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摘要:目的 探討脊柱內鏡經皮椎間孔入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在醫院2015年2月~2016年3月診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抽取65例作研究對象,對其實施脊柱內鏡經皮椎間孔入路治療,評估其術后腰椎間盤功能康復優良率,并對比其治療前、治療后的疼痛程度。結果 本組患者腰椎間盤功能康復優良率是93.85%,治療后3個月的VAS疼痛評分是(3.15±0.48)分,高于治療前的(6.92±1.55)分(P<0.01)。結論 脊柱內鏡經皮椎間孔入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肯定,可有效改善其術后腰椎間盤功能,并大幅度減輕其疼痛感,可作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治療的理想術式。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脊柱內鏡經皮椎間孔入路;疼痛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6-0080-02
本研究為確定脊柱內鏡經皮椎間孔入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對6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應用脊柱內鏡經皮椎間孔入路手術治療,現報道本組患者的術后腰椎間盤功能康復優良率以及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變化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均為2015年2月~2016年3月到醫院就診,排除合并椎間盤間隙狹窄明顯者、合并腰椎結核和其他脊柱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心肺腹疾病者、腰椎間盤突出節段在L3/L4段以上以及精神病患者。本組患者均經體征、臨床癥狀、影像學資料檢查等明確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且患者存在椎間孔鏡手術適應癥,腰椎退變不甚嚴重者,自愿承擔手術風險,并在參與本組研究前簽訂知情同意書。其中男34例,女31例;年齡為19~56歲,平均年齡為(34.16±4.27)歲;隨訪時間是5~27個月,平均隨訪時間是(11.78±1.06)個月。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審批。
1.2方法
術前對患者進行嚴格檢查,實施影像學檢查,并結合其CT、核磁共振等檢查確定其腰椎間盤突出位置,完成術前定位后,確定穿刺部位。全麻后,取俯臥位,以無菌長針頭進行穿刺,常規消毒、鋪巾后,切開穿刺點,長度控制在1 cm左右,逐步置入擴張管道、工作管道,隨后放入椎間孔鏡,以特制的咬鉗、雙頻電凝逐層切開黃韌帶,順勢推入椎間孔鏡和工作通道,探查其相應神經根,查找髓核組織,期間注意保護神經根和硬膜。應用相應髓核鉗取出髓核,在此檢查其神經根所在腋下、肩上部位,確保減壓徹底。術畢前確認其有無活動性出血情況,縫合皮膚后,以無菌敷料予以包扎。
1.3觀察指標
①觀察本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腰椎活動功能等改變,分析其腰椎間盤功能康復效果;②參考視覺模擬量表(VAS)[1],評估本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疼痛程度,評分范圍在0~10分,評分越高,代表其疼痛感越強烈,反之則越微弱。
1.4療效判定標準[2]
①優秀:腰背和下肢疼痛感消失,腰椎間盤功能恢復正常;②良好:腰背和下肢疼痛感明顯減輕,腰椎間盤功能輕微受限,但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③尚可:腰背和下肢疼痛感有所減輕,腰椎間盤功能受限,影響日常工作;④較差:腰背和下肢疼痛感無改變,腰椎間盤功能障礙明顯。腰椎間盤功能康復優良率=(優秀人數+良好人數)/總人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對本研究中數據資料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予以分析。以n表示計數資料,計數資料的組間率(%)對比使用 ?字2檢驗;以(x±s)表示計量資料,計量資料對比則實行t檢驗;P<0.05表示兩組資料對比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本組患者腰椎間盤功能康復優良率
本組患者共65例,腰椎間盤功能康復優秀者51例,良好者10例,尚可者3例,無效者1例,其腰椎間盤功能康復優良率是93.85%。
2.2對比本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
治療前,本組患者平均VAS疼痛評分是(6.92±1.55)分;治療后3個月,本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是(3.15±0.48)分,其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t=18.782,P=0.000)。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作為一種退行性疾病,與受寒、過度勞累、腰椎間盤損傷等有關,其發病期以肢體麻木、腰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直接干擾患者日常生活,同時也是導致中老年人群產生腰腿疼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3]。伴隨人們生活、工作方式改變,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小,呈年輕化趨勢,應引起重視。目前,臨床上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通過手術治療,其中后路開放式手術作為經典術式,減壓徹底[4],療效肯定,但存在出血量大、創傷嚴重等弊端,不適宜退變相對不嚴重、年輕患者[5-7]。
脊柱內鏡經皮椎間孔入路手術屬于微創脊柱科代表性手術方式,因對脊柱穩定性幾乎無破壞,因而手術效果、安全性突出[8-9]。經分析,脊柱內鏡經皮椎間孔入路手術是借助一組特殊器械、設備,經后外側路徑,經椎間孔摘除其椎間盤組織,從而完成硬膜囊、神經根減壓、松解目標。同時,術者可椎間孔鏡直視下,在自內而外切除其突出組織同時,還可探查其硬膜外間隙和側隱窩,并了解其椎間孔出口的神經根、椎管內行走神經根,清晰辨認已變性與突出的髓核組織、受壓水腫神經根、破裂纖維環、隨患者呼吸而顫動的硬膜囊,術野清晰,可減少術中不必要的手術創傷;此外,使用射頻電極可消融脫垂、突出的髓核組織,還可將腰椎間盤中退變髓核組織熱凝成型,修復破裂纖維環,保留腰椎間盤生理功能,從而減少術后復發現象。本組患者腰椎間盤功能康復優良率高達93.85%,而治療后3個月的VAS疼痛評分遠低于治療前,充分證明了脊柱內鏡經皮椎間孔入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肯定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印,孔清泉,徐練,等.椎間孔入路經皮脊柱內鏡治療無脫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穿刺點位置選擇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6,5(5):360-366.
[2]呂宏,孔金海,鐘南哲,等.經椎間孔入路經皮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腰椎椎間盤突出癥[J].脊柱外科雜志,2015,13(6):373-376.
[3]吳信波,范國鑫,管曉菲,等.經椎間孔入路經皮內窺鏡下腰椎椎間盤切除術治療高位腰椎椎間盤突出癥[J].脊柱外科雜志,2016,14(5):257-261.
[4]聶鴻飛,曾建成,宋躍明,等.經皮椎板間入路與經皮椎間孔入路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術治療L5/S1椎間盤突出癥的短期療效比較[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6,26(3):225-232.
[5]彭毛加措,項海燕,祁曉芬.經皮椎間孔入路內窺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中國老年學,2014,34(4):1085-1086.
[6]楊晉才,海涌,關立,等.自制環鋸椎間孔一次成形技術在經椎間孔入路經皮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術中的臨床價值[J].脊柱外科雜志,2015,13(6):351-355.
[7]沈雄杰,黃象望,劉向陽,等.經皮椎間孔入路內鏡下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內鏡雜志,2012,18(6):617-621.
[8]石磊,楚磊,陳亮,等.經皮對側椎間孔入路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術治療游離型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4,24(5):412-416.
[9]唐開武,周文才,唐開禮.經皮椎間孔入路內窺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觀察及安全性評估[J].重慶醫學,2013(25):3038-3039.
編輯/成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