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要:集體備課是教師備課常用的手段,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統的集體備課模式也步入了“互聯網+”時代。它將更有利于實現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教育公平,但是也給教學帶來了挑戰。我們需要從建設強大團隊、優化備課環境、深入實踐活動等方面探索信息技術環境下集體備課模式的創新與轉變,實現教師自我的發展與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團隊建設;備課環境;交流合作;個性發展
2015年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2015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指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這些政策無不反應了互聯網+是當今各行各業發展的趨勢,當然教育也不例外。其實早在幾年前,隨著慕課、微課、在線課堂等的興起,互聯網+教育的時代就已經開始開啟了。“互聯網+”的推廣對于教育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契機,通過發揮互聯網的積極作用,使教師可以在開放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和互動,鍛煉他們在網絡上獲取、篩選、傳遞、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備課的質量,從而更好地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互聯網+教育的不斷深入,能夠通過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在互聯網強大的共享功能下,利用網絡學習空間、打破地域的局限性,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破解我國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促進教育的公平化發展。
備課是教育無法繞開的環節,集體備課歷來被放在一個較高的位置,因為這種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教師的智慧,實現教育資源共享。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集體備課的模式應該開展一場革新的轉變。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創新集體備課的模式。那么,什么是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集體備課呢?它是指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集體備課是指教師通過電腦,利用網絡平臺,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本校教師之間、本地區各校教師之間乃至不同地區各校教師之間的集體備課,集思廣益,真正實現教師智慧、資源共享,是一種整合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智慧開發活動(高魏·開創網絡環境下集體備課新模式J信息技術教育)。互聯網+給了集體備課一個發展的機會,但是同時也給了集體備課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利用好互聯網+,促進集體備課的發展,是擺在教育工作中面前的重要事件。
一、主題明確、分工合理、形式多樣、事半功倍
信息技術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各方的信息,教師的集體備課教學不再“單打獨斗”,那么集體備課甚至還可以打破學科界限。同時,互聯網因其開放性的特完全可以打破地域和時間的界限,嘗試跨校、跨區域的集體備課模式。由于學科核心素養強調跨學科的知識、觀念、思維方法、價值觀和科學倫理觀念的統一,各科點,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加上我國在互聯網方面的法制建設、監管技術等還不夠完善,即使是作為老師有時也不容易辨別各類信息的優劣、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蝕,極易受到多元信息的引導錯誤行事。因此,集體備課首先要建立一個集體備課的團隊,起到引領作用。集體備課的備課組長應該由教學和管理經驗豐富的優秀老師擔任,負責備課主題的確定、任務的安排、人員的協調、紀律的維持等,在宏觀上把握整個集體備課的進度和質量。
課堂教學雖然是要依據三維目標而定的,但是實際的備課操作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一般而言集體備課主要突破的是本節課的“學生不會的知識點”,因此備課組長需要綜合各位成員的意見,確定本節備課的主題。比如在備《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這一框題時,“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是重點問題,學生也容易記憶相關的知識內容,但是學生不容易理解“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一內容,做題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這次集體備課中,可以把這個知識點作為一個“重點”集中解決。這樣在集體備課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集體備課的精準度。
信息技術下的集體備課就是要凝聚成員的智慧實現資源共享,因此備課組長需要根據各位老師的特點合理分工明確任務。傳統的集體備課模式是由備課組各位老師單獨備課,然后集體討論再修改,最后形成新的教案。這種模式僅僅起到交流和完善的作用,并沒有很好地提高效率。信息技術下各方信息量大,靠每位老師自己篩選信息完成一節課是費時費力的,我們應該在“教師單獨備課”這一環節中入手突破。備課組長這個時候就需要把剛才確定的主題進行深入挖掘: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分別指什么?我國新階段在這三個方面的具體情況是如何的?我國采取了什么措施完善這三個方面?……當進行了這樣的挖掘后,備課組長把具體任務分配給相關老師;備課組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在群里上傳每位老師提供的備課資料,圍繞這些初備的材料進行在線集體討論。而這個時候,備課組長需要注意的是適時引導教師的討論集中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等上面,而不是討論材料的替換、具體的教學設計上,這樣討論才不會偏離主題、拖沓沒有重點而陷入無序狀態。
在討論的過程中,由于討論群內信息更新很快,加上教師觀點的碰撞以及注意力的偏移,參與教師不容易在此抓住討論的有效點,從而造成集體備課效果欠佳,因此備課組長需要安排一位教師記錄討論的重點內容。在討論結束后,各位老師依據討論記錄的重點修改完善教學過程,從而使討論真正有意義有成效。比如,在講授《文化在繼承中發展》這一知識點時,我們確定的備課主題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按照傳統的思路這一知識點的講解是選取某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事例分析說明,比如涼茶文化、孝文化等等。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有老師提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斷層的現行:老一輩的人感慨現代人數典忘祖;現代人嘲笑老一輩人的迂腐封閉。那么老師可以由此得到啟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何不引導學生去探究斷層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措施呢?那這時,集體備課需要集中解決的問題是以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去探究。這個討論很容易會偏離主題,教師往往會討論傳統文化的一些弊端或者對現代文明的不適應,那么就需要備課組長及時調整回討論主題,同時負責記錄的老師要記錄相關教學方式的討論要點。除了要討論以何種教學方式呈現,教師還需要推測在這個探究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出現的一些錯誤思想和論證思路,因為教師在實際課堂中有必要介入到學生的發現反饋中,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思想引導學生拓展思路、論證過程。總之,此節備課交流的主題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教師需要通過情景討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體會兩者的關系,最終需要讓學生達到這樣的共識:歷史是我們的先輩們用血淚鑄就的輝煌,今天是我們的先輩們所向往的美好;正是因為有了先輩創造的輝煌歷史才會有今天美好的未來,因此我們需要重溫歷史;正是因為今天的美好是先輩們所為之奮斗的未來,因此我們需要與時俱進。當學生達成了這樣的思想深度與共識的時候,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也就顯得那么自然而不生硬,此次集體備課的效果就顯現了。endprint
當然,教師集體備課的主題也不一定是僅僅局限在課本內容上,可以是沒有徹底解決的教學問題、實際課堂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成因、課堂可能會出現的突發情況……這寫討論有利于教師更真實地理解教學設計的利弊。備課組長還可以把集體設計的教案或者課件上傳到網絡上,供他人瀏覽,可以更充分地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形成多方評價的標準,改變教師一直以來單一的自我評價模式,從而拓寬教師的思路,激活教師的靈感,提高備課的效率和成效。
二、激勵產生動力,技術成就創新,習慣鑄就品質
雖然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集體備課有諸多優點,但是老師的接受程度普遍是不高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給老師認為這種備課方式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無形中形成了壓力,從心理上就產生了抵制。其實,信息技術條件下,集體備課的優點是不可抹殺的,我們除了要在思想上作好老師的工作,使其認識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集體備課的優點外,更需要從整個的備課環境上作出適當的調整,以發揮其最大的效用。這個備課環境既指制度上的完善,也指信息技術工具手段的豐富。
利用信息技術的集體備課可以打破時間界限,除非某一重要內容規定時間到期研討,大多數的備課內容可以通過教師的群內信息、發帖等進行,時間和地點可以由老師自由掌握,相對于利用零散時間完成個人任務與組內交流;科組還應該建立和規范信息技術條件下集體備課的相關制度,這種制度應該營造寬容、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圍,而不是強迫式把集體備課作為衡量教師績效的主要標準;同時還應該建立獎勵制度,建立合理公平的考核制度,激發教師集體備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要我備”到“我要備”的轉變。
既然是信息技術與集體備課的結合,教師應該利用的網絡社區平臺進行自我學習和提高信息技術,使之成為一種習慣。互聯網所具有的開放性、靈活性等優點剛好彌補了傳統教師培訓的缺陷,教師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交流。互聯網可以把你的觸角伸向全世界,我們可以向其他任何人學習一切我們所想學習的東西,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帶動教師研修的深入、職業培訓的發展等。在互聯網時代,如果一個教師不會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和提高,那么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現代化教師。每一位教師應該具備這種借助網絡主動求知的能力、借組網絡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網絡自我提高的信息素養。同時,學校應該為教師提供網絡技術支撐點,提供網絡平臺建設、教學資源、技術指導、信息培訓等服務;還可以創建學校網址、網絡備課社區、學科備課群、教師個人空間等虛擬社區。比如,廣州市天河區教育局教研室主辦的“天河部落”,聚集了包括廣東省乃至全國各地很多的一線教師、教研員、大學教授等,他們在這個虛擬的網絡中學習交流切磋,共享知識、發展共同時間,集合集體智慧,最后實現自我知識的增長和自我素質的提高。
三、重交流、重個性,在反思中實現自我發展
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專家引領、同伴互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通過專家“零距離”接觸、了解自己存在問題,學習專家的先進經驗,透過現象看本質,總結得失,彌補不足,這樣才能減少盲目與盲從,加速自身專業發展。“三人行,必有我師”:教師發展不能獨學而無友,不然會孤陋寡聞、止步不前。搭建同伴互助的平臺,集思廣益,在碰撞中明辨真理、在分享中提升自我。信息技術條件下的集體備課很好地解決了“專家引領”和“同伴互助”這兩個問題。
但是我們要注意集體備課不是“拿來主義”,也不是“千篇一律”,不是簡單地把集體備課的東西照搬到自己的課堂上。集體備課是為了促進個人教學,而不是限制個人教學;是為了形成個人風格特色,而不是弱化個人風格特色;是為了激發個性發展,而不是抹殺個性發展(集體備課別被人為僵化·胡玉龍·中國教育報,2013)。因此我們需要思考交流的目的到底為了什么?難道僅僅是為了能夠發生對話、傾聽意見嗎?或者是照搬照抄嗎?我們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解答學生的疑問,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明確學生的疑問在哪里、用什么方法教會學生不會的東西。通過網絡互動交流,在對話中我們會進一步發現自我的思維弱點、知識盲區等;在傾聽信息合作互動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地篩選信息、追尋依據、思考問題、拓展思路,當我們最大地參與到網絡對話中去,通過他人的經驗與自我思維的深層碰撞,助推教學能力提高與發展,明確地知道“我要到哪里”、“我如何到那里”、“我下一步要去哪里”(約翰·哈迪《可見的學習》)。這樣才能真正體現集體備課的目的——通過交流而找到最好最適合的教學方式,實現“見賢思齊”的環境下“彰顯自我”。因此,集體備課不是“拿來主義”,應該在交流中不斷地學習、深度上不斷挖掘、廣度上繼續開拓;只有“學而不厭”,才能“棋高一著”;集體備課不是“千篇一律”,教師個性不同、面對的學生不同,因此同一主題的教學設計在形式與表現上,甚至在事例的選取中都允許存在差異。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中國古老智慧早已經告訴了我們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與集體備課模式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柳.中小學教師在線集體備課實踐研究[G].華中師范大學,2015
[2]馬新立.小學教師集體備課中合作意識的缺失及培育探討[G].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3]李瑾瑜.集體備課內涵、問題與變革策略[J].西北師大學報,2013
[4]張華.網絡環境下城鄉小學教師集體備課模式研究[G].四川師范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