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晉祎一
摘要:上世紀50年代由湯雪耕編著的《怎樣練習歌唱》一書發行量極大,僅1988年4月第13次印刷就多達180萬余冊,之后又先后有幾十次印刷。這本書篇幅很短,全書只有6萬2千字。為什么這么一本很薄、很短的書卻有如此大的反響呢?這就表明人民大眾是需要聲樂理論書籍的,不僅是高校的老師、學生,社會上的業余人士也同樣需要,聲樂理論研究對聲樂教育教學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聲樂理論;聲樂教育;指導意義
一、當代我國聲樂理論研究的發展歷程
“聲樂——這門幾乎與人類的誕生同步并自始自終伴隨著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聲音與律動的藝術”[1]。長期以來,我國的聲樂教學、創作、表演、鑒賞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在教學方法上、教學觀念上也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在理論研究領域卻一直比較匱乏,聲樂理論建設遠遠不能適應聲樂藝術發展的要求,缺乏較高層次的理論建設成果。
“事實上,在中國藝術學科的理論研究中,作為其中一個重要分支的聲樂學科,其理論研究的起步是比較晚的。可以說,它是在20世紀上半葉,伴隨著新中國成立隆隆的炮聲,并在“土唱法”、“洋唱法”之間夾雜著政治運動式的激烈爭論中,才真正開始了曲折、復雜和艱難的理論探索。”[2]
20世紀50—60年代,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曾出現不少有關聲樂藝術方面的學術成果,如:呂克白著《聲樂研究》(音樂出版社,1957年8月出版)、林俊卿著《歌唱發音的機能狀態》(人民音樂出版社,1957年出版)、《歌唱發聲的科學基礎》(上海音樂出版社,1962年9月出版)、傅惜華《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叢書》(人民音樂出版社,1957年出版)等等;
到了8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新的學術思想的出現使得聲樂藝術的理論研究成果逐漸豐富、逐漸深入,比如:尚家驤著《歐洲聲樂發展史》(香港上海書局出版社,1986年出版)、余篤剛著《聲樂藝術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田玉斌著《談美聲歌唱藝術》(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薛良著《歌唱的藝術》和《歌唱的方法》(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2月出版)、趙梅伯著《唱歌的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管林著《中國民族聲樂史》(文聯出版公司,1998年出版)等聲樂理論專著以及部分譯著,如《卡羅索的發聲法》(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出版郎毓秀譯)、《當代歌王帕瓦羅蒂》(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出版黎汝譯)等等。
縱觀這些研究包括散見于各個歷史時期期刊、雜志發表的聲樂表演和聲樂教學等方面的學術成果,的確,有不少頗有見地和深度,然而,仔細閱讀起來,其中大多談及的卻是歌唱心得或表演藝術經驗總結。已出版的聲樂技法理論著述尚處于“怎樣唱好歌”的聲樂知識普及狀態,既缺乏全面的宏觀調控,更缺乏微觀細致的規劃,即便在近年也出版了部分相應專著,但仍未能形成整體規模、形成系統。廣泛的聲樂文化領域:創作、表演、傳播、出版、鑒賞、教學、研究等等得不到對實踐的深入總結與概括,理論的落后狀態,既阻滯了實踐的發展與導向,又失去了理論本身應有的學術職責與價值。
二、余篤剛先生的主要聲樂理論研究成果
余篤剛先生的主要理論成果主要包括《聲樂藝術教育叢書·文庫》和《聲樂藝術教育叢書·曲庫》兩個選題。其中《聲樂藝術教育叢書·文庫》中包括《聲樂學基礎》、《聲樂理論建設文集》、《聲樂語言學》、《聲樂藝術心理學》、《聲樂文學概論》(或《聲樂詞作學》)、《聲樂曲作學》、《聲樂教育學》、《聲樂文化學》、《聲樂藝術美學》、《合唱藝術美學》、《中國古典唱論》、《中國聲樂藝術史》、《西方聲樂藝術史》、《美聲史話》等14個選題;《聲樂藝術教育叢書·曲庫》中包括《中國民間歌曲選》、《中國歌劇曲選》、《中國古代歌曲、戲曲、曲藝唱腔選》、《中國藝術歌曲選》、《外國民間歌曲選》、《外國歌劇曲選》、《外國藝術歌曲選》、《中國藝術歌曲集(2004——2010年)》8個選題。
三、余篤剛先生聲樂理論研究對我國聲樂教育教學的指導意義
(一)填補了我國系列聲樂理論教材的空白
余先生編寫的《聲樂藝術教育叢書》、《聲樂藝術教育新學科叢書》現以成為許多高校的教學使用教材,其中《聲樂藝術教育叢書·文庫》、《聲樂藝術教育新學科叢書》已成為許多高校聲樂研究生的必讀書目。
其實,就在十幾年前聲樂研究生的相關理論學習書籍還很少。像《聲樂藝術教育叢書·文庫》、《聲樂藝術教育新學科叢書》這樣成系列、全方位、多視角的系列叢書幾乎沒有。理論的落后狀態,嚴重阻滯了實踐的發展與導向,也失去了理論本身應有的學術職責與價值。沒有教材,教師們在無目的的教,學生們在被動的學,完全沒有目標和方向。“叢書”的出版使我國聲樂藝術的理論建設有了一個從質到量的整體發展。它以“學科建設的科學性與系統性相結合”、“學科建設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緊密結合”、“學科建設的繼承性與創造性相結合”三大原則為基本出發點,為學科發展與聲樂教學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并打開了廣闊的思路。教師們深入學習、鉆研、體會、吸收,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理論認識,也為聲樂理論課程的開設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并提高了聲樂教學水平和效果。
“《聲樂藝術教育叢書·文庫》、《聲樂藝術教育新學科叢書》”在內容上豐富、新穎;學科建設上全面、細致;統籌上專業、系統;為我國聲樂教師的理論學習給予了極大地幫助和指導,為他們的教學活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明確的聲樂教學的方向和目的,即——在注重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內外兼修、理論與實踐并行”為最終目標。
與此同時,《聲樂藝術教育叢書·文庫》、《聲樂藝術教育新學科叢書》的出版為聲樂教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它的正確定位要求建立完善、系統的學科理論體系,對促進其發展將起著劃時代的作用。眼下,我們應該對現有的聲樂教學經驗和理論成果進行有機整合,建構完整、系統的聲樂教育理論體系。這樣才能充實教授聲樂的教師的專業知識內涵,培養出符合現代聲樂教學發展要求的合格的聲樂教師,從而,使得我們的聲樂教育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二)對學生提高聲樂理論學習的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藝術類學生存在“技術技能強、技術技巧高、藝術水平弱、文化水平低”的弊病,《聲樂藝術教育叢書》和《聲樂藝術教育新學科叢書》的出版使得這種局面得到了明顯的好轉。同時,對我國聲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要知道,高校畢業的學生中即將從事聲樂教學活動的人數占有很大的比例,他們對聲樂理論的學習不僅會影響自身的學習、研究,將來還會影響到即將學習聲樂的學生,為我國聲樂知識的普及做到了細致、專業的傳授,將聲樂人才的培養引入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2.
[2]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1.
[3] 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總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