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軍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具有跨學科性,跨學科有必要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一個戰(zhàn)略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學科研究及其實施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推進跨學科研究并在較高層次上與其他學科達到“整合”。
【關鍵詞】跨學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思潮此起彼伏、信息傳播進入“微時代”的今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關注不同學科的發(fā)展,應對不同學科帶來的挑戰(zhàn)。在學科發(fā)展的新階段,結合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回顧及總結,從理論和實際兩個方面推進跨學科研究。這就需要以跨學科的視野研究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使之能有效融入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開闊大學生的視野,解答大學生的困惑,引導大學生正確分析各種現象,客觀看待社會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成為既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又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的高素質建設人才。
一、跨學科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意識形態(tài)問題,其產生和發(fā)展均受到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也應與每一個時代的發(fā)展相適應和匹配,具備鮮明的時代烙印。作為一個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歷來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也獲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當然,我們在開展創(chuàng)新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符合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前,還應充分了解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及其特點。
跨學科研究是當今大學進行知識整合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策略。對于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當今社會高速發(fā)展帶來的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復雜性、創(chuàng)新性要求,也使得我們必須研究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手段,結合各學科的發(fā)展特點,取長補短,融合不同學科優(yōu)勢。從管理學和倫理學角度入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體現;利用哲學思維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差異,理解新媒體傳播方式影響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點,創(chuàng)新教育平臺,更新教育工具,實時開展開精細化、差異化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學科的可能性和現實性
(一)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從馬克思主義產生、發(fā)展特別是其中國化的歷程來看,不同學科研究的優(yōu)秀成果一直是馬克思主義的豐富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在創(chuàng)立之時,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是它的三個理論來源,沒有馬克思、恩格斯對不同學科有益成果的借鑒和吸收,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體系,它不會停滯不前,只會不斷創(chuàng)新。顯然,馬克思主義只有充分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yōu)秀的文明成果才能不斷前進,它本身就是跨學科的。從科學研究的視角看,雖然我國當前把馬克思主義設立為一級學科,但也不能認為這一學科僅僅屬于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或者思想政治教研部的研究領域。不但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需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而且它們的理論成果會在不同程度上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學科。既然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學科都具有跨越學科的特征,那么對大學生開展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僅限于思想政治理論的內容而排斥其他學科。
馬克思主義一直致力于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思想是一個豐富的體系,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多,加強對人的多方面教育、培養(yǎng)人的綜合素質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要獲得全面發(fā)展,不僅應當學習政治理論和專業(yè)技能,還應當了解自然科學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和原理,形成健全的智力,全面認識和正確看待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設定課程以外的內容,添加其他學科的知識和原理,更有利于豐富大學生的知識,增強大學生的政治判斷力和思想鑒別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因此,跨越學科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貫徹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的有益探索,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學活動。
(二)能全面反映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
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和國家一貫堅持的教育方針政策,是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整體中,能夠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和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在總體上是一脈相承的,又是不斷發(fā)展的。中央文件專門強調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時所提出的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僅包括政治理論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還包括民主法制、人文素質、科學精神等素質教育,而這些素質教育顯然跨越了政治理論、思想道德等學科,跨越了馬克思主義學科。關注人的發(fā)展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核心和目標。素質教育注重在教育過程中把人的全面發(fā)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人的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個性發(fā)展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發(fā)揮人的潛力和能力,為人的發(fā)展提供條件,并使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發(fā)展,將個體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統(tǒng)一起來。素質教育強調個性化與社會化的統(tǒng)一、個體本位與社會本位的統(tǒng)一、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統(tǒng)一。對大學生不僅要開展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理論教育,還應當開展各種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通識教育,使大學生在這些通識教育中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認可和接受,增強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社會實踐的能力。
總的來說,只有從跨學科的視野看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在提高大學生政治素質和業(yè)務素質的同時,努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全面體現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
(三)能有效化解大學生的思想疑惑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的不斷出現,同時伴隨著人們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改變。改革是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直接動力,它在面臨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時會觸及不少既有的利益和格局,帶來一定的社會震動,這些震動總會或多或少地滲透到思想、文化等意識形態(tài)領域,對思想界造成一定的沖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特別是境外敵對勢力在某些問題上煽風點火,利用現代科技廣泛散布帶有不正確導向的信息,會進一步加劇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波動。大學生由于涉世不深,思想比較單純,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波動易于給他們帶來思想上的疑惑。endprint
高校開展跨越不同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掌握相關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原理,從不同視角向大學生闡明馬克思主義原理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和客觀評價社會現象。比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大學生開展宗教、民族、社會輿論、傳統(tǒng)歷史文化、國際關系等方面的專門教育,不僅能擴展大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大學生全面了解和深刻認識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所涉及的歷史文化知識和科學原理,還能從政治理論之外的學科角度間接印證馬克思主義原理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堅定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三、跨學科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
(一)確立開放的教育理念
雖然交叉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生成性內涵特征,但其在跨學科背景下實現自身的創(chuàng)新卻并不會自發(fā)的實現。因此,首要就是要在認識上樹立一種與跨學科相對應的開放性理念。這就需要站在現時代多元化高度綜合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潮流的高位,正視當今時代發(fā)展趨勢,對全新的形勢下給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發(fā)展中的新課題、新任務和新挑戰(zhàn)正確認識并高度重視;要博古通今、橫貫中西,并將多學科作為一個整體去研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實現的目標的過程和路徑,并將多學科的交叉、聚合自覺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大課題的構成過程的研討和推進之中。具體來說,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者和實際工作者應拓寬工作思路,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視角和工作方法;二是要深化和推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人性與個性,實施人性化的柔性教育方式。
當然,這種開放性還體現為一種科學全球化的大視野。在確立全球科學成果精華為我所用的前提下,保持和發(fā)展屬于民族文化的學科傳統(tǒng)觀,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積極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科學成果,實現學科文化的與時俱進。
(二)管理精細化,體現價值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細化。管理學中強調精細化的管理理念,以“精、準、細、嚴”為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務。新時期,大學生所處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思想觀念以及思維方式都與之前各個時代的大學生有了本質區(qū)別。因此,為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大環(huán)境、市場經濟發(fā)展和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我們以管理學的精細化為基礎,改變當前粗放、經驗為主的教育模式,摒棄憑借以往的經驗采用簡單的政治說教,精準把握當下大學生各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因人而異,細化教育對象,開展有層次、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管理學的角度細化思想政治工作。
2、價值體現的社會化和個性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把握社會發(fā)展動態(tài),理解大學生對個體存在意義的獲得,個人才能的展現和發(fā)展,引導學生認識到事業(yè)、愛情的成功等,只有在一定的社會中才能實現和完成。以自身發(fā)展為基礎,學會平衡個人欲望滿足于社會秩序和諧,理解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共生共存的意義。為了適應當代大學生價值體現的社會化和個性化,思想教育工作者則應該尊重學生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存在和差異,正確引導、鼓勵學生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提升社會價值,完成人生的升華。
(三)注重學科人才的多元化
培養(yǎng)一批高水平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在高等學校里,真正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只有“兩課”部的教師和從事學生工作的一線輔導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教師一般是科班出身,至少是馬克思主義相關專業(yè)碩士以上學歷,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但缺乏對大學生所具有的現實問題的把握。輔導員的優(yōu)勢則是直面大學生,能及時了解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以及存在問題,雖然來自不同的學科背景,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水平相對薄弱,一旦遇到新問題、新情況,難以及時有效地解決。因此,在跨學科視野下,應加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學術思維的培訓,培養(yǎng)專家型、學術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高校要采取具體措施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論和實踐水平。首先,專業(yè)教師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輔導員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加強兩者的聯(lián)盟,以“幫扶結對”形式互為資源,互動互助,推動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其次,為輔導員提供學術導師配給,引導輔導員除了從事事務性工作,還要從事理論研究,把實際問題提升到理論高度,再把理論用于指導實踐。最后,學校學工處應鼓勵輔導員從自身的學科優(yōu)勢出發(fā),以跨學科視野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或有計劃地集結有不同學科背景的輔導員組成學術團隊,以課題研究為依托,通過學科交叉、思想交叉、能力交叉等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新。
(四)適應新媒體傳播方式影響
高校應利用新媒體即時快捷的特點,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從而正確引導學生用好新媒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興工具,新媒體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體現了新媒體的優(yōu)勢,如即時交流、雙向互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用好當前即時交流平臺,如微信、微博等,及時把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充分利用其實時有效和受眾面廣的特點,與學生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的即時交流,實時跟進學生思想動向,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疑惑。同時作為學生生活、思想上的答疑解惑之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應該把握新媒體的公開性和即時傳播性的特點,教會學生如何分辨網絡信息的真?zhèn)危龅讲恍胖{,不傳謠,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學生,避免為不法分子所利用。同時,幫助學生健康、積極地使用新媒體,方便學習和生活。
【參考文獻】
[1]張楊樂,鄭大俊.加強跨學科研究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J].中國高等教育,2014(24).
[2]王宏維.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跨學科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