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相
摘 要: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的瑰寶,以其雋永語言、優美的意境而深受文學愛好者的青睞,中國的詩歌自《詩經》至現代詩,一直在發展、一直在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總以簡短而有深意的語句秒回中不同的“美”。中國詩歌的“美”,陶冶著一代代的中國人,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傳承著中國詩歌的“美”。在教材編寫中,從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開始便選錄詩歌讓學生去學習、感悟詩歌的美,那么,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該怎樣去啟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呢?怎樣去奠定學生對詩歌的初步審美素養呢?本文就此發表自己的一些觀點。
關鍵詞:詩歌;初步;審美素養;審美能力
何為審美素養?審美素養指人所具備的審美經驗、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等各種因素的總和。審美素養既體現為對美的接收和欣賞的能力,又轉化為對審美文化的鑒別能力和審美文化的創造能力。中國古代詩歌蘊含著多方面的美,在語文教學工作中,要帶領一群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并未發展完全的小學生去感悟中國詩歌的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從教五六年,聽過不少優秀的教師進行詩歌的教學,大家在這方面的教學方法似乎都是如出一轍:老師范讀(或音頻領讀)——學生齊讀——學生背誦——老師講解詩句的意思(學生做筆記)——學生默寫詩句(熟記重點詩句的含義)。兩節課下來,學生會讀、會誦、會寫,課文教學也就完畢。但是我認為這樣的教學還是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我們的三維目標只達到第一、二維,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詩歌的“美”的感受方面下的功夫還不夠。我自己也進行過詩歌教學的公開課,對詩歌的識記沒花多長時間,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感悟美上。一節課下來,聽課教師們的反映不約而同——沒抓住重點,學生考不了試!多么痛心的評價。但也可以理解,在當下教育機制的引導下,教育也是功利的,學生考不出成績的班級的老師就不是“好老師”。顯然“分數”遠比“素養”來得直觀、來得明顯,成績好的班級的“好老師”得到上級領導部門的認可,但我認為成績不是怎么理想的班級的“壞老師”在多年以后一定會得到學生的認可。
在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一直堅持我的理念、原則,尤其是在詩歌的教學中。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的教學重點要引導學生感受到漢字之美,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審美體驗。
古詩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不能忽略這一點。那么,在小學語文古詩文的教學中怎樣去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呢?
要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審美能力,首先得找到古詩文中的“美”的所在。古詩文中可以說是處處是美,但我經常把它歸為四類美:
第一是語言之美。中國古代詩歌四言、五言、七言,或長短混合,但無論哪一種都是整體上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局勢對仗整齊、平仄對應,在這當中,語言之美溢于言表。
第二是意境之美。意境可以說是詩歌的精髓,無論古體詩、律詩、絕句任何一種體裁的詩歌都是要塑造意境的。意境猶如縈繞深山的晨霧,給詩歌增添了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有意境的詩,才是有深度的詩。
第三是修辭之美。修辭它是中國文學大餐中不可缺少的“作料”,如果詩歌少了修辭就會平淡如水,無滋無味。但如若看似平淡的詞句,加入“作料”進行調劑,那一味美味的“大餐”就會讓人回味無窮。
第四是詩歌思想之美。思想是詩歌的靈魂。偉大的詩歌就在于其思想的深遠、哲理的深厚以及內涵之豐富。
以上四點是我們詩歌美的教學中的重要之處,那么怎樣帶領學生去發現這些美、品味這些美呢?這是教學的一大難點,也是老師們比較頭疼的一件事。結合自身教學經歷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對語言之美要“細品”
品味詩歌的美就如品味一杯香茗。必須要慢慢嘗,感受色、香、味的每個細節,從入口到心里再到它的回味等,慢慢來,如果狼吞虎咽,再好的茶在你的嘴里也只能是一杯平常的“水”。例如品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一句。如果只是初略的讀,我們只能感知到春雨來了,淋濕了小街,山坡上的小草開始綠起來了;但若細細去品,抓住“小雨潤如酥”、“草色近卻無”去品,我們才能感受到韓愈用詞的高明。小雨怎么會潤如酥?那是因為春雨的“金貴”,如貧苦人家的“酥油”一般珍貴;草色為什么又會近卻無,只能遙看呢?這是作者觀察仔細,也許是作者親自嘗試過,方有此句。春天,小草剛發芽,遠看整片山都綠起來了,但走到山上又不能明顯看到小草的綠意。類似的還有很多,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帶領學生去品,不能給予求成。
二、對意境之美要“暢想”
詩歌的意境之美是虛無的、夢幻的,看不見也摸不著,非常抽象,因此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去暢想。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運用夸張的手法營造出一個非常雄偉、壯觀的意境。我們不能親自代學生去廬山看瀑布,只能帶領學生“想”廬山瀑布,通過想象,學生就會感知到廬山瀑布的雄渾、壯闊,進而感知到作者博大的胸襟!
三、對修辭之美要“尋根”
尋根就是要去探尋這一修辭手法的作用是什么、用這個修辭有什么妙處!如賀知章的《詠柳》一詩中“二月春風似剪刀”一句,首先我們得明白是運用比喻的修辭,比喻修辭的作用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這里就是把“二月春風”比作“剪刀”;妙處就是化抽象為形象,生動具體地展現事物的特點,這里就是抽象的春風化為生動具體的、學生熟知的剪刀,這些嫩綠而千姿百態的柳樹就是如剪刀般的春風裁剪出來的。只有這樣尋根問底去問學生才能感受到詩歌修辭的妙處。
四、對思想之美要“品悟”
優美的詩歌定有非凡的思想,這些思想也是有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或現實的意義。這些思想也不是直觀從詩句中找出來的,需要帶領學生去“悟”,并且要結合詩人寫作的那個特殊時期去“品悟”。如杜甫的詩,他主要體現當時社會的民生疾苦,要表達的是心系人民、同情窮苦老百姓、憂國憂民的思想,但這些內容只是通過幾個簡短場景來展現,就需要我們帶領學生慢慢去品去悟。
詩歌可以說是美的化身,要借用詩歌來培養小學生初步的審美素養,我認為只要做好以上四點,定能給學生奠定初步的審美內力,讓他們初具品味祖國語言文字美的基礎素養。
參考文獻:
[1]張亞新.小學古詩文教學的理論和實踐[J].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
[2]劉美麗.小學古詩文教學方法之我見[J].中華少年,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