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志剛
【摘要】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了現代教育的變革,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對聲樂人才的要求,文章深入分析了聲樂藝術同文化的聯系,以此探尋聲樂教育的文化回歸問題。
【關鍵詞】聲樂教育 文化回歸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010-02
我國聲樂藝術學校的辦學模式和教育方法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聲樂學生的要求。聲樂課程設置應當充分的考慮到聲樂藝術同文化的密切聯系,文化和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只有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之上,藝術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聲音藝術與文化的聯系
1.傳統聲樂藝術的文化特征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聲樂文化得益于中華文明的厚重在世界聲樂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有據可查的歌曲記載出現于《呂氏春秋-音初篇》中。春秋戰國時期聲樂已經相當的普及,秦漢以來由于融合了少數民族的音樂特色,漢朝音樂形式更加的多樣化。魏晉南北朝時期上承秦漢、下啟隋唐,這個時期的聲樂發展起到一個橋梁作用。到了盛唐,聲樂發展迎來了它的全盛時期,宋元時期的聲樂藝術多呈現出來一種世俗情態。明清時期聲樂演奏技巧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小曲成為了城市流行歌曲的演唱方式。
2.文化對聲樂藝術的影響
上文介紹了聲樂文化在中國歷朝歷代的發展情況,聲樂文化的發展同中國文化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中國文化為中國聲樂提供一種文化骨架,使得聲樂文化在中國文化這片厚土之上茁壯成長,但是文化在支持聲樂藝術的同時又對聲樂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換句話說就是對聲樂才產生了一定的制約。而聲樂文化的發展又反過來影響到中國文化。文化同聲樂藝術的關聯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物資。這種物既包括哲學家或者文藝工作者的著作,也指經過人工改造過的東西。唐朝初期,由于經過隋朝末年的亂世,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的破壞,唐朝初期皇帝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農民們的生活水平相比隋朝末年有了很大的提升。犁的發明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活字印刷術的出現又極大的推動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榮為唐朝文學藝術的高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詩借助于聲樂藝術發展到了它的頂峰。唐聲詩就是指唐詩借助于聲樂演唱出來。這種將文字韻律和聲樂韻律相結合起來的統一協唱創造出來一種具有相當高度文學水平的詩歌。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古代詩歌藝術的地方。(2)制度。制度就是根據思想或者風俗習慣定下來的規矩。漢朝漢武帝擴充秦代的“樂府”,設立人員并調整“樂府”的職能,他們派人專門采集民間的音樂,將采集來的樂曲進行改編和填詞供皇家祭祀或游玩的時候使用。漢朝樂府的成立同中國古代聲樂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采風”也就是到民間收集樂曲是周朝就有的事情,而漢樂府的成立將這種“采風”給制度化了。采風”活動對民間歌曲演唱技術的發展,對民間歌曲整體藝術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貢獻。(3)觀念。思想意識處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人們在具體勞動實踐中慢慢形成的。反過來,這些觀點也指導著人們的實踐活動。先秦時期曾經出現過各路思想家“百家爭鳴”的局面,參加這場辯論的有:法家、墨家、陰陽家、儒家、名家等。然而,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及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一系列打擊之后,儒家獲得了正統地位,道家頑強的生存了下來,法家和墨家則一蹶不振。儒家所倡導的“和諧”之美影響了整個中國古代的文化走向,同時也奠定了聲樂文化的和諧基調。它在賦予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獨特藝術美的同時也規定了中西聲樂藝術文化發展方向的基本差異。
二、符號學與聲樂藝術的關聯
1.引入符號哲學的意義
符號學在二十世紀以來才開始發展,但是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符號學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隨著符號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符號學這門學科的重要性,符號學迅速成為了當代哲學以及其他思想領域的最為核心的理論之一。用卡希爾的觀點來看,符號的使用是人和動物之間最根本的區別之一,符號還是將人同文化聯系起來的紐帶,人類世界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比如:宗教、藝術、語言以及科學等都是由人們所規定的符號所表達出來的。這些文化通過人們創造的符號變成一種現實的可以學習和看到的東西。雖然人類的各種活動都有具體的符號來規定,這些活動都不會混淆起來。但是他們卻在某一種層面上由一條共同的紐帶所聯合。藝術話語與文化世界之間達到直接的融合是呈現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的基石。
2. 符號學賦予聲樂藝術的文化啟迪
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聲樂藝術同其它學科比如科學、宗教等一樣都是一種符號化了的文化表現形式,它們都是以符號為媒介的。但是聲樂藝術還具有表達人們喜怒哀樂情緒的功用,聲樂藝術的創造過程就是以表達人們的情緒為基礎從人們的聽覺入手結合心靈的感受創造出來一系列排列有一定規律的藝術符號產生過程。因為聲樂作品往往是根據一定的文學故事來創作的,所以其它藝術符號是創作聲樂符號的基礎。因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是一個民族的不同時期所創造出來的符號都是不同的,所以聲樂學習者無論是學習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還是學習西方國家的聲樂藝術都必須從他們的傳統文化著手開始學習。文化是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創造聲樂藝術的基礎,世界上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經過長期的民族實踐和積累沉淀下來的,所以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帶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這也是各個民族之間音樂演奏方式和音樂風格大不相同的原因。
三、聲樂教育的文化回歸
1. 當代音樂教育的新理念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傳統的科學研究方法正在被更新、更快、更直接的研究手段所代替。在十九實際,對音樂教育界震動最大的當屬當代音樂人類學學科的建立。世界上許多音樂教育專家指出我們應當將“音樂作品”當作“文化中的音樂”來理解和學習。音樂不僅僅是音樂,它更像是一種文化。德國在這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就開始著手由“音樂作品”向“文化中的音樂”轉變。從這個轉變的開始,人們就試圖用人類學理論和文化學理論來尋求搭建起音樂文化教育科學體系的基石。德國一位著名的理論學家蘇潘認為音樂教育應當是一種可以通過立體和多角度的努力學習獲得的相較于其它學科來說更加深層次、更加全面的對世界文化理解的學科。并且這種學科屬于那種具有全宇宙式的思維和特殊文化思維之間充滿強度的學科領域。當前,音樂教育的任務是通過對人類社會已知文化的傳承來完成音樂時間和創造能力以及學生的終身學習音樂文化能力的全方位的培養,這就是當代音樂教育的新理念。這種音樂教育的新理念已經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接受,同時這種理念也是二十一世紀音樂教育發展的方向。
2. 接收文化之源
二十一世紀音樂教育的新理念是通過對人類社會已知文化的傳承來完成音樂時間和創造能力以及學生的終身學習音樂文化能力的全方位的培養。在這種理念的感召下,作為聲樂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的尋求我國聲樂教育的新的突破點,使得我國的聲樂教育迎頭趕上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水平。就我國聲樂教育改革現狀來說,盡管聲樂教育改革已經初見成效,但是其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一些聲樂學校的改革體現出來他們急功近利的思想,他們丟棄了學校最基本的育人的目的,僅僅把聲樂教育改革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樂器演奏技能上。這種做法無疑是飲鴆止渴,是得不償失的。按照這種教育方法,在短時間內是可以快速提高學生們的聲樂技能的,但是長遠來看,這種聲樂演奏技能的提高是以失去長期的聲樂發展為代價的。我們需要從聲樂文化教育的整個大局出發來整體的看待聲樂教育改革問題。由此,我們就會轉變聲樂教育對學生個人演奏以及嗓音開發過分重視的情況,而是將聲樂文化教育看成是一種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全面、深層地理解世界文化,發展和創新民族聲樂藝術的教育行為。
(1)傳統音樂教育的人文精神
由于我國封建王朝被儒家思想統治了兩千多年的時間,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是無處不在的,所以我國傳統音樂教育充滿了儒家的思想理念即人文精神。這種現象受到當代研究音樂文化專家的重視。根據孔子的理論,傳統音樂教育注重培養人文精神以及人文修養,注重修身養性。早在周代,音樂教育就是實施“禮樂六藝之教”,從思想觀念和實際行為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到了春秋戰國,這段時間被孔子稱為“禮崩樂壞”的時期,這時候社會開始慢慢轉型,周代的禮樂教育制度開始崩塌,音樂教育轉向單純的音樂技藝。但是孔子創辦了注重人文思想培養的私立學校,開展了以培養人文精神為目的的音樂文化教育,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閃光之處。
但是就現在中國的音樂教育狀況來講以育人為目的的教育教學目的還不突出,單純的培養學生音樂技藝的學校大行其道。由于音樂教育在本質上和哲學文化是相同的,但是很多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并沒有看到其中的關聯,所以在大多數音樂學校我們在音樂專業的課程表中幾乎看不到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西方美學史等課程的設置。這種忽視人文培養僅僅重視音樂技藝教育的培養音樂人才的模式是片面的,是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和長期發展的。長此以往,必然產生學生重音樂技藝,輕視人文素養情況的出現。這種育人的方法同中華民族傳統的思想理念背道而馳。聲樂同文化的密切聯系決定了聲樂教育不能僅僅依靠技藝的教授來傳承,而是應當在同其它人文學科的交流和穿插中共同熏陶學生,培養出具有高素質、全面發展的音樂方面的人才。
(2) 回歸母語音樂文化
語言文字都是文化的載體。母語是幼兒自從出生以來學會的第一種語言。母語是學習傳統文化的開端。母語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幼兒的思維方式和思想理念,進而影響到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母語所賦予給人的獨特的文化魅力也體現在民族音樂文化的特點上。這也決定了不同母語系別的國家所采用的音樂教育方式是大不相同的。音樂以體現母語文化特點的形式詮釋著它同母語之間的密切聯系。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在五千年的歷史傳承中中華文化賦予了漢語獨特的聲調結構,塑造了中國音樂界有別于其它國家的審美體系和文化氛圍。在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必須保護自己民族特色的音樂不受外來文化的破壞,因此摒棄一切照搬照抄西方音樂教育體系建立起來一個以漢語語言特點來設置的我國音樂培養體制勢在必行。這正是對母語音樂文化的回歸。
3. 引進現代教育技術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現代教育技術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多媒體教學體系的出現為現代音樂教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多媒體技術使得音樂教育更加的便捷,它集合視覺、聽覺為一體,展現給學生以真實的音樂教育場景。這是傳統的音樂教學所不能比擬的。使用互聯網巨大的信息庫為音樂專業的學生選取教學所需要的素材讓教師們更覺得得心應手。一些音樂教育軟件的應用使得教師們在解說樂曲的時候可以將音樂之聲、圖像之美、色彩之艷根據教學需要有機的結合起來,帶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心靈的震撼,圖像、音樂等氛圍的烘托使得學生在感官得到享受的同時也學到了知識,并且在審美的過程中,還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教質量和教學效果。
四、總結
當今世界的發展極為迅速,面對這個不斷變幻的世界所帶來的挑戰和新的要求,中國聲樂教育迫切的需要回歸母語體系借助于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建立起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系統。轉變單純教給音樂專業學生技藝的教育理念,將人文學科同音樂技藝相結合起來,在豐富教育內容的同時讓學生繼承傳統的聲樂文化和技藝,這才是中國聲樂教育回歸的本質。
參考文獻:
[1]李旸.當代聲樂藝術教育的文化回歸[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2010,(04):29-32.
[2]李妮娜.原生態民歌和唱法流行的成因分析[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0.(01):125.
[3]張敬忠.中國民歌在現代環境中的生存和發展[J]四川戲劇,2012,(04):26-27.
[4]左明陽.論聲樂教育的文化回歸[J].河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院,2012,(05):119-120.
[5]馬聞靜.試論聲樂教育的文化回歸[J].九江職業大學學報.2011.(03):112-113.
[6]馮堅.多元智力理論到音樂教育的文化回歸[J].云南藝術學報,2010,(06):126-127.
[7]楊九華.當代聲樂藝術教育的文化回歸[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12,(14):63-64.
[8]孟凡玉.美國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及發展[J].中國音樂學.2011.(03):32-33.
[9]胡靜蓮.中國聲樂藝術在現代環境中的生存和發展[J].河南戲劇,2013,(09):45-46.
[10]劉博文.當代聲樂藝術教育的文化回歸[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3,(0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