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未名+朱昊
[摘 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當代青年思想境界的提升、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等能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南京審計大學荻思文學社以南荻青年營系列活動為平臺,探究傳統文化對于青年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幫助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完成自我文化教育,找到安身立命的價值和意義,更好地規劃和實現人生目標。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成長規劃;校園文化;自我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8-0053-03
一 問題的提出
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后備力量,應該是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不僅賦有技能型知識儲備,更應該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良好的精神面貌。但通過對當代大學生心靈成長現狀的觀察及研究,我們發現當今有的青年人存在迷茫、焦躁、困惑、信仰缺失等問題。大學校園中,有的青年人荒廢時間、價值觀扭曲、懶于勞動、崇洋媚外、自私自利、缺乏正義感。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注重人倫道德的尚德精神等等正是當代大學生欠缺的精神力量,其對于青年思想境界的提升、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等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真實了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興趣和活動參與情況,課題組以南京審計大學在校生為主開展了問卷調查及采訪,以此獲得了一手數據資料,并組合調查數據對大學生傳統文化自我教育的情況進行了分析。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89份,有效問卷485份。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都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對以傳統文化為背景的活動有一定興趣,認為國學相關活動有助于自身的成長。同時,大學生對自身學習和成長滿意度不高,認為和理想有一定差距。
帶著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思考,課題組所在的荻思文學社開展了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青年大學生成長的活動項目——南荻青年營。旨在以此活動為例,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青年成長的校園平臺,探尋真正解決青年成長困惑的方法,助力青年感受到來自中國悠久文化的獨特魅力,并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與未來,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充實自己的精神力量。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了傳統文化對青年成長的重要性,為我們對這一問題深入研究明確了方向,也更加堅定了我們“構建大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園實踐平臺”的信心。
二 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華傳統文化重要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一種反映中華民族風貌和特質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禮儀風俗的總體特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傳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張岱年先生把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總結為四點: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和天人協調。中國傳統文化隨著社會變遷而不斷發展、進步、延伸,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學派有儒家、道家和佛教。漢武帝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的采納奠定了此后兩千多年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道家思想作為道教的理論基礎從東漢產生綿延至今,其“無為而治”、中庸的處世哲學等思想在歷史長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于兩漢之際傳入中原,在與儒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相互碰撞、借鑒中一路發展,到唐朝達到鼎盛時期,宋明時期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流的趨勢明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愛人”、“愛眾親仁”等思想都表明了儒家對萬物、對社會、對人類的一種很宏大的“愛”的精神;道家思想以“道法自然”為宗旨,以自然無為為綱紀,以依道修身為中介,以治國安民、實現社會和諧和人生理想為歸宿的理論大廈。佛家文化追求內在的和諧,即心的和諧,講心和則世界和。通過不斷修持,不斷斗私減欲,破除煩惱,最終達到內心和諧之境。這些思想都在教育世人修身養心,最終達到社會和諧。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重要會議上曾提出“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更是闡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及現實意義。
(二)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更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在多種文化激烈的碰撞中生活、學習,受西方實用主義觀念的影響,過分注重學習的實用性和功利性,而忽略了人格的養成。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有利于大學生自身思想道德修養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養成;有利于大學生從傳統文化中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多做貢獻。因此,大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傳統文化教育,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實現自身道德素質的提升、崇高人格的塑造、正確人生觀的形成、遠大理想的樹立。
三 構建以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大學生成長的校園實踐平臺(南荻青年營)的經驗與啟示
為探究如何解決青年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如何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帶入大學校園,影響在校學生群體,助力青年健康成長,南京審計大學荻思文學社在校園內成功舉辦南荻青年營系列活動,積累了一些經驗,也得到了很多啟示。
(一)活動概況
南荻青年營以“為文化傳襲,為青年立心”為宗旨,創造一個相對單純而又多元化的傳統文化學習及青年人交流成長的校園平臺,在近兩個月的時間內先后開展明師講堂、圍爐夜話交流會、手工課堂、游學、拜訪名校名師、文化青年營集訓等活動,使參與其中的大學生群體了解傳統文化、研習傳統文化,并通過周期內的傳統文化修行回歸內心,認知自己,認知環境,探求青年成長的意義,尋找到自身成長的最佳狀態。活動累計參與人數兩百余人,得到了活動參與者及社會教育機構的高度肯定。
(二)南荻青年營系列活動的經驗與啟示
第一,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立足基本點,多方面展現優秀文化。高校中很多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同學容易局限一隅,缺少宏觀上對文化的認識。校園文化平臺有責任展現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帶領學生體驗文化、研讀經典,并將學習到的文化知識融入生活,助力成長,提升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責任感。
第二,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豐富活動形式與內容,吸引青年學生積極參與。利用互聯網將微電影、文化節目、優秀書籍文章等各種展現優秀文化內涵的東西呈現出來,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輸出更加生動活潑,深入學生內心。校園文化平臺還應積極創新活動形式,保持其活力和吸引力。
第三,重視集體活動的組織,營造傳統文化活動氛圍,促進青年互動交流。青年作為個體生命成長的重要階段,價值觀處于尚未成型,可塑性較強,非常需要來自集體的關注和團隊力量的帶動。“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校園文化平臺應廣泛聚集趣味相投的青年,積極創造交流學習的機會,同時選擇優秀的指導老師對學生進行積極健康的指引,讓學生接觸正統的、優秀的文化。
第四,進行去標簽化的文化體驗學習,引導青年回歸自我,關注自身成長。目前國內一些文化活動平臺存在著炒作和謀利的情況,要加以警惕。要借鑒校外青年組織的文化活動平臺建設經驗,在活動設計時,避免給參與者進行過多的強調和暗示,引導大家將文化學習真正落到生活實處,審視內心,助力成長。讓文化學習在行動上接地氣、情感上接地溫,潛移默化地建立起文化自信,不被外來低俗文化和消極的流行文化所侵蝕。
四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大學生成長的建議
第一,構建高校校園青年活動平臺,深度融合優秀文化與青年活動。通過南荻青年營系列活動的實踐經驗,我們發現高校學生需要這樣的平臺,較為集中性地開展系列活動,強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使有志青年能夠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蘊涵銘記在心。因此,構建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背景的校園活動平臺,以深受青年歡迎的活動形式體驗、學習和弘揚文化,是助力青年成長的重要實踐方法。學校各級組織尤其是與文化、藝術相關的學生組織,應重視傳統文化并積極策劃活動,形成有體系有流程的活動平臺,并注重活動平臺的后續維持。
第二,廣邀傳統文化名師,學習純正的傳統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師資對于學生有非常好的引導作用,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對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通過與老師的交流探討、知識學習,以及從老師身體力行中體驗到的感悟,大學生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而走出自我,學習到純正的傳統文化,找到和其他人最佳的相處方式,提高文化素養。
第三,落實中華經典誦讀工程,鼓勵藝術創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大量的經典閱讀。日積月累的經典閱讀是最簡易和最長久的能將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一種方式。可將學校大量的閱讀活動例如名著導讀課、讀書沙龍、文學社團的活動、名師推薦書籍,以及宿舍讀書小組活動等,做成系統化的優秀傳統文化項目,以全面推進經典閱讀。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需要進行藝術創作。在校內開展各式各樣的傳統藝術活動,鼓勵學生創作文學作品、書法繪畫、戲劇藝術以及其他傳統藝術作品,開展比賽或者展覽,在創作的過程中,一方面使學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并且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對優秀傳統文化活動進行創新,使其與時俱進,煥發出新的活力。
第四,強化高校通識教育,塑造青年民族文化自信。要想真正使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青年成長,首先應當使青年群體發自內心接受和信仰民族文化。高校通識教育以其獨有的受眾廣泛性,內容靈活性,將成為青年接觸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通過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通識教育體系,打造助力青年成長的平臺,逐漸塑造出青年人的文化自信和正確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青年成長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王炯華,等.中國傳統文化十二講[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
[2]丁守和,等.中國文化研究集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3]楊國榮.現代視域中的儒學[J].新華文摘,2012,10(22).
[4]吳然.優良道德淪[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習近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N].人民日報,2015-07-20.
[6]穆星天植.和諧之聲——智慧人生啟示錄[M].北京:線裝書局,2009.
[7]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
[8]張陽.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