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軍 陳峰
摘 要 高校與學生等等各種法律糾紛,在喚起高校管理工作者“危機感”的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這一領域中群體法律意識的提高。在依法治國、依法治校的大形勢下,高校保衛(wèi)部門的尷尬的工作方式顯得尤其敏感。
關鍵詞 高校 法治思維 保衛(wèi)管理
作者簡介:陳亞軍、陳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368
一、法治及法治思維
當今的法治體現的是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社會活動方式、社會管理機制以及社會秩序狀態(tài),它以民主為基礎,以善法為前提,以保障權利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法治思維源于法治原理和法治實踐,主要表現為法律人的職業(yè)思維。隨著法制化的全面推開,法律人專有的法律思維也被普及和推廣。法治思維結合高校管理,就是用法律思維和法治方式分析和研究現行高校學生管理權,用法律手段協(xié)調解決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法律關系沖突與矛盾,理順高校學生管理關系,構建合理有效的學生管理體制,促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
二、依法治校及高校“權”的法律關系
依法治校作為依法治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客觀需要,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應當把法律作為管理高校的依據和最高權威,在高校管理活動中要體現一種法治精神。廣義的依法治校的“法”包括專門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如《教育法》、《學位法》、《高等教育法》等,還包括《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等,也涉及有關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各個部門法。狹義的依法治校的“法”則專指有關高校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依法治校所依之法,宜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事實上,依法治校既應依專門規(guī)范教育事項的特別法律,又必須依全社會共同遵守的一般法律。依法治校具有兩層含義:從教育行政的角度,依法治校是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依據法律治理高校;從高校管理的角度,依法治校是高校管理者按照法治精神,利用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對高校的各項事務進行管理,實現高校的法制化。依法治校的核心是指一種代表治校權力的管理理念與方法,即高校依據體現國家意志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體系,合理運用治校權力,科學、全面地治理高校管理類事項。
高校對學生管理的實質,就是高校在學生管理過程中高校與學生之間發(fā)生的權利與義務的沖突與協(xié)調問題。高校對學生行使著以下三種管理權:一是行政管理權。高校為維護校園秩序管理,依然享有教育行政管理權,對學生實施較為嚴格的行政化管理。二是自治管理權。基于學術自治,享有辦學自主權,對學生實施學術、學籍管理。三是民事管理權。作為法人,與學生進行民事行為、從事民事活動。上述三種“權”是三種不同法律性質,具有不同的作用范圍與運行邏輯,行政權力主體追求權力的最大化,自治權力主體追求自由和平等,而民事權利主體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擁有不同“權”的主體從事不同的法律行為,產生不同的法律關系,從而決定著因“權”行使而產生的糾紛的不同解決機制。
三、法治思維在高校保衛(wèi)工作中的思考
(一)無權的“校園警察”
目前,高校在治安維護方面處在無執(zhí)法權的境地,但是縱觀來看,高校保衛(wèi)部門承擔的工作職責有很多類似于政府部門的職責,只是工作范圍局限在校園內,相較學校行政核心部門的職責明確性,保衛(wèi)部門的職責大多是別的行政部門管不了管不好或者不愿管的“燙山芋”,而在各自部門利益或是責任承擔思想的帶動下,即使是部門權力劃分到保衛(wèi)部門但是背后確得不到大力的支持,執(zhí)行更是力不從心或是浮于表面。在聯合工作的情形下,其他輔助部門大多是一種走秀的心態(tài),保衛(wèi)部門在各個方面的發(fā)力已大不如前,尤其是在校園治安管理方面。因此,在這種敏感時期,高校保衛(wèi)部門開展工作要對各方責任承擔基本熟悉,尤其是事件處理過程中引發(fā)的法律責任,要緊密圍繞事件發(fā)展過程中的責任原則盡可能的全面做好各項工作,提高應變力與方式方法適當性,對校園內發(fā)生的典型事件或者案件的應對及處理方式形成指導意見。
(二)法治思維在治安管理工作中的思考
1.沒有法律支撐的“執(zhí)法”,再沒有明確的行為、方式和方法規(guī)范標準,更易加深了管理主體和管理對象的對立情緒。其實高校治安管理工作只是提前了工作交接這一環(huán)節(jié),在校內發(fā)生的案件還是保衛(wèi)部門進行調查、蹲守、詢問、抓捕等工作,管轄派出所根本無充足的警力來一一開展偵破工作。這樣來看,既然沒有的公安執(zhí)法權,那相應的“公安”行為、方式方法也是不合法的,那保衛(wèi)部門是否有必要從管理的角度及時跟進規(guī)則制定,如暫扣、警告。“出警”處理事件時,人員衣著、證件要求,出現場時間的要求,登記記錄的標準和制式規(guī)范、詢問場所、人員數量等等本應是被嚴格規(guī)范的對象,在現實中均被弱化。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在自身缺乏執(zhí)法權的情況下,只有對現有最常用的手段進行規(guī)范并對適用加以嚴格要求,才能給原本缺失公信力的管理行為因工作規(guī)范和程序漏洞減少引發(fā)的麻煩。
2.典型事件的反思
(1)自殺事件。自殺事件治安管理部門事前注重信息收集及反饋,學院重視學生信息的收集,發(fā)現異常情況輔導員及學校心理咨詢室根據情況及時進行主動干預,保衛(wèi)處、學院、家長之間應該形成溝通和聯動,防止學生情緒更加消沉,此階段處于一般歸責原則階段。事中及時采取勸解、控制局面及搶救工作是核心,要求處理事件人員應該具備專業(yè)能力,及時聯系輔導員、學院領導、校醫(yī)院、地方派出所、心理咨詢老師、聯系學生家長、現場全程錄制均是最基礎的工作,現場談判和干預需要具有一定專業(yè)能力的人員來進行,避免因為工作疏忽而出現責任或者加重責任的情況,此階段加重過錯原則是要把握的重點。事后在現場取證及固定后,應及時聯系相關部門或人員恢復現場原樣,并做好因學生家長來校后的相關善后工作。如果學校在過程中存在應當承擔的一般責任或者加重責任的,應當正視自己存在的過錯,妥善的解決與學生家長的糾紛。學校在無過錯的情況下,可視情況給予一定的一次性補償。保衛(wèi)處在溝通中應在保障學校正常教學及工作的情況下,積極客觀的向學校反映處理情況,給予學校相關部門及法律顧問最基本的事件材料和錄音、錄像等資料,不應作為溝通的障礙反之激化矛盾。
(2)突發(fā)事件。高校只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或其一般法律規(guī)定的自主管理權。但基于法律的強制性特質不得不考慮在處理高校突發(fā)事件時注意法律運用或介入的適度性法則,特別是當這種高校突發(fā)事件涉及民事或刑事要件時,其處理更應考慮法律介入的適度性,原因在于民法和刑法的強制性比教育法更加具有嚴格性與廣泛性。若是社會的不法分子在高校惡意制造的突發(fā)事件,其處理措施應以法律強制性途徑為主,緣由同樣在于其性質屬于純粹地民事行為或形式行為事件,而且這類事件不予強制法律重處并使之得以縱容,極有可能讓更多的不法分子“效法”,很難杜絕高校相應突發(fā)事件的再度發(fā)生,為其埋下不定時隱患。
明確高校突發(fā)事件應對中的法律責任。一是民事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和《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對于高校自身原因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以致造成學生人身、財產的傷害時,應當按照一般侵權的原則承擔相應的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違反本法規(guī)定,侵犯教師、受教育者、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傷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二是行政法層面。《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guī)定“學校管理混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應當責令其限期整頓;對情節(jié)嚴重或者拒不改正的,應當依據法律法規(guī)的有關規(guī)定,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發(fā)生學生傷害事故,學校負有責任且情節(jié)嚴重的,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根據有關規(guī)定,對學校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分別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三是刑事層面上的法律責任。《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法》規(guī)定“有關責任人的行為觸犯刑律的應當被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教育法》規(guī)定“明知校舍或者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財產損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學生宿舍內失竊物品的問題。學生繳納住宿費,學生是學校招錄并給以安排宿舍,學生與高校雙方形成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并不能形成物業(yè)管理關系和財務保管關系。高校應當承擔的是安全管理責任。但是宿舍并非一人,學校的安全管理也理應是廣泛意義上的管理,學校不可能保證學生的所有財產都萬無一失。作為學校而言,只要能證明其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和規(guī)范管理方面實施了一定措施或切實有力的安全防護設施,既是認為高校盡到了相應的管理責任。但是學生宿舍鑰匙的留存產生有關問題應如何來看待呢?這一點我國法律目前是尚無明確規(guī)定的,對鑰匙問題雙方可以通過約定方式解決,在無約定的情況下,一般是按照通常管理辦法進行的。
在治安管理中還有很多案件或事件類型,在此不一一羅列。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治安管理中觸及的法律規(guī)范是較多的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這就對從事治安管理工作的人員提出了更高的業(yè)務素質方面的要求。
(三)校園秩序管理
目前法律程序規(guī)則上賦予保衛(wèi)部門的保障模式,遠不足以回應學校師生的要求與期待,一些工作人員缺乏法律意識,工作措施單一、生硬。行使權利缺乏邊界意識,對待權利缺少敬畏之心。大多數保衛(wèi)部門在校衛(wèi)隊員的錄用、培訓、社保存在問題,但是說到底是資金的問題,少數高校在人員錄用方面要求條件高、必須培訓上崗,不存在合同未簽、社保未解決的問題。更多高校都是因為沒有簽訂勞動合同而出現社保沒解決的一連串問題。高校與校衛(wèi)隊員之間除了工作上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絕大多數情況下最容易出現問題是在民事法律關系方面。就管理人員來講,應該做到的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掌握,例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工資支付條例》、《高溫福利相關規(guī)定》、《最低工資標準規(guī)定》、《工作時間規(guī)定》、《勞動仲裁爭議法》、《勞動監(jiān)察規(guī)定》、《安全管理規(guī)定》等,涉及勞動關系類、工資福利類、勞動時間類、勞動仲裁類、勞動保護類、社會保險類、勞動爭議類等方面,應該結合自身在人員管理方面的問題,找出法律適用依據及法律責任追究依據,調研考察相同情況的解決辦法,給出解決思路與方案,整理形成報告,自身應對以上各方面的問題做到明確清楚,尤其是已經存在違法情況的應積極向學校呼吁。
針對在工作中人員在校內與其他人員出現的問題,應在全面掌握事實的基礎上,明確部門責任,基本能做到定性事件引發(fā)的民事法律關系的責任,例如:外聘人在出現工傷、傷害他人等,厘清責任關系,積極地依據法律規(guī)定作以賠償或補償,在無責任的情況下人文關懷給予援助等,不逃避責任但是也不縱容任何人員在無依據的情況下的無理要求。
法治思維就是追求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也是契約精神的體現。高校保衛(wèi)干部不能以情緒化、理想化和普泛化的工作方式為常態(tài),而應以理性化、職業(yè)化和專業(yè)化精英話語式法律解釋的人員為標桿,從理性思維開始,逐漸克服管理與決定的人情化,重視工作的程序性。從明確法律責任、法定義務、責任承擔的角度來開展工作,深刻認識到沒有法律規(guī)則或者規(guī)則不夠“細致入微”時會“脫軌”運行,甚至是“出軌”于法律正道,最終帶來不必要的法治后果。
參考文獻:
[1]孫笑俠,等.法治思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李華.法治視野中高校學生管理權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
[3]程雁雪.高校學生管理行為與司法介入之范圍.法學.2004(12).
[4]安春元、吳宇坤.論高校突發(fā)事件應對中的法律適度介入.高校教育管理.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