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國
摘要:電視劇既是電視劇工作者觀察和反映世界的藝術載體,亦是我國文化藝術領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之一。鄉土故事是中國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講好了鄉土故事,就是講好了中國故事。鄉土電視劇是電視劇工作者用電視語言講好中國故事,表現和留住鄉愁的最有溫度的媒介之一。
關鍵詞:鄉土 電視劇 源流 形態
自1958年中國電視劇創作發端以來,以鄉村、小鎮、縣城中的人與事為主要描寫對象的電視劇創作穩步發展,姿態各異,數量繁多。對于此類電視劇,在新中國影視劇發展史上曾有農村電視劇、鄉村電視劇、鄉土電視劇等稱謂。本文認為,農村電視劇、鄉村電視劇、鄉土電視劇這三個概念代表了三個不同的視閾,即以政治視閾來關注這類電視劇,稱之為農村電視劇;以社會視閾來關注這類電視劇,稱之為鄉村電視劇;以文化視閾為關注這類電視劇,稱之為鄉土電視劇。與政治視閾的農村電視劇和以社會視閾的鄉村電視劇概念比較,鄉土電視劇這一稱謂更具文化色彩。鑒于鄉土電視劇較之鄉村電視劇、農村電視劇更加豐富的內涵和更加寬泛的外延,以及這一概念本身的時代性和經典性,本文所指的鄉土電視劇,既包括前述鄉村電視劇和農村電視劇的研究對象,同時也涵蓋革命、軍事、婦女、兒童、民族、題材電視劇中鄉土元素較多的那些作品。
作為中國電視劇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支和類型,鄉土電視劇始終是記錄和反映時代的風向標,用電視劇作品觀照中國農民、農村、農業的狀況,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多維視角來理性地思考中國的“三農”問題,成為電視劇工作者肩負歷史使命和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行動自覺。依據主導元素的演變和更替,本文將中國鄉土電視劇的發展分為五個歷史時期,并對每一時期的主要形態特征略作分析。
國家時期(1958-1965)
從這一時期開始,電視劇作為一種新興的文藝形式加入了鄉土題材文藝創作的行列。而隨著“雙百”方針帶來的相對輕松的創作環境,“國家”成為鄉土電視劇的主導元素。國家時期的鄉土電視劇無論是在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上,還是在反映時代和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都體現了新生人民共和國剛健清新的國家精神。代表性作品有《一口菜餅子》《搬家》《劉文學》《女狀元》《老會計》《韓梅梅》《幸福嶺》《青春曲》《展翅高飛》《三條黃?!贰都t柳歌》《嶺上人家》《桃園女兒稼窩谷》等。
國家時期的鄉土電視劇創作,強調發現新時代的生活內容,注重對當代農村的表現和開掘,反映了當時農民的精神面貌和新型人際關系,其形態特征有二:一是剛健清新的時代氣息——國家時代的鄉土電視劇大都能抓住了時代精神和時代氣質的精髓,體現出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頗具為變革的中國農村代言的激情和氣度;二是自覺主動的創新意識——國家時代的鄉土電視劇在藝術成就上亦亮點紛呈,尤其擅長通過選取具有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的典型細節和生活場景來描繪人物的典型性格和精神品質。
特殊時期(1966-1978)
隨著“文革”的開始,中國鄉土電視劇創作進入特殊時期。在極左思潮影響下,這一時期的鄉土電視劇刻板地遵循所謂“三突出”創作原則,完全淪為路線斗爭和階級斗爭的宣傳工具,代表性電視劇作品有《架橋》《杏花塘邊》《神圣的職責》《公社黨委書記的女兒》等。
這一時期的鄉土電視劇創作的基本模式是路線斗爭+階級斗爭,其形態特征:一是主題內容的泛政治化——電視劇作為一種思想文化教育載體離不開政治,而事實上從中國鄉土電視劇發展史來看,政治元素的注入確曾催生了一批優秀作品,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泛”,特殊時期的僅有的四部鄉土電視劇是把作品完成變成了政治斗爭的工具;二是表現形式的泛程式化——這一時期的鄉土電視劇完全遵循“三突出”原則和“三陪襯”原則,形成一套極端格式化的表演模式。由于時代的嚴重局限,這一時期的鄉土電視劇創作在藝術上可以說乏善可陳。
藝術時期(1979-1992)
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藝術”成為鄉土電視劇的主導元素。藝術時期的鄉土電視劇對電視劇的藝術本性進行了探索,以多種風格和樣式刻畫了中國人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代表性作品有《趕集》《翻身》《寶山》《小月》《新星》《滿票》《蒼生》《三家親》《金鳳凰》《拆墻記》《考嫂子》《能媳婦》《一千八》《喜鵲淚》《焦裕祿》《莊稼漢》《嗩吶情話》《吉慶有余》《老馬識途》《蹉跎歲月》《婚前的煩惱》《結婚現場會》《瓜兒甜蜜蜜》《春回桃花寨》《平凡的世界》《今夜有暴風雪》《新來的女售貨員》等。
藝術時期的鄉土電視劇創作的形態特征如下:一是現實主義傳統回歸——藝術時期的鄉土電視劇不論是對歷史和現實鄉土情境中國民文化心理的審視,還是對動亂年代的反思和對新時期的謳歌,都是基于對現實社會和生活的困惑和求解;二是藝術探索精神迸發——在中國影視劇發展史史上,從未有像20世紀80年代這樣,如此嚴肅認真而又卓有成效地探索影視劇藝術的本性,而這種探索精神在鄉土電視劇創作得到了最好的實踐,從而也閃耀出最奪目的光彩。
市場時期(1993-2002)
隨著黨的十四大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成為鄉土電視劇的主導元素。市場時代的鄉土電視劇創作呈現出直面現實、深入探索的決定和勇氣,并實施進軍國際電視節展等國際化策略,憑此獲得國際電視劇市場的青睞,代表性作品有《官井》《長河入?!贰蹲呦蜻h山》《情醉老龍溝》《黨員二楞媽》等。
市場時期的鄉土電視劇有兩大形態特征:一是消褪的喜劇色彩——農村傳統文化之因襲、農村守舊思想之頑固、農村改革之路之曲折,都使這一時期的鄉土電視劇籠罩著悲涼情緒,與藝術時期的鄉土電視劇喜氣洋洋和歡欣鼓舞的基調正好相反;二是濃郁的懷鄉情結——這一時期的鄉土電視劇通過淡淡的鄉愁等元素,映射出主創人員對優秀傳統的深情眷戀,表現出作品對精神家園的親近和回歸。
產業時期(2003-)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程的結束,中國經濟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產業”自然而然地成為鄉土電視劇的主導元素。在產業時期,中國電視劇工作者發揚在鄉土電視劇創作的優良傳統,創造性地鞏固并擴大了鄉土電視劇的創作陣地。代表性作品有《劉老根》《郭秀明》《馬大帥》《鄉村愛情》《小鼓大戲》《春暖南粵》《大樹小樹》《圣水湖畔》《陽光路上》《走進八里堡》《女人的天空》《永遠的忠誠》《風過泉溝子》《都市外鄉人》《靜靜的白樺林》《喜耕田的故事》《紅旗渠的兒女們》《我的土地我的家》等。
產業時期的鄉土電視劇的形態特征有三:一是現實主義的創作取向——電視劇作品呈現出關注社會現實的真摯情懷,在現代審美維度上不斷突破自我;二是實驗意味的探索精神——大眾敘事話語下的商業策略,使產業時期的鄉土電視劇有意淡化了以前同類電視劇凝重的悲劇氣氛,代之以明朗的樂觀態度,并嘗試以順應主流語境的策略參與市場競爭,一些作品達到了預期效果。
作為人類社會共通的視聽兼備的藝術語言,電視劇既是電視劇工作者觀察和反映世界的藝術載體,也是我國文化藝術領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之一。鄉土故事自然中國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講好了鄉土故事就是講好了中國故事。而鄉土電視劇是電視劇工作者用電視語言講好中國故事,表現和留住鄉愁的最有溫度的媒介之一??v觀薪火相傳的中國鄉土電視劇,幾乎每部作品都能引發觀眾的共鳴,找到對于故土家鄉和國家民族的揮之不去的濃濃情愫。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