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和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關乎國家命運、人民幸福。大學生是時代的精英、民族的希望,了解他們法律意識的現狀,培養具有現代法律意識的大學生群體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j大學在校大學生的調查走訪,初步了解了他們的法律意識的現狀,通過數據分析結合所學的知識對其中的原因進行了研究,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對策。
關鍵詞 大學生 法律意識 培養
作者簡介:譚勝煌,江西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法律碩士(非法學)專業,研究方向:社會治理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397
“法律意識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對現行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感知、理解、心理體驗和價值評價等各種意識現象的總稱。” 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現實的主觀映像,對于人們尊重和遵守法律都具有重要作用。擁有較高法律意識的公民群體是法治國家的重要標志,決定著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進程。大學生是時代的精英、民族的希望,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實現其法律意識的現代化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現狀
為了了解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狀況,筆者做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經過多年的法制教育,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當前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在校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匱乏、法制觀念淡薄,法律意識薄弱,情況不容樂觀。所以,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亟需提高。
(一)對法律知識的認識
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律意識的基礎和前提,通過法律知識的學習,可以使人形成合理的法律知識結構,為法律思維的形成奠定基礎且能使人獲得一定的法律技能。還可以深化人們對法律的理解,使人獲得法治生活方式的信念,進而內化為人的精神信仰。所以,在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法律知識的學習是不可或缺的。
調查結果顯示,有48.3%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的法律課程有用;但是只有3.8%的大學生能說出我國的幾部大法;而且只有56.7%的大學生知道法制宣傳日的具體日期。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較低,法律知識匱乏,法律知識水平還有待提高。至于他們法律知識來源的途徑,社會宣傳在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法律思維方式的運用情況
“思維方式是一定時代人們的理性認識方式,是人的各種思維要素及其結合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定型化思維樣式。” 而法律思維方式則是法律主體以法律作為尺度來思考和判斷社會問題的認知活動中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定型化的思維樣式。人只有擁有了法律思維方式,才能自覺地從法律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擁有法律思維方式是實現人的法律意識現代化的必然條件。
在對待“生活中侵權行為的處理”這一問題上,選擇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的占63.3%,感覺很委屈但是認為也是沒辦法的事占18.3%,通過關系解決的占14.2%,甚至還有4.2%的大學生選擇用武力解決。
在對待“對商場保安人員無理搜查行為的處理”這一問題上,35.1%的大學生選擇強烈抗議,50.4%的大學生選擇找商場領導或消費者協會解決,14.5%的大學生選擇忍讓,不跟他一般見識。
在對待“如果您覺得法律不公正,你會怎么辦?”這一問題上,13.8%的大學生選擇因為不守法,就要被制裁,所以還是要遵守。60.8%的大學生選擇在守法的同時想辦法反映意見,完善法律體系。22.1%的大學生選擇社會發展總是需要法律的規范,不好的法也是法,還是要遵守。3.3%的大學生選擇既然法律不公正就可以不遵守。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大學生能自覺地從法律的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他們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是通過法律的途徑去解決,希望通過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說明經過多年的法制教育,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了很一定程度的提高,法律思維方式也逐步在大學生的頭腦中得到了確立,但也有不少的大學生想到的是通過人情關系或者其他途徑解決,這也說明法律思維方式還沒有在大學生的頭腦中普遍確立起來。大學生總體的法律思維方式的運用水平與現代法治國家的標準還有一定的距離。
(三)法律技能的掌握情況
法律技能是人們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法律技能來源于知識,是對知識的實際運用,知識只有轉化為技能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根據調查與相關訪談,我們欣喜地發現許多大學生能自覺地從法律的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也是通過法律途徑去解決,希望通過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令我們憂慮的是很多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將法律很好地運用到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不足,突出表現在,很多大學生只知道要運用法律武器去維權而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武器去維權。
(四)法律信仰的確立狀況
著名法學家伯爾曼曾經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識現代化的最高目標,是法治最堅固的支持系統。法律意識培養最為根本的目的就是使人樹立對法律的信仰,自覺依法辦事。
根據調查,我們可以發現,有51.7%的大學生認為法律很有用處,25.8%的大學生認為法律用處不大,還有22.5%的大學生認為說不清楚;只有32.1%的大學生對法律保持信任,有42.5%的大學生認為法律不如權力有用及法律越來越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工具。還有近一半的大學生認為“法理不外乎人情”。這一方面說明了我國法治還不夠成熟,法治水平不高,司法不公甚至司法腐敗現象仍然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大學生的法制觀念淡薄,法律意識薄弱,沒有形成對法律的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歸屬。
二、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對策
(一)學生要增強學習法律的自覺能動性
首先,大學生要充分認識到法律的長遠作用以及有形和無形的影響,認識到具備相應的法律素養是作為現代公民的必然要求,自覺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其次,要認真學習法律理論,不僅要學好法律課本上的知識,還要廣泛涉獵法律著作、法學刊物,而且要多方面、多途徑地了解法律,如利用網絡觀看法制欄目、法制電影,利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進行互動交流,實地參觀法制展覽等,不斷豐富自己的法律知識,形成較為完善的法律知識體系,打下扎實的法律知識基礎。再次,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參加各種法律實踐活動,如“送法下鄉”、“模擬法庭”等,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法律技能。最后,法律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樹立對法律信仰,使法律成為自己內心的永恒定律,保持學習法律的持久動力,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二)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重視實踐教學
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要充分認識到法律對培養合格公民和實現依法治國的重要作用,認真對待法律課程,適度提高對法律課程的要求。其次,要打破常規教學模式,教學活動要以圍繞學生法律人格的喚醒為宗旨,知識教學應實現從“知識傳授”向“知識對話”轉變。不能一味地采取“滿堂灌”的方式,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灌輸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教學法、活動教學法)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活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除此之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組織多種法律實踐活動,如法律知識競賽、參觀法律展、模擬法庭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法律、運用法律。再而,要注重對學生的法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對法律的信仰。最后,教師要自覺學習法律知識,不斷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
(三)學校要深化課程改革,重視法律實踐
首先,要重視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深化對大學相關法律課程的教學改革,要根據學生自身的需要,根據學生人格養成規律設計課程,使法律課程適應時代的變化,符合學生的要求,要適當增加法律教育課程的課時,提高法律教育內容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的比重,確保大學生能夠較為系統的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其次,要大力推進校園法制文化建設,開展一些主題鮮明的法制文化活動,如知識競賽、辯論賽、討論會、模擬法庭、法律講壇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熱情,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受到切實的教育和啟迪。積極開展法律知識講座,邀請著名法學教授及法律實務工作者舉辦講座,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還有,針對師資不夠、教學資源有限的現狀,要積極采取相應的對策。積極引進優秀的教師,不斷充實師資力量,優化師資結構。大力完善教學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充實教學資源。最后,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與司法機關、律師協會、企業等單位、組織開展合作,大力創造條件,開展法律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法律、運用法律。
(四)社會要全面依法治國,營造良好氛圍
外因是事物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外部環境能夠促進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首先,要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依法治國,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健全法律運行機制,公正司法,嚴格執法,使每個人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陽光,讓法治的旋律蕩漾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為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培養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中國社會由于長期受人治的影響,人們習慣于采取非法治的方式去處理問題,如利用權力干預司法、利用人情關系干預司法等,直到當今社會,這種現象還大量存在,擁有廣闊的市場,嚴重阻礙著我國的法治建設。所以,要大力推進司法改革,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保證司法獨立,讓明規則盛行,潛規則失去市場。再次,當今的社會紛繁復雜,各種思潮泛濫,大學生思想開放,時代感強,關心時事,但由于心性未定,容易沖動,極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響。因此,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占領思想輿論的高地,使大學生受到正確價值觀的熏陶,逐步樹立對法律的信仰。最后,要完善各項監督機制,發揮黨委、人大、政協、法檢系統、社會團體、輿論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對法治的落實情況進行全方位的監督,為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保駕護航。
注釋:
趙震江、付子堂.現代法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40.
李秀林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268.
參考文獻:
[1]劉旺洪.法律意識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房文翠.法學教育價值研究——兼論我國法學教育改革的走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張文顯.法理學.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喬克裕、曹義孫.法律教育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