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冠賢
摘要 河北省石家莊市金馬小學教育集團探索“三維四級”新型校本研修模式,打造適應集團化辦學要求的優質師資隊伍。第一級為“專家引領,導航篤行”,旨在引領教師明晰專業發展的方向,系統積淀學科專業素養。第二級為“骨干輻射,全面提升”,主要通過成立“三室一團”、實施“青藍有約”等方式,建立層級導師“帶教”網絡,為教師成長提供支持系統。第三級為“同伴互助,共同成長”,形成制度化、常規化的同伴互助運行機制。第四級為“無痕教研,自覺發展”,由此孕育教師自覺自育的成長氛圍,促使學校教研文化深刻轉型。
關鍵詞 校本教研;“三維四級”研修模式;“青藍有約”;名師帶教制;鏈鎖導師制;師徒共營制;“雙對接”教研
中圖分類號 G6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2-2384(2017)06-0036-03
在集團化辦學過程中,一些學校由于合并重組,導致師資的來源雜、差異大。專業素質良莠不齊。如何打造一支適應集團化辦學要求的優質師資隊伍。成了當前很多集團校面臨的緊迫任務。
河北省石家莊市金馬小學教育集團下轄金馬、大馬、小馬三個校區。共160名教師。近4000名學生。集團內教師教學理念差異較大,專業素養不一。成為制約集團內涵發展的瓶頸。為此。我們立足校本開展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形成了“三維四級”新型校本研修模式,即從廣度、深度和寬度三個維度。以階梯式“四級”開展研修,促使教師成為真正的研究者,由此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專家“導航”。讓教師在研學中厚實根基
如果缺少專家名師的引領,那么年輕教師很難在短期內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專業素養。因此。我們將第一級確定為“專家引領。導航篤行”。希望借專家引領、名師指點之力,引導教師明晰專業發展的方向。
1.觸動·心動·行動:深度汲取教育理念、領悟教學智慧
從全國名師課堂到省級專家講座、區級骨干培訓l。教師們廣泛涉獵不同層面的“精神大餐”。比如:集團每年都會派出大批教學一線的骨干教師,到上海、北京、江蘇南京、吉林長春等地參加一些有影響力的全國教育盛會。與名師“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王崧舟的“詩意語文”、薛法根的“板塊教學”、黃愛華的“智慧課堂”……名師的精彩課堂讓教師們大開眼界。我們還把全國、省市區的名師和教學專家請進學校進行專題培訓。并且積極參加全國名師教學觀摩研討與名師講堂等活動。
在“送出去學”的同時,我們采取“一帶回”“兩展示”的匯報形式。“一帶回”,即帶回精選的研討會光盤,包括名師課堂展示及專家講座,供全校教師學習、研討。“兩展示”,一是要展示名師課堂和專家講座的精華。外出教師要在整理、總結、提煉的基礎上,為全體教師作專題講座:二是展示名師課堂。上好一節“翻版課”。這就使得外出教師在備課、研討的過程中,經過理解一吸收一提煉,教育理念逐步得到更新,更深刻地領略到名師的教學智慧。同時也讓學校其他教師可以足不出戶就分享到專家和名師的精彩之處,學習最新的教育理念。由此實現資源共享。
在各種“頭腦風暴”的沖刷中。名師專家獨特的教育教學觀點、思想魅力。悄然植入每位教師的內心,同時也促使他們深入思考如何在轉變理念的同時真正提高授課能力。因此,在廣泛學名師的同時,教師們結合自身的學科素養,嘗試讓專家的理念與風格在實際教學中落地生根。一批骨干教師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如李長浩老師“樸素自然”的語文課堂,韓艷軍老師“如行云流水”的數學課堂。曹曼娜老師“大氣穩重”的音樂課堂……
2.讀專業書籍、與智者“對話”:系統積淀學科專業素養
著名畫家張大干曾說:“作畫如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有系統、有選擇地讀書。”同樣。要成為一名具有創新性的專業型教師,必須有廣闊的知識視野,而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便是通過讀書與大師“對話”。向智者求教。
作為校長,我非常喜歡閱讀,也極力推崇“與書為伴”的生活方式。并且將閱讀作為學校特色建設的著力點,如今。很多經典專業書籍都成了教師成長的伙伴。我們倡導教師閱讀既要廣博,又要深遠,即帶著問題和自己的思考去進行深度閱讀。由此積淀教育教學理論和人文素養。進而影響教學行為的深度與高度。
二、導師“帶教”,為教師構筑全方位、立體式發展空間
我們不斷探索新的研修方式、研修內容和研修方向,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空間,希望在“骨干輻射”的基礎上。實現教師專業水平的全面提升。
1.成立“三室一團”。促進各校區、各學科深度研修
根據集團內教師之間、學科之間、校區之間的差異,我們陸續成立了“三室一團”,即名師工作室、專題研究室、信息技術研究室和專家講師團,為校本研修提供了新的土壤和途徑。
名師工作室在我與李長浩、韓艷軍、曹曼娜等幾位省市級骨干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同課異構、同課跟進、主題教研等方式,促使工作室成員向研究型、創新型教師轉變。
“專題研究室”是我校比較高端的一種研修方式。目前由王奕老師牽頭,主要承擔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一些共性難題的研究。研究室成員通過多次研討一實踐一再研討一再實踐。找到解決問題的理論支撐和具體方案,引領著學校教育教學及課堂改進的方向。
由赫立靜老師牽頭成立的“信息技術研究室”,重點以微課、概念圖、思維導圖、數字故事等信息技術應用的研發,推動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以微信平臺的建立和優質資源在優酷的共享等項目,為教師備課、教研提供空間。
以我為團長的“專家講師團”吸納了16名學科名師、骨干教師作為成員。將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經驗與各校區教師進行分享、交流。如“班主任常規管理”“班主任與家長溝通技巧”“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等專題講座,都深受各校區教師歡迎。
2.實施“青藍有約”,建立新型帶教網絡
我們充分發揮名優教師的作用,建立層級帶教網絡,形成了教師培養梯隊。比如:我校在“青藍與你有約——師徒結對”活動中。建立了三種運行機制,為青年教師成長提供了強大的支持系統。
其一,“名師帶教制”,定向培養。師徒結對采取“一師一徒”“一師多徒”“一徒多師”等多種方式。特別是對一些發展潛力大的青年教師,在常規帶教的基礎上。由名師工作室的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擔任導師。負責對其進行“精雕細刻”式的定向培養和指導。
其二,“鏈鎖導師制”,網狀輻射。通過名師引領的模式,學校打磨了一批骨干教師和教壇新秀,這些“高徒”成為名師后,還會繼續做引領工作,由此形成“名師鏈”。即一名優秀教師既是上層導師的徒弟。又是下一層徒弟的導師,使導師制的輻射連成網絡。
其三,“師徒共營制”,共同成長。為了讓師徒共同經營好發展之路,我們制定了《師徒結對跟蹤記錄手冊》,由師徒一起制訂“我們共同的計劃”。記錄“我們共同的足跡”??偨Y“我們共同的回顧”:期末評選出在“共營”中獲得“共贏”的好師徒。予以表彰。
開展師徒結對活動,其目的不是要培養一個一模一樣的“師傅”。而是要“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建立一種新型的師徒關系。這種新型的師徒關系是“發現式”的。即師傅善于發現徒弟之優劣勢,助其揚長避短:是“互補式”的,即徒弟向師傅學習教學技巧,師傅向徒弟學習現代教學技術:是“交流式”的,即師徒之間可以相互切磋、交流、研討、爭辯:是“合作式”的,即師徒之間共同承擔課題和教學任務。在分工合作中共同提高。在研修中。徒弟不僅要觀察、研究、學習師傅的經驗。而且要注重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師徒雙方在和諧共生中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學風格,獲得各自的專業發展。
三、同伴“共贏”。讓教師走向“自覺”“自育”
同伴互助是教師自我發展中必不可少的外部力量之一,也是教育科研的基本形式。因此我們將“同伴互助,共同成長”作為第三級,遵循“經驗與智慧共享、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的原則,要求教師在自我反思的同時,開放自己。形成相互交流經驗、切磋心得的研究團隊。并且逐步形成了制度化、常規化的同伴互助運行機制。
1.“相約星期三”:調動“每一個”教師的參與度
我們把每個星期三定為“法定校本研修日”。以日常課堂教學研究為載體,開展學科主題式系列教研活動,保障全員參與、全學科輻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注重“前移后續”的過程性和實效性,創造了“三帶三做。一循環”的教研范式。“三帶三做”是指活動前策劃,帶著建議做好預設:活動時研討,帶著思考做好現場研討:研修后重建。帶著學習做好二度重建?!耙谎h”是指教研組教師循環擔任研修活動“第一責任人”。這一研修機制的運作,增加了教研組研修的內在密度,調動了“每一個”教師的積極性、參與度和貢獻率。讓更多的旁觀者變成親歷者,使所有教師都成為參與者、實踐者、受益者。在主動參與中得到提高、獲得成長。
2.“雙對接”教研:交互分享,讓經驗產生經驗
“雙對接”即相鄰兩個年級組開展的“交互式”對接教研,即六年級對接五年級,五年級對接四年級,依此類推。“對接”的內容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教學中的易錯、易混淆知識點對接:二是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疏導的對接:三是作業設計的對接,讓教師了解如何針對本年級學生特點、教材內容科學合理地布置作業:四是教學資源共享對接,即教師可將優秀的教學設計、精心制作的課件等。與下一個年級的教師分享。我們堅持“人人有經驗分享。人人有學習收獲”的原則,倡導每一位教師既是培訓者,又是培訓對象,既分享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總結的經驗,又吸納他人的教學經驗。為我所用。
3.新入職教師崗前教研:“幸福起航”。實現“教而得法”
為了讓教師盡快適應各年齡段孩子生理、心理與求知的需求,做到未雨綢繆,少走彎路,崗前培訓l就成了源頭活水。如“幸福起航”一年級崗前教研,堅持一個“全”字。即“全員參與,全方位研修”:體現一個“細”字。在研修的每一個方面,細化到每一個細節的具體做法,從而讓每一位教師都從中獲取經驗,盡快適應并勝任一年級的班級管理與課堂教學工作。比如:引導教師主動體驗一年級孩子的心理世界。實現心理適應的對接:從常規教育細節及課堂常規細節入手,如上課的坐姿、文具和課本的擺放等,引導教師關注一年級新生的養成教育:引導教師從細微處抓起。如禮貌用語的運用、課間活動注意事項、作息時間的適應、路隊的排列等,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學習習慣,等等。我們還將語文的拼音教學、識字教學,數學口算。以及拼音本、方格本、多格本的規范書寫及使用等具體方面。作為崗前培訓的重要內容,實實在在地讓教師熟悉和適應一年級的教材教學。
四、“無痕教研”,促使學校教研文化深刻轉型
在上述三級教研方式的推動下?!盁o痕教研。自覺發展”的第四層級正在成為我們的追求。“無痕”教研不是虛幻的,我們要“有痕”地去做,目的是改變教師參與教研的一種被動狀態。使其能自覺自愿地參與非正式但更真實更及時有效的教研活動。這種自覺、自發的研修方式。意味著教師在常態教學中遇到真實問題。愿意積極主動地、自覺地、及時地向其他教師請教,并進行交流和分享:意味著研修可以隨時隨地發生。辦公室、走廊、餐廳等各個場所。QQ、微信、博客等多種途徑。時間長則一兩節課。短則幾分鐘……這樣的教研方式不僅孕育了濃郁的教師自育的成長氛圍,形成了“合作、共享、智慧”的教研狀態,使教研日益成為教師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習慣和專業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帶來了學校教研文化的深刻轉型。
(編輯 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