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教育信息化也不斷推進,融合了面對面學習和在線學習優勢的混合學習在高等教育領域教育改革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微信以其實時的交互、交流和操作的便捷等優勢,已被人們廣泛、普遍地使用。運用微信來構建混合學習的教學環境,豐富和創新已有的混合學習教學設計,提高學生個性化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 混合學習 教學設計 微信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7.048
Research on Blended Learning Based on Wechat
YANG Ya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has been promoted integration of face-to-face learning and online learning advantages of blended learning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WeChat has been widely and widely used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such as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convenient operation. Use WeChat to build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enrich and innovate the existing blended 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and self-learning.
Keywords blended 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Wechat
0 引言
21世紀是網絡信息的時代,也是終身學習的時代,僅靠傳統教育或單一的網絡學習都暴露著許多弊端,也不能很好的滿足和適應學習者的需要。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與普及,信息技術手段被頻繁地應用到教育領域中,網絡化教學方式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混合式學習是綜合考慮到傳統教學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特點,綜合考慮所有的教學要素并對其進行優化選擇和組合,以提高學習質量和績效,最終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思想,既能充分體現網絡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將信息技術下的學習與課堂教學完美地整合在一起。[1]
微信是2011年1月騰訊公司推出的一個免費應用程序,旨在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的通訊服務。微信公眾平臺則是在微信的基礎上新增的功能模塊與微信既一脈相承又各有千秋:個人和企業都可以通過手機號和郵箱注冊建立一個微信公眾平臺,通過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各種形式,實現全方位的、實時的溝通、互動。微信主要體現在通訊交流的便捷,可通過移動終端進行實時交流,而微信公眾平臺支持兩種登錄方式:PC端網頁、移動終端客戶登錄,并可以編輯信息群發、管理與共享消息,實現一對多的交互活動。基于微信的混合學習旨在指充分利用微信和微信公眾平臺的各種功能,組織并督促學生圍繞主題進行各種學習活動的預習、鞏固,過程中遇到問題并為其及時答疑。教師教學的過程中也監控整個過程,獲得及時的教學反饋,不斷改進教學進程。
1研究綜述
混合學習最初起源于網絡學習的興起,它是在網絡學習的發展進入低潮后人們逐漸地發現在線學習也有著難以避免的缺陷,并意識到單一的傳統教學和單一的網絡學習都不能充分滿足實際教育教學的需求而進行反思所提出的一種學習理念。混合學習最初廣泛地應用于企業培訓之中,后應用于教育領域,其目的與應用于企業培訓領域一致,都是為了提高收益、提升效率。
2003年12月,第七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在江蘇南京舉行,何克抗教授在會上首次正式提出并倡導“混合學習”,拉開了國內“混合學習”研究的序幕。
2004年至2006年是混合學習的萌芽階段,相關研究主要從混合學習的基本概念、本質、設計模式、教育改革等基礎理論方面進行廣度和深度的探索。
2007年至2010年是混合學習的發展階段,理論逐漸成熟,相關的實踐應用研究也逐步增多。
2011年至2016年,混合學習進一步發展,混合學習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研究更加精細化、多元化、系統化。例如新東方英語、華爾街英語,還有許多的培訓機構也采用了“混合教學”作為教學模式。而高校則多是通過某一教學平臺與具體的學科相結合進行實踐研究來觀測教學效果,如2011年黃磊、楊九民、李文昊發表的《基于免費網絡服務的高校混合式學習模式構建——以“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為例》,把QQ、博客等五種平臺結合具體課程(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實踐并提出了混合式學習的模式,文中比較其優缺點、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2]2014年羅雅清設計了微信應用于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并通過實踐驗證了其可行性。[3]2016年古琴設計了基于微信的混合學習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和完善這一混合學習模式,使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發揮其最大的價值。[4]
微信這一新興事物應用于教育領域,打破傳統課堂局限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解決傳統教學中課時少、師生課外互動少等問題。通過微信來構建混合學習的教學環境,基于微信的混合學習教學設計,以面向大學一年級新生的“計算機基礎技能訓練”課程為例開展教學實踐,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2基于微信混合學習教學模式構建
2.1 可行性分析
(1)基于微信的混合學習支持分析。現今移動技術發展迅速,移動電子設備更新換代快且已基本普及年輕人一代,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必需品。微信作移動手機客戶端安裝率最高的應用軟件之一,用戶已超過 5億,每天活躍用戶達到 1.4億,月活躍用戶達到8.06億。[5]作為數字原著民的90后大學生,又具有易接受新事物和較高的信息素養等特點,微信已成為高校大學生不可缺少的溝通交流工具。
(2)基于微信的混合學習需求分析。大學學習內容廣、課程多,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逐漸增強,單純的課本學習已不能完全滿足其需求。傳統的課堂學習中教師和學生之間也缺乏溝通、互動,且有限的課程學時導致知識覆蓋面不夠。基于微信的混合學習模式既能體現網絡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和也能發揮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改善傳統教學的不足,有利實現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從而達到雙主的教學目的。
2.2 前端分析
筆者擔任西南科技大學“計算機基礎技能訓練”課程的助教,該課程面向大學一年級新生。才經過高考洗禮升入大學的學生鮮少能熟練運用電腦及其軟件,更有甚者并沒有接觸過電腦,計算機基礎幾乎為零,而該門課程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要求學生不僅能熟練運用office辦公軟件還要掌握一些計算機二級考試內容,主要分為三大塊:word、excel、powerpoint,對大一新生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并且“計算機基礎技能訓練”課程為期兩個月(共8課時),課時較少、班級人數較多、課后教師與學生交流較少。
2.3 實施過程
2.3.1 教學準備
課前主要進行了課程內容的篩選和組織、建立微信公眾號、建立微信。告知學生微信公眾號名稱為“西科大計算機基礎技能訓練課程”,微信號為“skdjsj”,并向學生展示微信公眾平臺和微信群的二維碼,讓學生加入。
2.3.2 課前導入——提前預習、熟悉內容
(1)微信公眾平臺——學習內容推送。“計算機基礎技能訓練”課程是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課程,除了熟知相關理論知識以外還要應用于具體的操作之中。在該門課程具體教學中,有些學生在課前沒預習都不清楚軟件里操作按鈕代表的意義,教學中跟著教師的講解會因為分神而完全不知道下一步怎么操作,進而后面什么都聽不懂了。在每周課程開始之前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向學生推送,主要以文字、圖片展示的課堂知識點、難點解析和具體操作流程的視頻內容,方便學生自定步調學習。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也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但單單讓學生自己預習難免會沒有學習重點,而且對新知識理解起來也有困難,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向學生推送圖文并茂的知識和具體的視頻,更能讓學生在預習時抓住重點,便于學生理解、自主學習。具體的課程內容推送如圖1所示:
圖1
(2)微信群——反饋、督促、交流、答疑。在微信群里提醒學生查閱已推送的學習資料,提醒和督促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也可及時得到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知識點不理解問題的反饋,并通過群交流及時解決。如圖2所示:
圖2
2.3.3 課堂學習——知識內化
想要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必須結合微信學習和課堂教學。“計算機基礎技能訓練”課程需要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自己進行上機操作。學生通過微信提前基本掌握了所學知識,在課堂中教師在把所學的知識再呈現和講解,一則是可實現查漏補缺,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認知;二則是可向學生具體展現操作流程,為學生提供操作指引,幫助學生實現知識與技能的內化。
2.3.4 課后學習——鞏固、拓展
(1)微信公眾平臺——回顧知識、延伸學習內容推送。微信公眾平臺不像其他軟件平臺需要解壓下載的文件、資料的保存也有時間限制,微信公眾平臺上推送的資料具有易查閱、易保存的優點。在課堂結束后,學生可根據自身要求自定步調查閱推送的延伸學習內容進行學習、拓展,也可按課時、章節小步調復習回顧知識點。
(2)微信群——跟蹤、反饋、交流、答疑。在大學教育中,課程廣、學生多,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十分有限,在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學習中,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學生與學生之間有了互動交流的平臺,教師也可以通過微信更好地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交流中,同時可更好地、及時地得到學生反饋,進而相應調整教學側重點,改進教學策略。在充分利用微信群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指導同時,還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和生生關系。
3 教學啟示與總結
將微信應用于教學實踐中的混合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例如,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滿足了學生自主學習要求,轉變了學習環境和氛圍,師生和生生關系也有一定的改善,提高學生參與意識、交流分享意識,更好地達到學習目標和教學目的。
(1)促進學習前移,彌補課時不足。以“計算機基礎技能訓練”課程為例,要求大學一年級學生在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理論的前提下擁有熟練的實際操作技能。課堂中本應講少練多,但因學生人數多、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在課時固定的情況下,教學中往往都是以講授為主,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甚至沒有時間自己動手進行實際操作訓練。基于微信的混合學習模式下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前移,微信公眾平臺課前推送的學習資料供學生進行預習,促進課堂教學進度加快,從而課堂中才能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
(2)提供課外指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混合學習打破傳統課堂局限性,強調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和教師和學生互動的教學理念。微信公眾平臺提供圖文并茂的資料、具體的操作展示視頻為學生提供多形式的課外指導,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學生可自定步調對照圖文、觀看視頻進行學習和練習,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學習需求,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提供交流討論,實時獲得反饋,調整教學內容。在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學習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有了互動交流的平臺,教師也可通過微信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指導,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更好更及時地獲得教學反饋,進而動態化地調整教學側重點,改進教學策略。
4結束語
目前混合學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學習理論和培訓應用上,而對實際應用于高校教學的研究相對較少。將微信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滿足了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的需求。雖然微信作為課堂學習的有益補充,但不能完全取代課堂教學,實際教學中也存在個別學生自控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微信的其他娛樂功能也可能使學生轉移注意力等情況,也存在設計的微資源重點不清晰,目的不明確等問題。微信應用于教育之中,其開發和應用應形成自下而上的需求導向,應用過程中及時根據獲得的反饋動態調整教學過程,跟蹤、督促學生,提高學生的自主、自控能力,使微信在教育中發揮其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立新.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M].科學出版社,2009.
[2] 黃磊,楊九民,李文昊.基于免費網絡服務的高校混合式學習模式構建——以“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1.8:103-108.
[3] 羅雅清.基于混合學習模式下的翻轉課堂教學——以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基礎英語》教學為例[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4(6):28-33.
[4] 古琴.微信公眾平臺支持下的混合學習模式的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6):100-101.
[5] 微信.[EB/OL] http://wapbaike.baidu.com/subview/5117297/15145056.htm?sublemmaid=15145056&adapt=1&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