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穎
(萍鄉市衛生學校,江西 萍鄉 337000)
行動導向教學在中職運送病人的護理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郭文穎
(萍鄉市衛生學校,江西 萍鄉 337000)
目的 探討行動導向教學在中職運送病人的護理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2015級中職護理專業100名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名。在運送病人的護理技術教學中,對照組實施傳統教學,實驗組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教學結束后對兩組進行技能考核和理論考核,并對教學效果進行問卷調查。結果 考核成績和課堂反饋評分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結論 行動導向教學有助于提高中職運送病人的護理技術教學質量和效果。
基礎護理學;運送病人的護理技術;行動導向教學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是在20世紀80年代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引入我國后出現的、適應現代工業對勞動者較高專業能力和核心能力要求的一種職業教育教學方法。行動導向教學是以行動導向為主要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通過引導學生完成任務來實現教學目標。從接受知識的過程看,學生先在實踐中得到感性認識,然后經過反復實踐上升到理性認識,最后應用于實踐。
本研究將行動導向教學應用于中職護理學基礎課程運送病人的護理技術教學中,以促進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學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升護理教學效果。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我校2015級護理專業10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全部為女生,年齡15~18歲,均為初中學歷層次,學制3年。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名,兩組年齡、基礎課程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年齡、基礎課程成績比較(±s)

表1 兩組年齡、基礎課程成績比較(±s)
注:兩組比較P>0.05
組別 年齡(歲)16.2±0.8 15.9±1.2 n對照組實驗組50 50基礎課程成績(分)322.1±4.2 321.3±4.7
1.2 研究方法
1.2.1 教學內容 采用全國中等衛生職業教育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護理學基礎》(2版),選取其中第八章“病人入院和出院的護理”第三節“運送病人的護理技術”作為教學內容,共包含課堂教學2學時,實訓教學2學時。
1.2.2 教學方法 兩組課堂教學由同一教師統一授課,實訓課每組隨機分成2小組,每小組28~33人,各由1名實訓教師帶教。對照組采用傳統實訓教學方法,即教師示教、學生分組練習、教師指導、學生回示與教師總結;實驗組實施行動導向教學,將教學過程分為3個階段,即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評價階段,具體如下。
(1)準備階段:研究者向帶教教師及學生介紹行動導向教學相關知識和要求,取得師生配合。實驗組帶教教師于實訓課前1周集體備課,對實訓課教學設計、組織和要求達成共識;然后向學生發放學習資料,并介紹相關資料的查詢方法;根據教學目標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設計相應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在理論授課前1周分發給實驗組,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討論。模擬實際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預習并帶著疑問聽課、觀看操作錄像等。本次課設計了兩個教學任務:①判斷分析。針對不同的病人選擇不同的運送技術,如根據病人年齡、病情、體重不同,選擇適宜的運送工具、運送技術。②操作處理。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列舉并練習運送技術操作要點,如平車與病床的角度、幾人搬運及搬運手法等。根據《衛生部護理技能考核評分標準》,并結合教材制定適用于學生的考核評分標準、自評及他評量表,并經護理專家討論修訂,于理論授課前1周分發給各學習小組。
(2)實施階段:第一次實訓課安排:①帶教教師運用引導文、卡片展示、頭腦風暴教學法,組織各學習小組針對教學任務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并對疑難問題給予啟發解答。②針對運送病人的護理技術操作要點,各學習小組通過模擬臨床工作情景、角色扮演等進行練習,教師指導監督。每組挑選一名學生扮演病人,其余學生逐一在“病人”身上實施運送操作,操作結束后由學生按評分量表進行自我評價,針對操作中的不足進行討論。③教師將各學習小組模擬練習中的問題匯總,對共性問題進行集中講評,對操作中的難點和疑問啟發學生思考,并予以解決。學生在課余時間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在開放實驗室自主練習。第二次實訓課安排:①小組帶教教師對學生進行操作考核,考核時給每名學生不同的典型病例,要求其針對病例對學生扮演的病人實施運送護理操作。②教師對實訓課總體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對完成教學任務和操作練習表現優秀的學生及考核成績突出的學生予以表揚,對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意見。組織學生填寫教學效果調查問卷,并回收自評、他評量表。
(3)總結評價階段:①課后學生歸納總結所學知識,并根據病案書寫一份完整的護理病歷。②在完成這一章節學習后,安排隨機抽考,讓各小組實施整個護理操作。先由學生自評,再由教師總結評定。
1.3 教學評價
(1)教學效果評價問卷:參考相關資料,自行設計教學效果評價問卷,共30道閉合性題目。實驗結束后分別由對照組和實驗組對各自的教學方法進行評價,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
(2)學生單元考核成績:比較兩組單元考核成績,包括操作考核成績和筆試成績。總分100分,其中操作考核成績占70%,筆試成績占30%。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錄入SPSS 17.0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統計方法包括χ2檢驗及獨立樣本t檢驗等。
2.1 兩組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對教學效果的評價(±s,分)

表2 兩組對教學效果的評價(±s,分)
組別 技能培養32.0±1.1 34.2±1.5 n對照組實驗組50 50課堂效果25.7±0.4 28.3±1.0能力培養30.9±1.3 33.5±0.2總分90.2±3.2 93.5±0.5
由表2可知,兩組對課堂效果、技能培養、能力培養的評價有顯著性差異(t=4.27、3.14、10.67,P<0.01),總分也有顯著性差異(t=8.12,P<0.01),實驗組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2.2 兩組單元考核成績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單元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3 兩組單元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 操作考核成績61.3±5.2 65.3±4.5 n對照組實驗組50 50筆試成績22.3±3.1 24.6±2.7總分84.7±2.2 89.0±3.1
由表3可知,兩組操作考核成績和筆試成績有顯著性差異(t=6.24、5.36,P<0.01)。
3.1 行動導向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操作技能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操作考核成績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實驗組在練習過程中對操作要點的把握和臨床問題的處理更準確,而對照組按傳統教學要求只掌握了運送病人的護理操作流程,處理具體臨床問題時顯得刻板,不夠靈活,應對能力不強。
3.2 行動導向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能力
實驗組筆試分析題成績顯著優于對照組,表明行動導向教學對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是有效的。針對分析型任務,實驗組學生需要將常用護理技術及相關學科(如解剖學、藥理學、護理心理學等)知識靈活應用,培養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護理學基礎是中職護理專業的主干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中職護理專業以培養具有必要專業知識、嫻熟操作技術以及較好溝通協調能力,能適應現代護理工作崗位要求的護理人才為目標。這就需要我們改變傳統以教師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引入行為導向教學法,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能較快、較好地完成從一名學生到一名合格護士的角色轉變。
目前國內外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研究熱點,集中在通過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改革來達到培養學生能力及素質的目的方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臨床思維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觀察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但仍有缺陷:實踐教學內容側重于專業技能,而忽略了學生學習能力培養。行動導向教學常用的方法有項目教學法、模擬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1],注重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強調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符合認知心理學原理,給學生提供了更多操作的機會,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知識[2]。
[1]蔡季芳.行為導向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9(5):110-111.
[2]王洪明.行動導向教學在職業教育中的意義[J].岱宗學刊,2006,10(2):101-102.
G421
:B
:1671-1246(2017)17-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