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柱武
摘要:數學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和思維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也是學生提高成績的主要因素,其中,有效的教學方式是關鍵。為了實現數學的有效教學,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再次對數學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做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訓練;推進;培養;改變;提升
首先,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教師是主導者,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在講,學生在聽,對數學課程不感興趣的學生,有的就瞌睡了從而對這門課失去了學習的動力,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在新科改的實行下,要求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發揮主體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如教師在講解某個知識點時,讓學生自己探究或者小組討論自己得到結果,教師在此過程中只起引導作用,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數學成績的提高也有重大作用。
其次,推進分層教學,達到穩步提升。
作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地位必須得到重視。而教師是數學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長期以來,不少教師都采取加快教學進度,壓縮新課課時的做法,以此騰出更長時間來進行總復習。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要改變這種現象,教師就要推進分層教學,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提升能力。首先是數學知識分成,將分析考試命題方向與學生實際水平相結合,把分析教材知識結構與學生認識發展相結合,以此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學習新知識。其次要做到作業分層,根據學生的分層情況,教師應該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課后作業實行差異化要求。對于成績優異的學生,教師應該嚴格要求,使其在完成課本習題、做配套的參考書練習之外,總結解題方法并將同類型的題整理到一個專用筆記本上,以有助于他們進行深入學習。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要求他們做有關數學競賽方面的習題,提高其創新能力,擴展其思維方式。對于成績中等的學生,教師就沒必要要求其做數學競賽習題,而應鼓勵他們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并思考。對于成績差點的學生,讓他們完成課本習題,理解教師講授的教學內容即可,從而不斷樹立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對于數學教學而言,布置的作業并非越多越好。相反,如果教師一味地給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學生就會不堪重負,進而產生抄襲、應付等不良后果,久而久之,必定會形成惡性循環,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廣大數學教師一定要嚴格控制作業數量,精選習題。在作業的選擇上要做到涵蓋的知識面廣、題型全面、重點突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時,還要將課堂練習、課外作業、階段練習以及單元練習安排成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步步地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此外,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必須獨立完成作業,準時上交,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拖欠,以便更好地發現學生作業中存在的錯誤并及時對其進行糾正。通過這樣精選作業,可以從根本鞏固學生所學,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落到實處。
再次,培養學生多練習的好習慣。
數學這門課程主要與數字打交道,通過一些定理和公式進行運算和解題。只有通過多練習,才可以更好地記憶和理解定理和公式。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通過講練結合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多動口、動手、動腦,在參與中思考、學習。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減輕學生課下的學習負擔。例如,“平行線的判定”其主要內容是平行線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我做了這樣的嘗試:首先,引導學生得出平行線的判定公理,其次讓學生完成與判定公理相對應的練習,加以講評。這樣學生在注意力集中時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練習中精神得到放松,使已經產生的疲勞,通過練習的時間得到消除,為接受下面的新內容做好了準備。然后,分析內錯角在什么條件下滿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并配合與之相適應的練習,最后小結。教師的教學要講求科學性和實用性,不能照搬照抄,讓學生通過練習多動腦多動手,然后總結出屬于自己的解題方法。教師在課堂上交給學生學習方法,然后讓學生通過大量練習去掌握它,只有有了好的學習習慣,數學成績才能逐漸提高。
總之,隨著數學課程改革的實行,數學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教師不要一成不變地將講授法放到首位,而是要采取各種教學方法,要讓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于靈玉.淺談數學課堂教學方式的優化[J].文理導航,2013(20):18-18.
[2] 韓超.優化數學課堂教學轉變學生學習數學方式[J].大觀周刊,2012(24):59-60.
[3] 傅喜兵.優化課堂教學模式轉變數學學習方式[J].數學大世界:教師適用,2011(11):7-7.
[4] 傅海倫,向玉梅,柴永香.數學課堂教學優化策略論綱[J].當代教育科學,2014(08):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