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世界幼兒學前教育界已經達成共識,家園共育模式是發展主流。家園共育關鍵在于家長和幼兒園的溝通,傳統溝通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發展的需求。在當今“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新型互聯網信息技術已經開始在家園溝通方面應用。本文通過對線上線下的各種溝通方式的梳理,得出結論:線上線下良性互動是家園共育溝通方式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 家園共育 “互聯網+” 線上線下
作者簡介:路穎曉,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394
一、家園共育的內涵剖析
(一)歷史與概念
中國傳統幼兒教育稱作童蒙學,發源于舊式私塾。傳統童蒙學教育幼兒方式跟現在大有不同,幼兒一切教育責任全由先生承擔,家長、幼兒唯先生是從。同時,教學內容也很傳統,以智育為核心,不考慮幼兒全面發展。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現代幼兒教育引入中國,教學內容與方式發生重大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幼兒教育得到國家和社會高度重視,辦學方式不斷變革以適應時代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外交流增多,西方先進現代學前教育理念和方式得到廣泛傳播。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家園共育概念開始被人們所熟知。
家園共育簡單講就是,在學前教育階段,孩子的教育過程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兒園單方面的進行教育工作,而應由幼兒園和家庭,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和完成孩子的教育, “這是現代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家庭與幼兒園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教師與家長形成共識,協同教育,實現科學育兒目標的教育過程。”家園共育前提和基礎是家園雙方的了解與溝通。了解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不同,了解二者在幼兒教育中所發揮的不同作用,進行正確的定位,家園雙方要就幼兒的發展目標達成共識。
(二)理論基礎
家園共育作為當前世界公認的學前教育潮流,它具有其相應的理論基礎。
1.發展生態學理論
vU·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認為兒童的發展受到與其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生態環境的制約,這種生態環境是由若干個相互鑲嵌在一起的系統所組成的。微觀系統(microsystem):這是兒童生活的場所及其周邊環境。中間系統(mesosystem):它是處于微觀系統中的兩個事物之間的關系或聯系,對兒童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外層系統(exosystem):它對兒童的發展只有間接而無直接的影響,比如,家庭生活條件、各種視聽媒體等。宏觀系統(macrosystem):它是兒童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包括來自某種文化或亞文化的價值觀念、信仰和信念、歷史及其變化、政治和經濟、社會機構等。時代系統(chronosystem):它主要是指兒童所生活的時代及其所發生的社會歷史事件。
布朗芬布倫納進一步指出,每一個系統都對兒童的發展有著復雜的生態學意義;各個系統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任何一個系統的變化都會波及到另一個系統;兒童的發展過程是其不斷擴展對生態環境的認識的過程,從家庭到幼兒園再到社會;兒童的生態過渡對其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社會建構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出現在心理學領域中的一股強大“洪流”。
該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 “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D.J.Cunnighan,1991)。
該理論認為,兒童的學習不是獨立建構的,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建構知識、情感與人格,主要是在家長、教師和同伴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的。
3.社會互動理論
社會互動是在一定的社會規范約束下,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個人與群體之間通過信息傳遞而進行相互作用的社會交往活動。許多社會學家都對社會互動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流派,常人方法論、印象管理論、社會交換論、參照群體論、符號互動論、社會角色論等都是一些代表性的社會互動理論。這些理論對于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共育、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互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應該根據互動理論的規律,加強家園互動的有效性,更好促進幼兒的成長。
(三)實踐意義
家園共育已是當前學前教育的一個重大熱門課題,從國家層面到教育主管部門、幼兒園以及部分家長已經認識到了其重要性,并積極地采取行動。家園共育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關注和各方積極推動、參與,是因為它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1.體現世界學前教育發展的價值追求
當前世界學前教育的發展正是以家園共育作為主要發展模式,在學前教育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無一例外對于家園合作給予了眾多關注與支持,他們紛紛倡導要加強對于家庭和社區資源的重視和合理利用。
2.促進學前教育質量的提高
家園共育模式其一重要優勢就是將幼兒園與家庭緊密結合整合各方的教育資源,將幼兒教育從學校向校外擴展,拓展和豐富教育資源,實現教育的家園互惠。充分整合、利用各方教育資源,使其最大限度發揮作用,在提高學前教育者教學、保育等各方面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3.促進幼兒的全面、健康、和諧發展
幼兒教育應該是多方位的,單一學校教育無法滿足幼兒發展需要,這早就在學期教育界得到廣泛認可。學校提供的教育更多是統一、共性的教育,但每個兒童都有發展的個體差異性,需在其發展過程中因材施教,給予有針對性的教育。家園共育為教育者提供全面了解幼兒發展特點與問題的機制,通過溝通、反饋,家庭和幼兒園雙方能夠更好掌握兒童發展特點,達成教育目標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