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從這一年開始,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部分之一。業內和社會公眾都對其迅速崛起產生極大關注,它一方面為金融體系帶來新鮮活力,另一方面也對傳統金融業的監管體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互聯網電子信息技術的依賴性增強,服務對象也由企業向消費者拓展。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十分必要。本文通過對互聯網金融監管必要性分析,闡述在監管中所需的原則。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監管;核心原則
一、引言
互聯網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新興金融模式。
互聯網走入“大數據”時代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前提。互聯網金融具有數據類型繁多、價值密度低和所需信息處理速度快的特點。在互聯網和通訊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企業所需85%的數據存在與社交網絡、物聯網、電子商務等之中的非結構數據,因此商業個人或團體最需要掌握的就是互聯網系統化和數字化管理。依靠互聯網興起發展的互聯網金融就有與生俱來的“大數據”強大數據收集及處理的渠道與能力,致使其得以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獲取決策所需信息,高效完成商業交易。傳統模式下,融資方與投資方需要通過銀行中介完成交易,從咨詢、準備貸款資料到申請、審批,過程費時費力費財,放款時間過長、額度不夠等嚴重限制了融資方生產的發展。互聯網金融模式克服了手續繁瑣審批過程漫長的弊端,借助強大的網絡搜索引擎及電子商務交流平臺,將業務電子化,操作流程全部標準化,業務處理速度更快,用戶體驗更好。如阿里小貸依托電商積累的信用數據庫,經過數據挖掘和資信調查模型,客戶從申請貸款到最終發放僅僅需要幾秒鐘,成為真正的“信貸工廠”。
二、互聯網金融的類型
(一)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屬于由互聯網企業主導的金融業務,是第三方機構為了保證電子商務交易的順利進行,為買方和賣方提供的資金結算擔保系統。第三方支付克服了交易過程中的違約風險,為電子商務的迅速擴展打好鋪墊。在數百家獲得第三方支付的營業牌照支付機構中,阿里巴巴集團的支付寶占據著絕對的優勢,近年來其市場份額維持在50%左右。第三方支付企業可以無償使用暫時停留在其賬戶里的客戶備付金。為了降低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風險,2013年6月,人民銀行出臺《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對客戶備付金的使用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二)P2P網絡借貸
P2P網絡借貸起源于P2P小額借貸,是借助互聯網,直接連接借貸雙方進行貸款和提供資金,促成貸款,免除中間人高昂的運作成本的商業模式。P2P網絡借貸平臺可以緩解人們因為在不同階段收入不均勻而導致的消費力不平衡問題,使更多人群享受到了P2P 小額信貸服務,其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滿足個人資金需求、發展個人信用體系和提高社會閑散資金利用率三個方面。
(三)眾籌融資
眾籌,即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它借助互聯網傳播面廣時效快便捷的特性,為個人、小企業等融資能力比較差的個人或團體搭建募集項目資金的平臺,值得一提的是,眾籌主要涉及對項目感興趣的投資人對創意創業的資金支持,其帶有公益性質,但非無償捐款,支持者有權獲取實物或非實物的回報,目前,在我國,一般眾籌網站都明確指出,回報不可涉及資金或股權。
點名時間,是中國最早成立的眾籌平臺,目前來看,也是吸收項目最多的眾籌網站。但是,目前我國眾籌發展緩慢,融資支持者少,且越來越像推廣平臺。政策不明朗、我國金融市場整體對金錢的追逐強烈、缺乏從平臺到服務的一系列完整功能都是造成不樂觀現狀的原因。尤其是我國法律規定,未經國家批準的股票和債券發行都屬于非法集資活動,只有“團購+預購”模式屬于合法經營內容。因此,金融監管體制很大程度上制約我國眾籌業務發展。
三、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
(一)大數據帶來的監管可行度受質疑
然而,由于“大數據”同時帶來的數據云龍混雜和互聯網的虛擬性,獲取的數據真實性、可靠性無法判斷,不免引起數據使用者對數據參考價值的質疑。在融資方面,無法確定融資方使用資金的真實用途,無法認證企業的信用度,都極大地阻礙了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交易。
(二)監管機制不成熟
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涉及面廣、流動性強,具有跨界、交叉涉及到多個監管主體等特點,在監管上存在很大難度。除了互聯網自身特性導致的局限性,缺乏法律和行業規范,監管責任不清也是導致互聯網金融監管局面混沌不清的重要原因。因開展P2P業務的企業無銀監會發放的牌照,一些業務又并未在互聯網上發生,很難界定其為金融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由于地域限制,工商部門對于業務網絡化的企業也束手無策。因此,政府相關監管部門對互聯網金融平臺以及交易雙方的性質并未確定明白,監督管制的責任并未劃分清楚。為更好的保護交易雙方權益,在不違法的前提下促進金融業的多元化發展,監督問題亟待解決。
(三)網絡安全風險大
因我國互聯網安全問題頻發,網絡金融犯罪問題日益突出,互聯網一旦遭黑客攻擊,其正常運作必然受到很大影響,造成的資金和個人信息損失數額之大難以估計,也很難彌補。網絡的穩定性與防范黑客的攻擊性能亟需增強。
四、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核心原則
(一)金融監管機構要對大數據開展監測和分析
為了更好地管理市場風險,確保市場的健全和順利運作,需要對大數據開展合理監管,預測各種類型的財務風險的發生法律,開發合理基于數據的解決方案和開發計劃,并認識到數據監視的重要性。例如,阿里巴巴公司將分析用戶購物的規律,基于螞蟻和淘寶的交易數據進行分析,并預測詳細分析用戶的資金流量,并保證資金周轉周期正常。同時,大數據的背景推動了金融監管范圍的擴大和全面控制的實現,強化了財務風險的監督控制措施。對于金融監管者來說,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非常重要,因此監管者需要及時響應市場變化,分析和監控數據,并允許監管者發現和防范風險。互聯網金融監管可接受的適度的金融創新風險,讓風險衡量程度與客戶的投資需求的變化相匹配,此類金融工具能完全滿足市場,從而促進市場的全面發展。endprint
(二)監管中應對互聯網金融風險有一定容忍度
網絡金融是在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背景下產生的,因此行業發展也需要適應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市場供給的波動。通過新興的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金融,更緊密地建立了消費者和金融機構之間的聯系,這兩個服務之間的互動可以更加順暢和容易。金融監管機構這種新的金融機構必須保持一定的誤區,不能盲目地懲罰,這種監督模式會給互聯網金融創新帶來某些障礙,不利于金融市場的發展。此外,監管機構需要維持一系列的風險儲備。金融創新必須在不引發金融風險和防止致命錯誤發生的前提下進行。因此,金融監管者應容忍金融創新,并鼓勵金融機構進行創新、控制和監督。我國金融犯罪嚴重沖擊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目前的發展還不成熟,監管機構不能采取具體措施,導致市場上的許多金融犯罪行為。我們在關注網絡金融的普及和創新的同時,也要注意市場存在的缺陷,控制各種及時的攻擊和金融犯罪,從而確保公平競爭和市場紀律。
(三)對各種形式的金融犯罪絕不姑息
目前互聯網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有能力抵抗網絡犯罪,開展有效監管的金融公司的數量卻很少。事實上,在傳統的金融業務中,有關數據的收集并沒有建立數據庫,依據此的犯罪很少,因此應始終關注網絡金融的發展,密切監視各種新型的金融犯罪行為,制定相關法律規范網絡支付,打擊金融犯罪。同時,通過打擊犯罪,總結經驗教訓,進而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金融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五、結束語
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使得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更顯必要。現行金融監管體制主要針對傳統金融,不僅存在一些漏洞,且未來得及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及時調整。因此對新興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較為松弛,存在不少漏洞,這對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的健康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只有對互聯網金融這個新興行業事實充足的監管,互聯網金融業才可以立足全社會信用體系中樞地位,利用好豐厚的資本與政策資源,順應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不斷推動自身改革和金融行業相關體制和機制改革,聯合新金融勢力為客戶帶來更為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開創互聯網金融業態下各方共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劉志陽,黃可鴻.梯若爾金融規制理論和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思路[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5,(02):64-76
[2]屈援,李安.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特征、監管原則與監管路徑[J].學術交流,2014,(08):137-141
[3]李有星,陳飛,金幼芳.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探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4):87-97
作者簡介:
葛沛雯(1998.3-),女,河南新野人,本科,目前就讀于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