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伴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我國網絡媒介的使用率迅速上升,尤其在大學生中得到普及,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新平臺,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一定的挑戰。文章分析了網絡媒介內涵及網絡媒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影響,最后根據實際情況,試探性提出利用網絡媒介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正向發展的幾點對策建議。
關鍵詞 網絡媒介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簡介:張瓊月,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106
網絡媒介是新興傳播媒介,主要是以全方位、全天候、功能齊全的網絡設施為主導傳輸途徑,收發工具主要有計算機與手機等,依靠現代電信網絡高科技連接起來的多功能新型信息傳播工具,它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主客體互動性強、受眾主體性增強、所能承載的信息量大等特點,作為新型信息傳播工具,網絡媒介展現出其強大的信息傳遞互動功能,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重大影響。為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們必須立足于網絡媒介廣泛運用的社會現實,正視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影響,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網絡媒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有別于傳統媒介的網絡媒介,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不少便利,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興載體,給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加上人們對其了解不夠,監管未能到位,不能靈活自如地對其加以運用,因此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挑戰。
(一) 網絡媒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1. 保障傳播效率
網絡媒介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從內容上和時效性上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效率。
一是從傳播內容上來看。通過網絡媒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打破傳統媒體受制于版面的桎梏,能夠同一時間針對各個受教育者群體制定適合他們且能夠被他們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層次各異的文章、圖文并茂的資料使思政教育客體更容易接受。通過電子類載體儲存,不但提高信息存儲的承載量,而且降低成本,提高保存的安全性。
二是從時效性來看。網絡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信息借助電波傳播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同時突破時空的限制,使信息能夠在片刻之間傳遞到世界各地,更加便捷和迅速。打破以往面對面教學所具有的時間、成本的耗費,減少了受教的阻礙,使思政教育效率大大提高。
2. 豐富教育形式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課堂教學、開報告會以及電視廣播等手段,雖然在過去相當長時間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時期、新環境中,如果仍然采用傳統的思政教育形式而不加以改進,將漸漸失去感召力和影響力從而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要與時俱進,網絡媒介正是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可以以多樣的形式來開展主旋律思想宣傳,對客體進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民主精神的傳播。通過利用網絡媒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間的雙向互動較以前大大增強。網絡媒介提供的虛擬環境掩蓋了人們的現實角色,使人們免受身份的桎梏。開放的平臺也縮小了教育主客體間的心理距離。教育者可以通過受教育者提供的反饋信息及時更新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網絡媒介打破了以往從教育者到受教育者的單向傳播,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轉而走向教育主客體之間雙向互動,參與途徑從單一模式變成多種多樣。能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達到較好的效果。
(二) 網絡媒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難度加大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大學長期學習過程中會形成一種屬于自己的價值觀念,而且具有穩定性,不會隨意改變。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大學生周圍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并且獲得這些途徑的方法也不斷增多。網絡媒介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傳播的信息量大,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的主要信息來源的途徑。網絡媒介傳播政治信息時具有廣泛性,隱秘性、互動性等一系列顯著特征,這些特征給網絡監管增加了難度,加上相關部門的監管力度不夠,造成了網絡政治信息泛濫,質量低下。而大學生正處于成長期,對于信息的辨析力不強,所以大學生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接受不少不良信息,這大大增加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2.教育主體面臨挑戰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高校思政教師大多經歷多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認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就是課堂宣講,以成績評價教育的效果。他們對于網絡媒介的認識不夠全面,認為網絡環境復雜,危險系數高。也沒有意識到網絡媒介對于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力之大。認為通過網絡媒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加之運用網絡媒介開展教育工作,勢必要求轉變傳統教育模式,對于大多數老師而言,不僅需要轉變教學理念,而且還要重新學習相關知識,這可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面臨的兩大難題。
二、網絡媒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消極影響的原因分析
通過網絡媒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進行分析,可以看到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而這些消極的影響產生的原因主要原因有:網絡媒介自身存在缺陷、教育主體運用網絡媒介能力不足及相關部門對網絡媒介的監管不力。
(一)網絡媒介自身存在缺陷
通過網絡媒介,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且網絡媒介的包容量有了新的突破,除了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提供場所,卻也出現了幾大問題。
一是信息雜亂,良蕎不齊。一些色情、暴力的圖片視頻等廣泛傳播,極大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
二是國外一些消極思想趁機進入,企圖對我國進行思想滲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對我國進行文化侵略,對新媒體的掌控力使他們更為便捷地宣揚其思想意識。而大學生經過十二年較為固化的教育后進入大學校園,網絡是其獲取信息最常用的手段,辨別能力不強的他們很難正確定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從而處于迷茫狀態。
三是網絡媒介的虛擬特點造成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經常在這種新興媒介上進行互動,容易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思維逐漸僵化,實踐能力得不到鍛煉。最后,網絡媒介這種傳播工具具有更新快的特征,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升級,但是網絡媒介硬件設施跟不上,造成脫節。
(二)教育主體運用網絡媒介能力不足
教育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運用網絡媒介的能力不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遇到的瓶頸之一。
一方面,由于新媒體尚且是一個發展中的事物,并不完全成熟,而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功能尚未被完全開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還沒有意識到網絡媒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對教育客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仍然以傳統載體為主,因而也沒有過多關注網絡媒介,更不用說掌握并運用網絡媒介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
另一方面,大多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年齡較大,接受過的教育中并沒有關于如何運用網絡媒介的內容,而相關部門也沒有組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集中有序地進行這方面培訓,從而導致他們面對網絡這個新興載體時無所適從。而大學生作為接觸網絡媒介相對較多的群體,信息的接受范圍更廣、內容更豐富,教育主體運用網絡媒介的能力不足令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下的發展遭遇阻礙。
三、利用網絡媒介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網絡媒介的建設和管理
加強完善網絡媒介的管理與建設,促進技術創新是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網絡媒介本身存在著不足,監管技術更新慢。這些不足給不法分子有機可乘發布不良政治信息,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產生負面影響。為此,社會必須積極加強網絡媒介的建設和技術創新,給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營造一個穩定安全的環境。加強對新媒體的建設和管理,主要從以下兩點著手。首先,加大對網絡媒介的財政投入,加強媒介的制度化管理。其次,加強網絡媒介的技術創新。一方面,在所有的網絡媒介中安裝信息過濾器,并且定期升級。另一方面,加強網絡媒介殺毒軟件的升級與創新。
(二)提升教育主體運用網絡媒介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要想在新媒體的環境下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從教育主體出發,提升他們運用網絡媒介進行教育的能力。首先,要改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觀念。思想意識會對行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通過培訓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網絡媒介有充分的認識。其次,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教育隊伍。既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又掌握網絡媒介的運用,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運用網絡媒介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積極探索網絡媒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點。
(三)強化網絡媒介的監管
由于網絡媒介具有的開放性、隱蔽性、快捷性等特征,給網絡媒介的監管和規范造成很大的困難,為此,我們必須依法治理網絡媒介,加強法制建設。首先,政府部門要完善針對網絡媒介的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力度,對消極腐敗信息的發布者加以懲處,打擊網絡不正之風。其次,網絡媒介運營方要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積極建設良好的媒體文化,凈化網絡環境,積極宣傳社會主旋律、弘揚主流文化。再次,加強對網絡媒介的輿論引導。通過社會輿論對網絡媒介進行約束,使新媒體能自覺完善自身的建設和管理,使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發揮正面宣傳和傳播效果。
盡管合理利用網絡媒介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任重道遠,但是相信通過不斷探索找到解決對策,與時俱進,結合實際情況,使網絡媒介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結合起來,定能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較好成效。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陳茂生.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07.
[3]楊瑞香.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載體研究.東北師范大學.2012
[4]陳虹亦.新媒體條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云南財經大學.2014.
[5]沈壯海、史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