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木江艾山
摘要:本文針對 “問題學生”進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從而進一步研究了該對于”問題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并具體從社會層面、教育管理、家庭聯系和學生自身四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闡明如何使“問題學生”逐漸轉變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建設人才。
關鍵詞:問題學生;中學教育;教師引導
一、何謂“問題學生”
對“問題學生”至今仍有爭議頗多,沒有完全準確、統一的概念。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王曉春認為:品德、學習態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個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即是“問題學生”, 而“問題學生”一般也不僅僅是某一個方面存在問題。
目前,“問題學生”的存在非常普遍,在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出現“問題學生”的幾率很高,對于“問題學生”的教育不僅關系到“問題學生”個人,也直接到班級其他學生的教育和成長。因此教師更要對此引起重視,對于“問題學生”必須要根據其特點和具體表現,使用正確的引導方法和教育方式,以期達到幫助學生改善問題、健康成長的教育目的。
二、出現“問題學生”的原因
(一)社會原因
從思想文化方面來說,經濟的發展和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導致拜金主義和西方價值思潮流入我國,這種社會價值觀和現實體現,對許多學生產生了負面影響,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也沒有形成完整、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容易盲目的認為讀書無用,盲目追求時尚,追求物質享受。此外突出外顯的社會不良風氣以及現實社會中的腐敗現象,也浸染了年輕學生的價值觀,影響了他們對于自我行為的控制和人生道路的選擇,也使他們生產生了很多不良思想和變異行徑。
從科學技術和物質條件方面來說,科技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技術和通訊技術飛速進步,但是對于網絡安全的監管仍有諸多漏洞,許多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小學生成長健康的信息也能夠輕易傳遞,且越來越多的各類網絡游戲對于學生也有巨大的誘惑力,因而,問題學生的產生與社會層面有很大關系。
(二)學校教育原因
首先,是學校的管理意識的偏差。相當一部分學校,片面的追求學校升學率,重視成績和獲獎情況。導致教師將過多的經歷用于培養優秀學生,而對于一般的同學關心不夠,不能在學生出現問題的初期就及時的進行教育引導,致使學生后期出現嚴重“問題”。
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為種中小學生減壓的工作進行的較片面,對于成績和排名的過度重視很容易使其產生厭學情緒,從而出現逃學,不做作業等情況。這些學生也就成了教師和學校的負擔,也就成了所謂的問題。
(三)家庭方面的原因
第一,不同父母教育方式不同。由于父母各具不同文化背景,其教育方式和能力就會不同。例如暴力解決問題的家庭、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家庭、放任自流家庭等,都非常容易造成學生心理不健全,缺乏關愛、缺少正確積極的成長教育和引導的問題。從而導致孩子變成“問題學生”。
第二,家庭婚姻狀況對學生的影響。近年來,離婚率上升,家庭結構、家庭環境和家庭成員的人際關系緊張,很造成學生的心理問題。
第三,家庭經濟情況也是造成”問題學生”的原因之一。有的學生因為攀比心理盲目追求名牌,而家里的條件又不能滿足,導致學生產生自卑情緒遷怒家長,甚至厭棄自己的父母、家庭,有的會選擇離家出走,有的甚至不惜觸犯法律去偷盜別人的財物,從而也就成為了嚴重的“問題學生”。
(四)學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學生處在性格不成熟階段,對于有些事物缺乏足夠的判斷能力,在金錢、網絡的誘惑下,或者在一些不良信息的誘導下容易行為失控,出現善惡不分甚至胡作非為的現象,成為了“問題學生”。
其次,有的學生因為基礎知識欠缺,舊知識還沒有消化,新知識魚貫而來,新帳舊賬累積,無法消化吸收,承受不了學習的壓力,長時間不能得到肯定,自信心受到了打擊,選擇破罐子破摔,自我放棄,從而成為“問題學生”。
三、教師該如何正確教育引導“問題學生”
(一)貫徹落實社會道德規范,為學生做出表率
在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和家庭生活三大領域中,社會公德是保障,是統領。社會公眾和教育系統要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調控機制,要在改善社會風氣的道路上不遺余力的發揮積極作用。在校園里,許多社會不良風氣必須堅決扼殺,教師群體更應該做出表率,時刻保持積極的態度,傳遞社會正能量,避免向學生輸入錯誤的、負面的價值觀,使學生受到更大的毒害。
(二)充分發揮學校各個方面的積極引導作用
首先,要加強班會的指引效果,班會是教師了解學生動態、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傳統的班會,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講完了,班會也開完了。實踐證明班會的效果并不理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班會是失敗的,這樣的教師也是不負責任的。筆者認為可以改善班會的形式和內容,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給同學播放教育激勵視頻、動畫等音像資料,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可以讓班內同學輪流主持班會,選擇學生自己喜歡的內容和方式,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從而達到更好效果。
其次,教師要走下講臺,走近學生,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增強溝通,促進理解。教師要真心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生活狀態和思想動態,及時發現苗頭,做到未雨綢繆。此外,筆者認為,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學習,從而能夠準確判斷學生的心理狀態,并選擇正確的方式循循善誘,不要讓學生形成的思想形成“頑疾”,更不能放任自流,形成行為上的問題。
(三)家庭和學校要建立聯系
校方還可以請教育專家開設教育講座,讓家長認識到家庭環境對于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身為家長,要對自己的孩子負責,應該努力保持和諧,即使有變故,也要理性對待,不要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教師應該及時向家長提出合理正確的建議,共同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充分發揮家長、環境的教育作用。
(四)指導學生加強自我提高每個孩子的個性心理品質都是十分獨特的,同時也具有共性。每一個學生都生活在特定的共同的社會條件下。此共性,就說明了“問題學生”可以在引導的前提下步入正軌。要幫助“問題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對人生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認知。教師應當積極傳播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注重內在價值的發展,而不應過分重注物質和外在的虛榮。此外,還應該鼓勵學生堅持運動和閱讀,在保持身體健康的同時,拓寬眼界、充實自我,成為內在強大、精神世界豐富的棟梁之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