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不斷加深,監察這一重要的制度在國家和社會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然而我國的現行的監察制度體系自身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和問題。鑒于清代作為中國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最后一個朝代,其處于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末期,在積累了寶貴的豐富的歷史經驗的情況下,監察制度在以前歷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細化和發展,這一發展有利于封建統治集團澄清吏治,緩和社會中的尖銳矛盾。本文則是將通過對我國清代這一時期的監察制度進行初步的探究,深入地分析其中利弊,進而從中汲取積極有益的部分,最終對我國現行的監察制度體系建設提供經驗借鑒,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 監察制度 法治國家 評價 啟示
作者簡介:趙子方,甘肅政法學院,研究方向:法律史。
中圖分類號:D6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129
監察制度在我國古代時期對封建統治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監察制度作為封建政權體系中的監控系統,對封建官僚的相對廉潔職守曾起到過十分有效的約束、威懾作用,維護了封建統治和地主階級的利益。因此,在我國法治國家建設進程中,借鑒古代監察制度的優秀部分,完善我國現行的國家監察制度,是合乎歷史潮流的,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
一、清代監察制度概述
監察制度,作為我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在西周時期出現了萌芽,在隋唐時期得到了快速發展,宋元時期開始融合,在明清時期便空前完備,達到了封建王朝的巔峰。在清代,我國的監察制度汲取了歷代監察制度中有的積極有益部分,并在此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創新,最終形成了一項具有獨特特點的監察制度,在中國的古代監察史上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清代在取得統治政權之后,監察制度基本上繼續使用明代的監察體系。在中央設立了都察院來監督朝廷文武百官,并把這一機構提升到國家的最高級別的監察機構。清皇太極曾經說,凡是有皇親國戚王府貝勒有違法亂紀的,都察院都應當直言不諱進行彈劾檢舉。由此可以看出統治者是十分重視監察制度的。在都察院的中有設立了眾多內設機構。
都察院中的六科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六部中的各部監察官。在清朝初期,由于承襲明朝的監察制度的原因,六個監察官的權利急劇膨脹,為了加強中央的權利,縮小六科的職權管轄的廣度,將其全部交由都察院進行節制管轄。從此,中央政府便開始接手全國的監察工作和事務,集大權于一身。
都察院中的十五道,最初時期,中央政府為了便于監察管理便將全國劃分成為了十五個監察區域,每道負責稽查所屬監察區域中的刑事案件以及每一個衙門都有權利稽查。十五道這種監察方式的設立,加強了中央統治者對中央官員和地方官員的監督和控制,對維護滿清的封建統治帶來了巨大作用。
在清朝監察機構是實行多元多軌制,出了在全國設置了十五道,還設立了巡道等監察機構來監察百官。除此之外,清代,中央政府為了對某些對國家社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事務設立了專門的監察機構。較為出名的有漕運總督,河道總督,鹽政監察史,海關道等。這些機構對維護國家的經濟命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地方上,像督撫這一類的封疆大吏還有巡撫,他們同時也是都察院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這種級別的官銜。所以,總督巡撫這樣的地方封疆大吏,他們同時也是地方的最高監察官員,對地方監察事務負有重要責任。
清中期,都察院中的六科進行改制,又在每科中增加了給事中,給事中的官員有滿漢官員各一人來擔任。六科給事中的任務是對六部的施政進行監察,如果有錯誤,批駁回復。
到了清代末期,光緒年間,中央施行了官制改革,裁撤掉了原來的六科這一名字,僅僅保留下來了給事中這個名字。從此,給事中開始掌管了監察的一切事務。
二、清代監察制度的特征
(一)接受過去封建監察的經驗
自唐朝以來監察機關“臺諫”并列、明代的“科道”分立的監察體制,到了清代,統治者將上述所有都統一為一個,監察體系結構達到了空前的統一與完備,成為了歷史上永恒的巔峰。清代監察機關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監察權空前的集中了起來,它適應了加強皇權的客觀現實的需要,是符合歷史的。
(二)加強對監察機關的控制
清懲明舊弊,一方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監察御史等皆可風聞奏事。另一方面,統治者在監察機關方面的控制也開始一點一點的加強,希望通過這種方法防止官員手中的權利過于膨脹。御史對朝廷文武百官啟動的彈劾,則是必須由皇帝親自來進行裁決的,若所幼不實,或言有不當,則遭申傷。所以,監察御史們內心中總是惶惶不安,在每一次的上奏中所涉及牽涉的內容,多數是可有可無,沒有什么重要性。“深切時政以實直陳者甚少”。言官陋習,于此可見。也有些御史因直言上奏而遭貶斥,乾隆二十九年,御史曹學閡奏幼熊學鵬,被認為是:“所見拘墟,于事理無關輕重;吹毛求疵,于國家政務無所裨益。”這一舉措,對于維護封建統治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三、清代監察制度的優點
(一)重視對監察人員的選拔和任用
清代的歷任統治者全部首先是要強調所擔任職務的人需要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和閱歷。順治元年時期則是規定了:考選給事中、監察御史的人必須是具備歷傣兩年的大理寺卿以及太常寺博士這一級別的官員官吏才可以。隨著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深到了后期國家對任職者的資歷要求變得更加嚴格苛刻了。
(二)重視對監察人員的考核
科道的官員專門負總責掌掌風憲的事情,所牽涉的事情都是十分重大重要的。這樣以來,封建國家對于科道官員的考核對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就顯現的十分重要了。清朝承襲了明王朝的制度,每三年對在京城的官員進行一次十分全面的考核考察,這種方式被稱作“京察”。科道官和其他京官的評價制度都是一樣的,如果成績卓著,可以得到國家對他的加級、記名等榮譽和獎勵;相反如果他們不稱職,則將會受到朝廷的處罰。
(三)重視對監察人員的保障及限制
監察官員完全是為鞏固封建統治而服務的,因此重視對其的保障。
1.監察官員較其他官員言論更加自由。清代歷朝的統治者都允許科道官員進行風聞言事,來整頓吏治。并且屢次辦法意旨,反復地強調科道官員如果在風聞言事中說了不合適不適當的話語,是不用承擔罪責的,希望用這種方式來鼓勵他們可以據實指陳。各道御史如果有確切證據的訪聞,則不用區分地域來呈報,也不用區分在哪個省呈報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的向皇帝呈報湊請。
2.嚴禁梅私黨比。出于防止監察官員為了徇私報復曾經對自己不利的人,統治者特意做出了如下的規定:“科道被人參劫后,并不靜聽部議,候旨裁奪,倚恃言官之職,妄行具折陳辯者,降三級調用。”
3.嚴禁貪贓受賄。統治者為了防止官員之間出現腐敗墮落的風氣,才設立了科道官員這個制度。風憲官吏因為犯了貪贓枉法而被流徙或處死的事例數不勝數的。
4.重視對監察官員的監督。清代科道官員不存在與上司的從屬關系,而只對皇帝一人負責。為了方便對監察機構和監察官員的控制,皇帝便下令讓科道官員們之間相互監督對方。這一舉措又進一步的加強了皇帝手中的權力。
5.重視對監察官員的監督。清代科道官員不存在與上司的從屬關系,而只對皇帝一人負責。為了方便對監察機構和監察官員的控制,皇帝便下令讓科道官員們之間相互監督對方。這一舉措又進一步的加強了皇帝手中的權力。
四、清代監察制度對我國的借鑒之處
清代的監察制度在歷史上存續了數百年,對清代的統治和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作用,同時,清代的監察制度也充分地說明它自身的存在也是蘊含著較為濃厚的社會基礎和政治基礎,因此我國現行的監察制度在監察制度改革的過程中應當汲取清代監察制度里面的合理因素為我們所用,毫無疑問,這是必不可少的。
(一)保證權力的獨立性
清代的監察制度在實行方式上采用的是科道合一的形式。六科在地位上,是一個獨立的機關,六科不隸屬于中央的都察院,地方上督撫一級的官員也屬于中央監察的組成部分之一,二者在職責上都承擔著皇帝耳目的使命。因此,在我國現在的監察制度改革潮流中,我們應該用垂直的管理體制來替代雙重的領導體制。對監察的官員授予他們足夠的自主權,使他們在日常的實際的工作業務里面可以十分獨立地行使國家賦予給他們的監察權,而不會影響到監察在理想上應當產生的實際效果。
(二)建立和完善巡視制度
清代的監察可以宏觀的看作由常駐和巡查這兩種監察方式共同構建起來的,其原因我們大致地可以理解為,這樣的制度建設在社會的現實中是符合歷史發展要求的,與自然規律相契合。這樣的監察制度在國家和社會的現實生活中不但確保監察的穩定性,而且又減少監察官員違反國家法律的行為。因此,對建立和完善巡視制度是很值得我們研究、借鑒的。
(三)重視對監察官吏的選任和考核
在清這一歷史階段中,監察官員們的肩膀上都擔負著統治集團賦予他們風憲的重大責任。因此,歷代君王在監察官員的選任和培養上面都不遺余力的支持,他們十分強調監察官員在平常工作中的表現,同時也注重每一個監察官吏身上所具有的“德”,這種品質,可以理解為執法如山,堅強不屈的道德品質,也可以理解為監察官也要有為官良好的政績,受人民敬仰。
(四)不斷地對監察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和補充
清代的監察法律制度在建設上與社會實際中監察實施工作和落實的具體情況上來看,與社會的現實變化與發展是十分脫節的。在監察法律法規在制度構建上,存在著不完善、不理性,嚴重地大打折扣地阻礙了監察制度在改革歷史進程中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五、總結
清代作為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走向歷史巔峰的一個輝煌時代,它在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史上也是一個高度完備,不可逾越的一個鼎盛時期。因而,通過研究我國監察制度的歷史發展層次和它們之間的發展規律,從中汲取有益的部分,取長補短,彌補我國現今制度構建上的不足,對當今的反腐都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邱用明.中國監察制度史.上海:華東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2]李貴連.中國法史三千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李啟成.中國法律思想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張晉藩.中國法制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
[5]黃盛源.中國法史導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