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灑灑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兩個基本因素,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關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系,這對于充分發揮教育對象的主體能動性和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對于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關系
一、古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
中國古代的教育是官師合一,一般當官的都是老師,學校也都是官方主辦。所以,從官師合一可以看出我國是政治教育合一的國家。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每個人都處在社會的變化發展中,因而扮演著雙重角色。
(一)古代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一方面是父母,家庭教育是道德教化的基礎,它要求父母從小對教育對象進行嚴厲的監督和循循善誘,同時也要父母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并以身作則。另一方面,政府官員和士人是經過選舉或考核而步入仕途,自然學識及道德比常人要高出很多,扮演著教育者的角色。此外,歷朝歷代的君王,不僅統治國家,更是萬千百姓學習的楷模。君主的才學與德行可以為民眾樹立學習的榜樣。
(二)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中國古代有著嚴格的等級結構系統,儒家思想宣揚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社會倫理和價值觀念符號統治者進行階級統治的要求,因而貫穿于歷朝歷代的等級制度之中。不僅如此,還為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禮制思想、道德規范。當禮制思想被融入社會等級制度之后,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也不難被劃分出來。從高向低逐次劃分,第一首先是君主。在古代中國社會,君王作為一國之主,處于整個等級結構的核心和主宰位置,被認為是天下臣民的主宰和政治倫理的集中體現。所以,對君主的教育事關整個社會的治亂興亡。第二是貴族。貴族等級分為皇室貴族和異性貴族,但大都依附于皇權,并與官僚制度保持者錯綜復雜的關系,對貴族的教育關系到該階級集團成員的文化道德修養,進而影響整個官僚階級的穩定與發展。第三是官僚與士人。對于他們來說,被灌輸教育的是忠君愛國、遵禮守法和為政清廉的思想。他們的選拔主要是通過考核。這一階級對君主的統治起著輔佐作用,他們的道德風尚關系到對平民和賤民的教化。第四是平民。平民是階級社會中最復雜和人數最多的階級。因此,對他們的教育關系到社會的治安穩定。第五是奴婢賤民。該等級在法律地位和名分上屬于平民以為的賤類。處于整個社會階級的底層,社會地位及其低下,政府規定賤民不準入學應試,更不許做官,步入仕途。對他們的教育則是灌輸順從政府的思想,不得反抗。
(三)古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關系。第一,存在著明顯的上下級關系。在古代社會,人倫關系備受重視,“師道尊嚴”表現了對老師的絕對尊重。但是,古代中國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思想深入人心,君王作為一國之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任何人都不能夠挑戰,包括曾經傳授給自己知識的教育者即老師在內。而且禮法制度要求君王的老師也要同其他人一樣行禮。在封建制度的約束下,我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存在著明顯的不平等特征,體現了君臣有別的上下級關系。第二,存在著和諧關系。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教師的地位高高在上,他肩負著教育重任,關系到是否能夠為國家培育棟梁之才。因此“尊師重道”是每個求學者都遵循的道德準則。受教者尊重施教者,施教者愛戴受教者,孔子痛失顏回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這不正是老師愛戴學生的一個表現嗎?和諧的師生關系反映了我國古代教育注重培養人的道德情操。
二、古代國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
(一)古希臘的教育。作為希臘最大的城邦國家斯巴達,注重對貴族的軍事培養,致力于把他們培養成體魄強健的武士。在孩子7歲以前,主要是受家庭教育的影響,7—18歲,兒童進入國家教育機構,學習五項競技(賽跑、擲鐵餅、標槍、跳躍和角力)。除此之外,他們也重視對對女子的教育和培養,這離不開他們尊重婦女的傳統觀念。對兒童的培養從小抓起,培養他們堅毅和服從的品質。由此可以看出古希臘的教育對象是社會生活中的每個人。尤其是對女子的教育,這一點和中國古代是截然不同的。
(二)古羅馬的教育。在古羅馬王政時期,由于沒有出現專門的學校,所以家庭教育是主要的形式。父親的絕對權威有時甚至可以決定子女的存亡。所以父母扮演者重要的教育者角色,而子女則是教育對象。在羅馬進入共和時期,占領了希臘,希臘大批教師來到羅馬辦學,受希臘先進文化的熏陶,貴族紛紛學習希臘文化,開始設立學校,并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在初等教育階段,7—12歲的男女兒童進入私立小學,而貴族和其他上層階級都是聘請家庭教師,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羅馬共和國時期教育對象是沒有男女之分的,都可以平等的享受教育權利。在帝國時期的羅馬,出現了基督教會,由基督教設立的教會學校廣泛出現,從此,基督教徒則成為另一大教育對象,而基督教主則是宣傳教義的教育者。
(三)西方封建社會的教育。宗教教育與世俗教育是西方封建社會教育的主意形式。中世紀歐洲教會的地位凌駕于皇權之上。宗教教育通過教會學校來完成對人們思想的控制,培養人們對上帝的虔誠信仰。世俗教育通過設立宮廷學校和騎士教育來為國家培養人才。宮廷教育的教育對象是貴族,旨在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不斷為國家培養優秀官吏;而騎士教育作為西方封建主推崇的主要教育形式,其教育對象不再是貴族階級,而是人數眾多的民眾,他們首先要接受來自于家庭的教育,而后還要學習禮儀之道,不僅如此,還要向侍奉的領主學習作戰本領。
(四)古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關系。第一,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血親關系明顯。古希臘和古羅馬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土地在政治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地貧瘠,糧食作物的產出并不能夠滿足人口激增的需要,而臨近海岸,又使得他們掌握了從事海外貿易的生存技能。而這個生存技能則來自于父親的教導,梭倫曾頒布過這樣一項法令:“如果父親不教會子女一項生意,子女就不必侍奉父親”。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輸送給每個人的都是競爭、平等、自由的意識。再如前文所寫的斯巴達城邦,來自家庭的教育也都是培養孩子的武士精神,對于女子的教育一方面是為了在戰時,女子能夠守衛自己的家園并自保,消除前線戰士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是為了能夠孕育出健康、身體結實的嬰兒。第二,教皇主宰著整個社會教育對象的信仰。羅馬帝國時期,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基督教的教育能力逐漸強大,公元509年,東羅馬帝國政府下令關閉世俗學校,形成基督教獨霸教育的局面。教會教育即教會學校教育,通常是指歐洲中世紀有基督教會設立并管轄的學校。主意目的是培養對上帝虔誠和服從教權與政權的教士,所教育的科目都貫穿著神學思想。在中世紀中期的歐洲,天主教會實力增強,教權也到達極盛局面,成為各國君主的共主,教皇成為真正的主宰者,因此,在對民眾教育的思想問題上,就必然涉及到為維護和鞏固自身統治,相應地會宣揚和教育民眾對上帝的虔誠信仰。
受不同的文化、歷史和地域的影響,中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同,在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形成的關系也有很大的差別。雖然都有歷史的局限性,但對今天的教育存在著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孫曉華.從古代教化方法窺見其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教育理論研究.2009.
[2]謝慶.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7.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