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定勇
作為一所百年老校,重慶市巫山縣南峰小學多年來堅持“讓教育快樂”的理念,致力于以“和樂”文化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學校如何在有限的教育場所中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我們嘗試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索,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綻放精彩的舞臺,讓每個師生都能品味到成長之樂,從而也讓我這個小學校長品味到了教育的幸福。
1.每個學生都是管理者:“我做主、我安排、我成長”
我們搭建了各種各樣的平臺,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管理者”,著力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發展。比如:我們引入企業管理的做法,在學校成立了“南園服務公司”,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鍛煉機會和展示自我、發展特長的平臺。“公司”廣設崗位,廣招“賢才”,每學期開學初,都會舉行“紅領巾人才市場招聘會”,面向全體學生公開招聘“總經理”、手拉手工作部部長,以及小主人加油站站長、播音員、小記者、“知心姐姐”等,歡迎孩子們通過自薦或競爭上崗。招聘活動會場的布置、評委的聘請、活動的主持、秩序的維持,以及日常工作的開展,都由小干部們自主安排,所有成員共同參與完成。
近年來,我們又在“南園服務公司”下面創建了一個孩子們自己的組織——“好孩子俱樂部”。每個班級設立一個俱樂部,負責人由會員推選產生。要想成為會員,就要遵守《好孩子俱樂部章程》,并能嚴格做到俱樂部“三管住”“四彎腰”“五個好”的基本要求。所謂“三管住”,即管住手,不亂扔垃圾,不亂摘花木,不損壞學校的設施等;管住嘴,不說臟話,不怪叫,不隨地吐痰等:管住腳,不踐踏草坪,不隨意亂跑。所謂“四彎腰”,即要求學生在教室、走廊、操場上看到紙屑等雜物時能彎腰撿起。所謂“五個好”,即走好路,每個學生在上下樓梯和通過走廊時。都要靠右側單排行走,不跑跳,不大聲喧嘩:站好隊,站好升旗隊、課間操隊、集會隊、進樓隊:做好操,做好課間操、眼保健操、手指操:上好課,課前做好準備,課中積極學習,善于思考,敢于說出自己的不同觀點:做好事,要時刻心中有他人,為他人著想,在學校能主動幫助他人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在公共場所能為他人提供方便。當加入俱樂部成為孩子們心中的一種榮耀,當這些“要求”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的孩子的一種習慣和自覺行為時,“好孩子俱樂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宗旨便自然得以實現。
2.每個學生都是主角:“不讓學生留下沒有上過舞臺的遺憾”
為了“不讓學生留下六年沒有上過舞臺的遺憾”,我們根據學生人數多、展示機會少的現狀,創設了多種才藝展示平臺。讓其成為校園里的“旋轉舞臺”。確保每個學生充分參與各項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舞臺上的主角。
比如:我們將學校運動場的主席臺和紅領巾廣播站開辟為學生進行才藝展示的陣地。由“南園服務公司”的小干部們組織演講、唱歌、舞蹈、演奏、繪畫等各種展示活動,讓所有學生都能在這里找到自信,體驗成功的喜悅。如每周三中午分大隊輪流開展“比酷”杯演講賽:紅領巾廣播站設立“每天一歌”欄目。每天都有一名小歌手一展歌喉:每兩周分年級開展一次“比酷杯”才藝展示,學生輪流在才藝展示臺上展示各種特長。學校傳統的一年一度國慶“拉歌賽”上,學生分年級全員參與比賽:每月一次的主題班會分班級輪流坐莊。既展示該班學生的綜合素養,也讓觀摩的其他班級受到教育。
我們還將之前“3000余名學生觀看少數學生表演”的藝術節。改變為“人人參與,個個都是主角”的校園藝術盛會,即以融“體育、藝術、誦讀”為一體。每個年級全體學生參與的團體節目為主。舞蹈、合唱、獨唱、詩朗誦、器樂等文娛小節目為輔。由于這些大型團體特色節目都是以年級為單位組織,班級多,人數多,內容需要創新。因此編排難度和訓練難度都很大。在設計、創編、排練、表演的前前后后。每個年級的所有教師都主動參與其中。年級組長、大隊輔導員與音樂和體育教師反復切磋,精心編排,班主任及科任教師認真督促訓練,每一個節目中都凝聚著群體的力量。而團體節目的排練既可以讓每個學生在參與中感受藝術的魅力,提升藝術修養,又培養了學生融入團隊的意識。
每年的體育節也是學生最向往的節日之一。因為我們的體育節也是“全體出動,生生有項目”。在體育節的項目設計上。一方面我們注重強化集體性項目,讓每個孩子都有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在團隊中體驗協作的力量。如分班迎面接力賽、“8”字魚貫跳長繩、1分鐘拍籃球、1分鐘仰臥起坐等項目:另一方面,我們也設計了諸多展示個人特長的單項比賽。讓學生彰顯個性、展現風采。如1分鐘跳繩、中短跑、立定跳遠等。
3.每個學生都有精彩課程:“讓每個孩子都有選擇的空間”
基于學校現有的場地和師資狀況。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的精彩課程,我們采取了“自助式”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方式。
一是教師“因人設課”“因需設課”。為學生提供豐富課程。學校在校內師資有限、外引師資也受局限的情況下。如何保證選修課開設的數量與質量?—方面,我們基于“不能人人成為特級教師,但能人人成為特色教師”的理念。提出“因人設課”。鼓勵各位教師“各顯神通”,充分彰顯自己的優勢,根據自己的興趣開設校本課程;另—方面,我們在學生和家長中開展問卷調研,了解他們“最希望”“最喜歡”學習的課程。然后。學校根據現有的軟硬件條件進行綜合評審。既保證選修課開設的全面性,讓選修課程百花齊放,讓學生有課可選;又將課程的開設與學生的需求充分對接。讓師生的興趣愛好形成契合點。目前,學校共開設了趣味數學、繪本閱讀、藝術剪紙、少兒口才、手風琴、手工制作、少兒武術、軟筆書法、巫山詩韻、籃球等32類共48門校本課程。比如:楊忠老師和周自容老師對巫山文化情有獨鐘,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收集整理,他們將巫山地方和歷代名家描寫巫山的詩詞編輯成冊。在三至六年級開設了“巫山詩韻”課程。讓學生了解地方文化,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
二是“年級走班”。為課程實施提供制度保障。為了讓學生盡量選到自己最心儀的課程,又不致出現選修課班級規模過大的情況,學校提出“年級走班”的策略,即采取“化整為零”的方式,在每個年級分別開設與年級行政班數相同的選修課程。學生重新組建選修課程班級,在年級內開展走班選修。我們要求學生在本年級所設科目中先選擇三門課程,并進行排序,然后在尊重學生學習興趣、選擇意愿的基礎上將學生分到各“選修課程”班。再在年級內適當進行調劑,使各班人數大致均等。同時,合理安排走班時間,將六個年級分高中低段,安排三個下午分別走班:精心編排學生座位,科學建立學生名冊。便于教師及時考勤。為選修課的有序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一班雙牌”。為課程實施提供場地保障。所謂“一班雙牌”,即在每一個班級的班牌下面同時掛上選修課程的牌子,這樣既可以讓選修課程“名正言順”,保障了課程開設的持續性、課程實施的規范化。而不僅僅是將選修課作為可有可無的活動項目:同時又克服了教育場地不足影響課程實施的弊端,讓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編輯 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