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東
[摘 要] 本研究運用懷特海教育節奏論理論,對實習支教生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根據訪談調查,發現實習支教生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主要存在五個問題:教學目標不準確,不清晰;教學方法傳統單一,未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課堂管理能力弱,組織教學能力弱;目標未有效落實,缺乏課后反思;教學基本功不扎實。為此,優化課程設置,強化教育見習,加強崗中指導培訓,制定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加強實習支教返校后的反思學習,當是應對之舉。
[關鍵詞] 實習支教生;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懷特海認為,人的認知經歷一個“浪漫—精確—綜合”三階段螺旋式循環的過程,每一階段發生的問題與其他階段有關,并會對其他階段產生影響。如果把掌握課堂教學技能當作一個周期,師范生參加扶貧頂崗實習支教屬于運用教育教學理論的綜合階段,而實習支教前在師范院校的學習屬于領悟教育教學原理的精確階段,從幼兒到高中時期的成長、學習則屬于浪漫階段。要解決實習支教階段課堂教學暴露的問題,就需要從浪漫階段和精確階段尋找根源。筆者深入了解實習支教學生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后,針對綜合階段暴露的問題,聚焦精確階段,提出有效可行的解決對策,旨在進一步促進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一、實習支教生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目標不準確,不清晰
重視文本的字詞和意蘊,忽視文本中蘊含的語文知識,往往把語文課上成了地理課、品德課等。學習目標模糊或太多,無法用規范、清晰的概念準確地說出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課堂實際教學目標與教案中的教學目標不統一。不符合新課程理念提出的三維目標。許多課堂依然是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方法。課堂中各板塊目標模糊。每個板塊結束,不對這一板塊學生是否掌握目標進行反饋。
2.教學基本功不扎實且方法傳統單一,未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實習支教生上課說話聲音小,導致教室后排學生聽不到;板書文字小,不清晰,后排學生看不清;在課堂上習慣朝一側站,導致一部分學生只能看到老師的背影;在課堂上提問學生后,沒有讓學生及時坐下;課堂舉例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生活閱歷。不給學生留充分的思考時間,提問后就急于讓學生回答;不考慮學生學習能力和基礎,作業布置千篇一律;課堂上缺乏對學生及時的評價、反饋,不善于鼓勵學生學習;作業批改時,字跡潦草。
3.課堂管理能力弱,組織教學能力弱
有的實習支教生由于教學方法單一,課堂上單調乏味,不能有效吸引學生,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心不在焉、左顧右盼;有的實習支教生由于與學生關系太密切,導致學生對實習支教生失去了敬畏之心,在課堂上言語隨意,行為隨便;有的實習支教生由于對教材知識把握不準,導致精力主要集中在知識上,而無法顧及對學生的管理。
4.目標未有效落實,缺乏課后反思
落實教學目標上:忽視對課堂每個階段教學目標落實情況的反饋與評價;學生課堂自學、練習時間少;學生測試成績低。課后反思方面表現為:沒有書寫課后反思的習慣;把反思寫成了總結;指出了問題,但沒有剖析原因。
二、實習支教生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問題根源分析
1.高校課程設置不完善
課程結構中注重本學科忽視教育學、心理學等其他專業學科;學科門類多但缺乏整合;課程內容繁多、難度大;知識陳舊,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疏遠、隔膜。教材重學術性,輕師范性;重理論,輕實踐;注重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缺少技能訓練。教學模式、方式方法相對陳舊。缺乏“經典閱讀”課程,學生專業基礎薄弱,視野狹窄。教育專業課程所占比例少,課堂教學效果比較差。
2.實習支教前教育見習不扎實
從高師院校學校層面,不重視教育見習;從操作層面,見習前老師對師范生沒有進行充分的培訓,見習中期老師對師范生的監控和指導不夠,見習后疏于總結交流。教育見習方案操作性不強。雖然見習課程有規定時間和學分,但每個階段的具體任務和具體要求不明確。教育見習學校不夠。現在僅僅依靠市區幾所中小學校,無法滿足每學期兩千余名師范生教育見習的需求。
3.實習支教中指導培訓不到位
實習支教大學生大部分分布在農村學校,這些學校往往規模小,師生人數少,教育教學質量低,大部分教師專業能力低,教育教學理念陳舊。這些學校缺乏責任心與能力,所以對實習支教老師,重視“使用”,輕視專業培訓指導。高校派駐的指導老師,往往是重管理、輕指導,重安全、輕教學。
4.實習支教評價體系不科學
評價體系有待完善,現有考評制度的特點:重定性評價,輕定量評價;重終結性評價,輕過程性評價;關注工作態度表現,忽視工作能力及實績。
三、優化實習支教生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1.優化課程設置
讓學生掌握體現國家意志的新課程理念,在課程中要吸納基礎教育一線最新理念和實踐成果,吸收本學科領域前沿的學術成果。突出專業能力選修課。改變重視學術性、輕視師范性的價值傾向,注重學術性與師范性的統一。開設中外經典研讀課。加強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讓師范生學習PowerPoint幻燈片制作等現代教育技術。多采用啟發式、參與式、研討式教學方法。強化教育專業課程,如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管理學。
2.強化教育見習
詳細制定教育見習方案,對教育見習的目的、任務、形式、時間、內容、要求、組織領導、成績考評等做出具體規定。選擇教育教學質量高、學風教風優良的學校作為教育見習基地學校。建立以教育學、心理學和中小學教材教法老師為主,以任課老師為輔的指導老師隊伍。精心組織,全程管理,確保落實教育見習的目標,對各項任務要有可量化、可考評的具體任務。設立教改科研項目和專項經費。嚴格考核,及時總結,見習結束后,舉辦教育見習成果交流展,開展經驗交流會。訓練師范生在教育見習中開展教育敘事研究,對教育事件進行思考和判斷。
3.加強崗中指導培訓
把培訓團隊和培訓方向列入高師院校與地方政府的實習支教協議中,爭取把實習支教生的指導培訓列入當地教育局的年度工作計劃中。其次,組建由高校指導老師、教育局教研員、中小學校指導老師組成的“導師團”,對實習支教生的語文學科教學進行有計劃的培訓指導。加強高師院校教法老師參與培訓指導的力度。采用形式多樣的培訓方法,圍繞課堂教學組織各項專業比賽。充分利用新媒體,舉行遠程在線培訓,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4.制定科學有效的評價標準
制定科學有效的評價標準,兼顧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堅持評價角度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體系的科學化,評價反饋的及時性。不但注重帶隊指導老師的定性評價,也注重實習支教生在全過程、各環節的實際表現;不僅評價工作態度和表現,也要評價實習支教生的備課、講課、班主任工作及其他方面。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除了高師院校帶隊指導老師要評價,也要特別注重當地校長、老師,以及學生和家長的評價。
5.加強實習支教生返校后的反思學習
待實習支教生返校后,對實習支教生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能力進行科學考評。師范院校針對大學生課堂教學專業能力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開設相關課程,讓實習支教生帶著實踐中產生的困惑,結合理論知識,反思課堂教學中的得失,達到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反復交融。實習支教生應該對自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系統反思,不斷加深對教育教學理論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新教育年度主報告[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
[2]葉瀾.“新基礎教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等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
[4]干國祥.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