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哲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開設美術課程過程中,美術教師應注意民間藝術元素的適當引進。這不僅會優化教學模式,而且還會豐富課程內容,學生在新型教學模式下有利于積累美術知識,動手實踐能力也會相應提升;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民間藝術也能在美術課程滲透中有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會有效弘揚。文章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民間藝術的內涵和特點,第二部分介紹了民間藝術元素融入高校美術課程的必要性,分別從基本現狀和主要意義兩方面來具體分析,最后一部分探究了民間藝術元素融入美術課程的具體措施,包括基本原則、具體措施和注意事項三方面內容。
關鍵詞:民間藝術元素;高校;美術課程
現如今,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多元文化時代,社會發展節奏逐漸加快,但是人們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關注度卻逐漸下降,傳統文化傳播效果漸漸弱化。高校美術課程作為傳統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將民間藝術元素巧妙融入美術課程中來,美術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即文化傳承、精神傳播的過程,這不僅有利于深化美術教學改革,同時,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也會相應增強。由此可見,本文針對高校美術課程引進民間藝術元素展開探究,具有一定教育意義,希望能夠為高校美術教師提供教學經驗。
一、民間藝術的內涵和特點
(一)內涵
所謂民間藝術,指的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拓展精神視野的藝術,民間藝術形式多樣,群眾能夠在戲曲、美術、舞蹈以及音樂中提升藝術審美,狹義的民間藝術即指造型藝術(民間),如不同材質的手工藝品,以制作技藝為分類依據,民間藝術又會被分為印染類、陳設類、剪刻類、繪畫類、表演類、塑作類等多種形式。民間藝術來源于生活實踐,并作用于現實生活,民族藝術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不同區域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民間藝術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應被大力傳播和繼承,無論是教學工作者,還是文化傳播者,均應加入到民間藝術發展這一行列中來,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積極貢獻力量。這對我國文化發展、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1]。
(二)特點
從民間藝術內涵介紹中可知,民間藝術的創作主體為人民群眾,并且以豐富生活活動、彰顯藝術價值為目標,因此民間藝術具有明顯的群眾性和服務性,即來源于群眾,服務于群眾。從民間藝術自身藝術形式來講,藝術形式夸張、多樣,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象征意義,寓意性明顯。群眾期待美好生活、追求美好生活時,創作完成的藝術作品具有鮮明的色彩性,并且色彩飽和度較高。此外,在社會動態發展的影響下,民間藝術也會與時俱進地創新,既承擔著優秀文化傳承責任,又結合時代發展需要不斷創新藝術形式、豐富藝術內容,賦予民間藝術時代性特征。也正是民間藝術的時代特征和創新特征,才使其成為當今美術課程融合的熱點。
二、民間藝術元素融入高校美術課程的必要性
(一)基本現狀
高校美術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但美術教師傳播民間藝術資源的過程中,主要是照本宣科,并未將傳統文化傳播活動具體落實到美術課程教學過程中來,進而學生與傳統文化間的距離也會逐漸疏遠,同時,還會不同程度地增加民族精神傳承的阻力。此外,美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起著教書育人、傳播優秀歷史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并且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高校學生,因此教師在傳播優秀文化時,既要保持嚴謹的教學態度,又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審美觀念,強化學生的民族榮譽感。
(二)重要意義
一方面,有利于強化高校美術生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責任感。民間藝術涉及的學科較多且地域性明顯,不同地區的民間藝術會有藝術形式、文化內涵、審美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另一方面,群眾寄托的感情也不盡相同,例如,剪紙藝術作品形式多樣,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創作者對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美術教師向學生解釋剪紙作品的寓意,學生能夠在操作、實踐的過程中,被剪紙作品的藝術魅力所感染,來自山東蓬萊的學生會產生濃厚的思鄉之情,班級內所有學生均會在心頭涌現民族榮譽感和傳統文化傳播的自信心。此外,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例如,教師在美術課程中為學生展示年畫這一民間藝術資源,教師從年畫來源、寓意、發展過程以及色彩運用等方面進行分析,促使學生增加對年畫的了解,學生在賞析年畫的過程中也會感受到年畫蘊含的藝術特色,想象空間自然會拓展,想象思維也會不斷豐富,對藝術的探索能力和欣賞能力也會相應增強[2]。
在美術課程中巧妙融入民間藝術元素,還有利于藝術元素通過課堂傳授的形式實現弘揚民族精神這一目標。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強化民族素質,增強高校學生的中國力量,這有利于“中國夢”發展目標早日實現、有利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民族精神傳遞具有重要意義。
三、民間藝術元素融入美術課程的具體措施
高校美術課程在不同時代所遵循的教學標準存在差異性,我國高校開設美術課程之初,在課程設置、課時安排等方面大多數是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在此方面的教學經驗,受美術教師資源匱乏、教學經驗不足限制,課程在人才培養和藝術魅力傳播方面的意義未能全面彰顯,同時,美術教學效果遠遠達不到預期,教學任務也達不到要求。現今,美術教學與以往相比取得了顯著性進步,民間藝術資源的適當融入,不僅會豐富美術教師的教學素材,而且還會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熱情。近年來,教育部門也將工作重點轉移到課程資源開發這一內容中來,即高校美術教材中適當加入藝術人物分析、優秀文化普及等理論知識,并開設了課程實踐活動,以此提高美術課程教學效率。
(一)基本原則
美術課程所融入的民間藝術元素既要符合現代教育要求,又要充分彰顯人文素養方面的教育價值。民間藝術雖然通過美術課程的形式來傳承,但不能為了傳承民間藝術而將其盲目融入美術課程中來,在融入的過程中,應考慮課程教學需要,確保所引進的藝術資源能夠發揮教育價值,確保學生在學習藝術理論知識、實踐藝術活動的過程中增強人文素養。
(二)具體措施
1.開設專業課程
高校要想優化民間藝術資源的融入效果,應首先設置專業課程,如民間藝術賞析、民間藝術實踐、民間美術專業必修課等課程,學生能夠根據興趣愛好以及需要選擇適合的專業課程,專業課程的開設能夠為美術課程起到教學輔助作用,并且有利于學生積累專業知識、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同時,這也是高校美術課程改革的基本表現,讓學生對開展的剪紙、木版年畫藝術以及印染藝術課程全面了解、具體實踐,讓學生能夠在高校提供的民間藝術資源的近距離接觸中提升美術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
2.明確課程目標
教師在不同課程目標指導下,所制定的美術教學計劃存在差異性。因此,為了避免出現盲目教學、混合教學現象,教師應明確課程目標,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應用適合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民間藝術形式分類這一目標的引導下,教師應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制作脈絡清晰、圖文并茂的PPT,進而能夠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印象,也會為美術課程教學打下良好基礎。
3.注重美術實踐
教師傳授美術理論知識和民間藝術知識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有效實踐,為此,高校應組織形式多樣的美術實踐活動,根據具體教學目標、教學時間選擇適合的實踐形式。例如,學生在校期間,美術教師能夠以高校為單位,組織剪紙競賽活動,即學生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剪紙作品,并由美術教師和專業的剪紙藝術家進行作品評價和針對性指導,這對學生剪紙技巧提升、動手實踐能力增強具有重要意義。
4.舉辦藝術展覽
高校領導在傳播民間文化、民族精神的過程中,可以從校內和校外兩方面入手,即校內建民俗博物館、陳列館以及民間美術工作室,校外聯系可供高校美術生見習的民間美術實踐基地。這不僅有利于傳播民族文化,而且還會為學生構建學習民俗文化的良好橋梁。一些優秀美術作品進行署名展覽,每幾周更換優秀藝術作品,以此體現藝術展覽的公平性,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民間藝術館,進而端正傳統文化傳播態度,提高學生的興趣。
5.增強美術教學能力
美術教師應不斷增強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不斷積累美術知識、更新知識庫,利用課余時間參觀民間藝術氣息濃厚的地區,切身體會藝術魅力,親自搜集藝術資源,進而能夠對學生提出的多樣性美術問題全面解答,與此同時,學生才會被美術教師的藝術魅力和專業素養所感染。這有利于民間藝術資源融入美術課程活動順利開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高校還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挑選綜合素質較強、專業知識豐富的美術教師到優秀師資隊伍中來,并鼓勵隊伍內的教師主動到地方民間學習,并將所積累的文化知識編寫到美術校本教材中,進而使學生能夠通過教材學習賦有特色的民間文化。
(三)注意事項
教師選擇藝術資源時,應充分結合美術學生學習現狀和學習特點,即所選的民間藝術資源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操作難度上,均在學生接受的范圍內,進而提高學生對于美術的自信心、傳承優秀文化的動力會自然提升,反之,教師的教學活動則會以失敗告終。此外,美術教師應巧妙融入、靈活運用民間藝術資源。例如,美術教師傳授民間藝術——印染方面的知識時,應一一對應不同時代的典型印染方法,為了巧妙引入印染藝術,可以特意穿著帶有部分印染材料的服裝,或者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不同形式的印染,如彩印花布、蠟染或者扎染等。當學生印染興趣被充分調動后,教師順勢開展美術教學活動[3]。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教師在美術課程教學中,巧妙引進民間藝術資源應用于美術課程,這不僅符合素質教育需要,而且還能起到傳統文化傳播這一積極作用。與此同時,有利于促進美術生全面發展、提升自身的美術素養,這對我國美術事業持續發展、美術人才大量培養具有積極意義。因此,高校教師應掌握民間藝術資源融合適宜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郭軍.河南民間美術融入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探索[J].美術大觀,2016,(08):168-169.
[2]井維泉.新時期民間剪紙藝術在動畫課堂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研究[N].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02):280-281+283.
[3]趙洋.民間工藝美術融入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美術大觀,2015,(01):148-149.
作者單位:
山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