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英+唐瑤+曾小冰
【摘要】 目的 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對肺炎患者肺功能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方法 76例肺炎患者, 按照護理方法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38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 研究組予以臨床護理路徑, 比較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兩組患者入院時二氧化碳分壓(PCO2)、氧分壓(PO2)、呼氣流量峰值(PEF)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出院當天的PCO2值低于對照組患者, PO2、PEF值高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入院時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出院當天的Barthel指數評分為(75.5±16.2)分, 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61.7±15.0)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2.1%, 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1.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護理路徑具有良好的協助治療效果, 能明顯改善肺炎患者的肺功能, 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且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肺炎;臨床護理路徑;肺功能;護理滿意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2.095
肺炎指肺終末氣道、肺泡和肺間質的炎癥, 早期發現及治療的患者通常會有較好的預后[1]。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可為患者提供最佳護理質量的管理模式, 保證患者接受到規范診療、護理秩序, 同時也使患者掌握疾病相關的康復知識和技能, 主動參與到治療及護理當中, 故能提高治療質量[2, 3];目前臨床護理路徑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故本文探析臨床護理路徑對肺炎患者肺功能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希望為廣大護理人員提供更多有效的關于肺炎的護理方法。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韶關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內科2015年6~12月收治的76例肺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 按照護理方法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38例。對照組男22例, 女16例, 平均年齡(44.5±10.6)歲。研究組男23例, 女15例, 平均年齡(45.3±11.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肺炎診斷標準, 發病時間<3 d, 無嚴重的其他臟器功能障礙, 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表示自愿加入研究。
1. 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 正常按照醫囑執行治療工作。研究組予以臨床護理路徑, 具體實施內容包括:①入院第1天:責任護士介紹病房環境、科室一般情況、住院期間的規章制度及肺炎相關的醫學常識, 完成患者全部的入院護理評估量表, 根據入院當天的醫囑進行用藥指導, 做好床旁監護, 告知呼吸機無創吸氧或鼻導管吸氧的正確方法, 并向患者家屬講解護理相關常識及注意事項, 完善本次研究需要的數據;②入院第2天:根據患者第1天的吸氧治療效果, 責任護士或管床醫生向患者詳細講解需要完善的相關檢查的意義和注意事項, 由責任護士進行靜脈抽血, 協助其完成實驗室檢查, 針對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需有醫生協助其完成影像學檢查, 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藥物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對患者出現的不良情緒進行疏導;③第3天至出院前1 d:繼續基礎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 與醫生及時溝通, 反映患者的特殊病情變化, 按照醫囑進行靜脈輸液治療, 告知再次復查相關實驗室檢查或影像學檢查的目的;④出院當天:完善本次研究需要的檢查和調查量表, 告知患者出院后合理飲食、生活上的注意事項, 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患者病情監測的方法及下次復查的時間。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肺功能(PCO2、PO2、PEF)、日常生活能力情況及護理滿意度。日常生活能力評價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 反映患者大小便、進食、穿衣、洗澡、日常活動等項目, 總分100分, 分數高低與患者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關[4]。護理滿意情況評價包括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項, 患者從態度、護理操作、宣教和治療效果等4個方面進行權衡, 給出最終評價;護理滿意度=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肺功能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PCO2、PO2、PEF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出院當天的PCO2值低于對照組患者, PO2、PEF值高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出院當天的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為(75.5±16.2)分, 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61.7±15.0)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2.1%, 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1.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患者在住院期間的有效護理管理模式[5];針對特定患者, 采用圖表的形式, 按照時間順序, 將入院宣教、相關檢查、用藥、護理、飲食指導、教育及出院醫囑等護理過程規范化, 使患者明確何時需做哪項檢查, 接受哪些治療和護理, 目前病情程度, 何時可出院等問題;故在臨床護理路徑中護理工作不是機械地執行醫囑或接受醫生的指令, 而是有計劃和預見性地進行護理治療;而且患者也可知道自己的護理目標, 主動參與到護理工作中, 從而增強患者的自我護理意識和能力, 加強護患溝通, 相互促進, 達到最佳的護理效果, 故形成護理人員主動護理與患者主動參與的護理工作模式[6-10]。endprint
本文通過研究發現, 兩組患者入院時PCO2、PO2、PEF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出院當天的PCO2值低于對照組患者, PO2、PEF值高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臨床護理路徑可顯著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促進患者病情恢復, 具有較好的協助治療效果。兩組患者入院時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出院當天的Barthel指數評分為(75.5±16.2)分, 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61.7±15.0)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臨床護理路徑有效地增強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使患者較好地回歸到社會生活中。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2.1%, 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1.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故臨床護理路徑促進了護患溝通, 改善了護患關系, 有助于臨床開展護理工作。
綜上所述, 臨床護理路徑具有良好的協助治療效果, 能明顯改善肺炎患者的肺功能, 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且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秀芳, 王繼軍. 臨床護理路徑對肺炎患者肺功能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3, 32(10):2164-2166.
[2] 李偉健. 臨床護理路徑在肺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10(9):51-52.
[3] 湯慶榮. 臨床護理路徑對肺炎患者肺功能的影響及護理滿意度分析. 中國農村衛生, 2014(21):291.
[4] 王艷霞. 臨床護理路徑在肺炎患兒中應用價值評價. 中國醫療前沿, 2013, 8(16):110, 118.
[5] 溫連英. 肺炎患者的臨床護理路徑. 醫學信息, 2015, 28(49): 145.
[6] 吳曉露. 臨床護理路徑對肺炎患者肺功能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健康之路, 2014, 32(12):2164-2166.
[7] 羅曉琴. 臨床護理路徑對耐藥肺炎鏈球菌肺炎患兒的肺功能改善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分析. 現代醫學, 2016(4):539-542.
[8] 侯廣秀. 對肺炎患者進行綜合護理路徑處理后肺功能改善程度及護理滿意度分析. 醫學信息, 2014, 27(28):317-318.
[9] 祝春蓮. 研究優質護理對支氣管肺炎患兒肺功能和治療效果的影響價值. 醫藥衛生(引文版), 2016(3):00068.
[10] 李茜. 互動健康教育護理模式對小兒肺炎的臨床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6, 35(13):1828-1830.
[收稿日期:2017-03-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