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萍
摘 要:江澤民總書記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既是社會發展、社會進步的需要,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也是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呢?是本文要闡述的觀點。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興趣,是激發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的內動力,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重要條件之一。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的主要做法是:
(一)妙語導趣
教師精心設計導語,創造氛圍,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是引導他們投入教學活動的有效方法。如:我在講授《望天門山》,首先突出介紹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生平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介紹其豪情萬丈,氣勢磅礴的詩歌風格,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講授《聽潮》時,結合這篇文章用文字來塑造聲音形象的特點,利用音樂和文學這兩種藝術的相通性,采用音樂和課件導入教學內容。生動形象的畫面,伴之以優美的音樂,具有強烈的引趣功效。學生從視覺角度和聽覺角度感受海潮之美,從受到感染,產生共鳴,興趣十足地投入到文章所描繪的意境之中,情不自禁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二)鼓勵參與
教師在教學中應充當向導、顧問和伙伴的角色,把愛心、激勵、信任帶入課堂。教師熱情的鼓勵、誠摯的肯定,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深入探索只是奧秘的動力。教師及時、熱情的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使他們不斷地體驗經過奮斗獲取知識、克服困難的樂趣,這樣他們探求知識的興趣就會與日俱增。如在講授《聽潮》欣賞“海睡圖”,為了創設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氛圍,課堂上,我抓住夜月星空、海面平靜、潮聲輕柔的特點,精心選取了鋼琴曲《秋日的私語》來配樂朗誦,渲染氣氛,烘托意境,在音樂媒體的輔助下引導學生感悟和想像一系列比喻語言所營造出的如詩如畫、溫柔靜謐的“海睡圖”。朗誦結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在此基礎上向全班同學匯報“你聽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同學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課堂上的氣氛異常熱烈,學生思維處于自由活躍的狀態,創造潛能達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二、善于設疑,啟發質疑,培養學生認真思考、大膽質疑的良好習慣
(一)善于設疑,創造思考的情境
“學貴有疑”,教師要善于設疑。在教學中我們設疑的目的要明確,要抓住學習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如我在講授《楊修之死》時,我向學生提出:楊修是怎樣死的?學生馬上帶著問題去深入探討課文。此題一解,文章的內容與主旨就一目了然了。在講授《捕蛇者說》時,我提出:捕蛇者真的快樂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思維活躍,熱烈討論。通過質疑,學生對這一形象的痛苦經歷有了準確深刻地分析與認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充分鍛煉。
(二)啟發質疑,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良好習慣
創新始于問題。教師在課堂中,要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誘發學生發現疑難,提出問題,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給課堂教學帶來活力。教師對課堂上出現的“神來之筆”,要以極大的熱情贊揚、鼓勵,學生置身于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之中,創造意識、創造精神就得到有效的培育。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意識,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觀念,探索新的模式,使得活動充滿自我創造激情。因而,在課堂實踐中教師要圍繞教材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問題,而且抓住時機,以啟迪思維,開發思維,激發他們求知欲。
三、拓展思維,發展個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一)舉一反三、拓展思維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例子使學生舉一反三,養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舉一,讓學生反三,是教學雙邊活動的重要方法,也是拓展學生思維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教授《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時,我從“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愛國激情處舉例,然后讓學生課外閱讀陸游的名篇,學生興趣大增,眼界大開,學生在知識的舉一反三中,求知欲望增長,思維得到訓練,知識的遷移能力和運用得以提高。
(二)發展個性,培養創新
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要做到立足未來,切實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與生存、創造的能力,除具備一般的語文能力外,重要的是具有較強的語文自學能力、語文實踐能力、語文遷移能力。例如《望天門山》這首詩,有的學生認為展現自然的偉力;有的認為展現的是詩人情感的迸發——各種說法不一,但從嚴格意義上講,這種探索真理的方法,比掌握已有的真理更重要,比獲得現成的知識更有價值。
(三)利用語文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引導學生聯想、想像
語文的形象性、表意性、靈空性、審美性決定了它具有廣闊的聯想、想像空間。馬致遠一首《天凈沙·秋思》描繪的一幅“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畫面,令人浮想聯翩,激發人們真摯、深沉、強烈、永恒的思鄉之情,教你無法抵御。如此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都是由語文富有聯想等特點決定的。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揮這一優勢,養成學生善于聯想、想像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總之,語文課堂應使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科學基礎,自覺地把所獲得的語文知識、語文技能內化于身心,升華成為穩定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學生的一生創造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樣,我們才能實現素質教育的最高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