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平+黃曉萍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文化素質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對醫學生來講,更應該提高文化素質,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使其成為一名優秀的醫護人員,為病人排憂解難。通過近三年對我校學生的研究,在探索醫學類高校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途徑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實踐證明,通過整合人文素養課程體系、靈活滲透人文素養教育、切實提高教師人文素養、重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強化醫學人文社會實踐對于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醫學類高校;人文素質;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8-0042-02
一 整合人文素養課程體系
國外醫學院校人文素養的課程體系主要由醫學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三大部分構成,事實證明其效果顯著。因此,我校結合自身實際,將人文課程納入教育計劃,合理調整醫學專業課程和人文課程比例,構建逐步遞進的課程體系。
針對低年級醫學生設置基礎性人文課程,可使其在品讀名醫、生命教育等課程的熏陶下樹立熱愛和敬畏生命之心,在經典導讀、醫學生生涯規劃等課程的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格素養;針對已具備一定人文素質的醫學生設置人文綜合性課程,使其在醫學與文學、醫學人文概論、醫學美學、醫事法學、醫療保健政策等課程學習中進一步加深對人文素養的理解和認知,強化服務意識,準確定位角色;針對高年級醫學生設置人文應用課程,使其在醫學心理學、行為醫學等課程中樹立現代醫學觀,在醫患溝通技巧、臨床醫學導論等課程中學會尊重和理解患者,強化交流技能,人性化對待患者,在醫學倫理學等課程中自覺提高醫德修養等。
二 靈活滲透人文素養教育
鼓勵學生廣泛閱讀《瀕死體驗》《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致命的藥物》等經典篇章,督促學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善于結合醫院闌尾炎、兒童鉛中毒等臨床資料,第一口奶粉事件、醫生收取紅包、拒絕救治條件困難病患等現實問題,以及與人文素質相關的名人事跡、歷史事件等案例進行教學,以此引導學生在感同身受中學會理性思考、客觀評價,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實施方案:適當組織討論會討論讀后感、對醫患之間現實問題提出看法等。
相較于醫學類高職院校其他人文課程,文學類課程擁有豐富而獨特的人文素養教育資源。學校在大一新生課程中開設閱讀經典課程。阿爾貝·加繆的《鼠疫》,通過描寫北非一個叫奧蘭的城市在突發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醫生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對瘟疫奮力抗爭的故事。威廉·奧斯勒的《生活之道》,書中作者將其深厚的古典人文涵養帶入醫學領域,觸角遍及醫療倫理、醫療與人道關懷以及醫病關系,字里行間洋溢著他睿智的生活與行醫哲學。還有很多適合醫學生的經典篇目,《醫生的精進:從仁心仁術到追求卓越》《敘事醫學:尊重疾病的故事》《醫事:關于醫的隱情和智慧》,除了閱讀適合醫學生閱讀的篇目以外,醫學生還應該學習閱讀《離騷》《孟子》《論語》等經典篇目,這些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明確人生真正的價值在于奉獻,而不是索取;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通過論述對待職業應該持有的責任心和興趣,幫助學生端正職業態度,培養敬業精神。《敬畏生命》指出“善的本質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高度的發展。惡的本質是毀滅生命、損害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石縫間的生命》展示了“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從而錘煉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石縫間的生命那種倔強和崇高的品格,闡述了生命的內涵就是拼搏。
三 切實提高教師人文素養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素質的高低受到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良好的教學技能和科研能力,而且還應具備較高的人文素質。我校通過以老帶新、崗前培訓等形式提高教師的人文修養,使教師具備人文教學的能力。人文素質教育的加強并不會影響專業課教學的效果;相反,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基本素質要求。
基于師資隊伍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影響,醫學院校充分利用校內外師資資源,建立兼職與專職并存的多元化師資體系。我校利用附屬醫院臨床經驗豐富、醫德高尚的醫師在醫學生臨床實習時期擔任人文教育工作者,聘請有識之士為培養醫學生人文素養提供指導和咨詢服務,結合知名學者開展人文素養知識講座等。針對在校教師,建立與教學工作新標準相適應的、長效的培訓和激勵機制,如分時分層對其進行系統性、針對性的再教育和再培訓,并拓寬培訓渠道,有步驟、有計劃地為其創造進修機會,借助合理的競爭和獎懲制度督促其自覺充實和完善自我,以此不斷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和人文素養。此外,還應適當引入高素質、高水平的專職人文教師,以此增加隊伍活力,帶動學科健康發展。教師應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嚴于律己,傳遞人文素養正能量,發揮導向和模范作用,以此感染學生,引導其自我提高。
四 重視校園文化環境建設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基地,學生學習、生活在校園中,學校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加強人文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學校加強學生文明行為規范教育,讓學生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中養成良好的品德。
學校以全國和省(市)級比賽為導向,以品牌活動為補充,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技能大賽、藝術展演、大學生英語競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等各類國家級比賽,以及省(市)級大學生“校園之春”系列活動等。形成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活動節、新年晚會、規范漢字書寫大賽、詩詞大會、周末校園文化活動、迎新系列活動、社團建設活動周、推廣普通話宣傳周、學生心理健康活動月等一系列校級特色品牌活動。同時,針對不同的專業和年級,開展特長培訓、組織院(系)級文藝晚會這些形式靈活、規模相對較小的活動,作為大型活動的有益補充。保障了文化活動的延續,這些活動活躍了校園文化氛圍,增長了學生知識,陶冶了學生情操。
學校、院系多組織一些健康的文化、體育、藝術等活動,寓教于學,寓教于樂,通過各種校園活動使學生得到人生啟迪。還加強宣傳力度,努力凈化校園環境,堅決抵制消極、腐朽思想的滲透,引導校園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發展,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五 強化醫學人文社會實踐
醫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僅靠理論教育是不夠的,必須以第三課堂——社會實踐方為重要保障,使其在具體實踐中應用、檢驗理論,獲取直觀感受和感悟。實施方案:我校動員學生合理安排閑暇時間,立足專業的醫學知識,為他人、社會奉獻愛心,提供義務服務,其中臨床專業學生已走進社區進行包扎技能和急救方法演示,疾病預防專業學生可走進工地、農村等場所宣傳預防艾滋病等相關知識,護理專業學生基于老年護理學課程學習走進敬老院做義工,口腔專業學生可充分利用愛牙日舉辦“大手拉小手”等宣傳活動,形式可以多樣化。
總之,推進高校醫學類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具有高尚人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而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漸進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它不是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智慧教育。人文精神的培養和人文素質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無法一蹴而就。它會隨著教育和環境熏陶的加強以及學生自身的努力而不斷提高。通過以上途徑,我校已有所成就,因此,高校要利用多種途徑,全方位加強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大學生只有將科學技能與人文素質協調發展才能成為合格的人才,才能對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提高醫學生的文化素質,讓醫患關系更加和諧,對病人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充分體現人與人的和諧。
參考文獻
[1]劉穎.醫學類大學生人文素養狀況與提升對策[J].時代報告,2012(11).
[2]胡立和.關于文化素質教育若干問題的認識與思考[J].昆明冶金專科學校學報,2002(30).
[3]于天豆.高職人才培養模式與素質教育[J].職業技術教育,2001(22).
[4]雷蕓蕓.對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幾點認識[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9).
[5]李永亮.大學生文化素質全面發展的若干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0(12).
[6]牛睿,龐橋.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與科學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創新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1(16).
[7]朱秋飛.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模式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1(3).
[8]喻利.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途徑[J].教育與職業,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