡和滑行以及捉迷藏、逃跑和被抓等運動方式檢驗自身的靈活性,可以說感知體驗是學生動作行為的基礎[3]。首先,本單元教學設計以“感知身體”為主線進行教學設計,而“感知身體”中“學習主體”的出現是重點。其次,從“學習主體”的學習中體現了“感知身體”的內在關聯性,即練習投擲運動的目的在于發展學生操作性動作技能中的投擲能力,即發展學生的上肢力量與全身協調能力。發展學生的上肢力量與全身協調能力從教學的進度和連續性來看,可以幫助學生為發展各項難度較大的投擲能力打下堅實基礎。最后,對“感知身體”內容的強化要求教師必須掌握多種技能。總而言之,“感知身體”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對于這個學習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雖然“感知身體”并不是唯一設計單元計劃的方法,但以“感知身體”為主線設計單元計劃確實為體育教師的教學思路提供了新的方向。

表1 原地側向投擲壘球運動原理彈性框
[1]Payne G,耿培新,梁國立.人類動作發展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孫喜和,翟孟杰.以“我”為運動學習主體的教學思考[J].體育與科學,2016(3):24-29.
[3]寧科,沈信生,邵曉軍.3~6歲幼兒移動性動作發展與”感知身體”能力關系的實證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12):74-81.
本期“案例研析”主持團隊名單
主 持 人:浙江寧波 陳昌福
欄目指導及嘉賓主持:浙江師范大學 孫喜和博士
成 員:湖北武漢 徐仲書安徽安慶 李 莉山東青島 于周濤廣東汕頭 任洪章山東高青 付國超浙江湖州 馬曉敏山東肥城 李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