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芳 胡靜
摘要: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在生活中用數學,增強學生對數學價值的體驗,強化應用數學的意識。
關鍵詞:數學教學;新課標;生活化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學會運用已學數學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在生活中學數學,在學數學中了解、體驗生活。那么,如何讓小學數學在生活化教學中綻放新的活力呢?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一)課前設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情況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對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數學課堂。通過改編教學內容、提煉生活素材、引入生活話題等方式,使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學生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課題組根據低、中、高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低年級的數學教學把教室、校園、家庭中學生熟悉的學習、生活場景所蘊含的數學知識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培養學生提取數學信息的能力。中年級的數學教學在低年級教學的基礎上,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活動,把活動與教學結合起來,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高年級的數學教學拓展學生的視野,把衡水市特有的人文自然景觀、經濟等方面的數學問題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理性。
(二)課堂教學。將豐富的生活信息引入課堂,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充足的實踐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提取有用的數學信息,對數學信息進行整理,讓學生經歷系統、歸納、由具體形象思維向邏輯抽象思維過渡,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三)數學回歸生活。注重布置一些實踐性的數學作業,如:探究性實踐作業、調查性實踐作業、操作性實踐作業、應用性實踐作業等。
(四)開放性檢測——采取試卷生活性等多元化評價。每學期對實驗班進行一次“學生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能力測試”,期末測試題加入“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板塊。對于解決問題能力測試采用等級評價,通過開放性的檢測及評價,激勵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掌握了學生能力提升的程度
二、在生活中應用數學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可開設數學實踐課,創造應用環境。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科活動,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開設生活數學實踐課,是培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重要保證和有效途徑。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后,安排學生用面積單位測量書本、課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廳的地面面積,讓學生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及時運用到實際中去,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知識的確有好處,感到身邊的許多實際問題有待解決,從而增強繼續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生活中到處有數學,關鍵是教師能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挖掘數學中“生活例子”,使學生對數學有一個親近感,激發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三、加強數學教學內容生活化建設
加強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使學生認識到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對相關數學知識產生興趣與認同感,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因此,在備課期間,教師要將概念性知識轉變為現實問題,深入學生生活,發現學生生活中的數學元素,用學生可以接觸到的實際數學問題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注重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更可以寓教于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在加減乘除教學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將學生實際生活融入到教學之中。例如,一袋薯片3元錢、一罐可樂2.5元、一個面包4元錢,媽媽買了拿出100元,買了3袋薯片、2罐可樂、4個面包之后,應該找回多少錢。整個數學教學完全與學生實際相關,在貼近生活的同時將教學的內容完全展示出來,使生活化教學達到了原有的目的。小學生通過教學之后,會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并逐步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問題。
四、用簡單生活元素代替復雜數學知識
對小學生而言,現代數學中有很多知識點是小學生難以迅速吸收、了解的,為此,教師要用簡單的生活元素代替復雜的數學知識,將復雜問題簡單化,使學生能快速的掌握相關知識。時間計算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小學生不能準確掌握時、分、秒之間的轉換,導致時間計算教學中問題重重。用簡單的生活元素代替復雜的數學知識,能解決時間計算教學中的問題。以表述1小時30分12秒為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元素進行說明,使復雜問題簡單化。例如,教師可以以樹葉、花朵、小草為例,以樹葉比做秒,學生每有六十個樹葉就給一個花朵、每有六十個花朵就給一棵小草,老師就可以問同學們:“如果你們12個樹葉、30個花朵和一棵小草,你們知道自己有多少樹葉嗎?”,教師在得到答案之后,逐步將里面的元素轉變為秒、分、時,通過元素轉換,使學生能快速掌握教學知識。
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現象,發現數學問題,將數學教學與生活接軌,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處處有美感,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擴大了學生的認知視野,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既滿足了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體會了數學的價值,培養了數學興趣,何樂而不為呢?為了使數學更接近生活,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刻不容緩的教育使命。
參考文獻:
[1]李美嫻.小學數學生活化[OL].浙江教育網,2004(5)
[2]王和平.增強課堂教學開放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Z].2000(7-8)
[3]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