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抒憶
摘要: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等硬件平臺的迅速普及和發展,我國已全面迎來了新媒體時代。在全新的媒介生態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都實現了各自的“進化”與轉型,社會輿論場向著更加復雜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瞬息萬變的新形勢下,新聞從業者必須創新工作方法,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正確引導社會價值觀和輿論導向。
關鍵詞:新媒介生態 新媒體 傳統媒體 新聞輿論工作 創新途徑
近年來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全面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各種新興媒介“百花齊放”,爭相發聲,而傳統媒體的輿論主導地位受到沖擊,由此形成了全新的媒介生態格局。在爭奪“話語權”的過程中,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進行了長期的“博弈”,在相互較量的過程中實現了各自的“進化”和轉型。新興媒體如微博、微信等在剛開始普及時,其使用者通常以“草根”群體居多。隨著媒介平臺的成熟完善,其中蘊含的商業價值也不斷凸顯,在利益驅動下,新媒體從業者們走上了團隊協作、專業化運營的道路。
在傳統媒體方面,專業化的團隊協作是其一貫的優勢,因此“進化”的方式表現為主動楔入新媒體的輿論陣地,用新媒體武裝自己。在輿論主導地位受到新媒體的沖擊和挑戰后,很多傳統媒體意識到了自身在時效性、互動性、地域限制等方面的劣勢,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將新媒體作為自身的延伸和拓展,甚至徹底轉型、轉戰新媒體平臺。在經歷了各自的“進化”與轉型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呈現出競爭與融合并存的關系,在新媒介生態中構成了相對平衡的局面。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博弈
各種新媒體自誕生之日起,就與傳統媒體展開了博弈。在新的媒介生態下,隨著雙方的轉型升級,這種博弈仍在持續,主要體現為對話語權的爭奪。在出現突發事件時,這種“爭奪戰”愈發明顯和激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各有“勝負”。如2015年8月份,天津塘沽大爆炸發生后,附近很多目擊者反應迅速,立即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發布了現場信息,在時效上遙遙領先傳統媒體。然而,由于缺乏對信息的有力鑒別和把關,新媒體隨即成了傳播謠言和負面信息的工具,“天津大爆炸死亡人數至少1000人”,“方圓一公里無活口”,“天津已混亂無序,商場被搶”等謠言滿天飛,導致局面更加混亂。在央視等主流傳統媒體進行報道后,國人才得以了解爆炸后的真實狀況。
同樣的情況在更早的馬航客機失聯事件中也曾發生。2014年3月8日,馬來西亞航空公司一架航班號為MH370的飛機與管制中心失去聯系,機上的239人生死不明,由于這架飛機上有大量中國乘客,此事引起了國人的高度關注。在事件的初始傳播階段,各大網站、微博、微信第一時間發布了消息,比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更快地抓住了公眾的注意力。然而,傳統媒體隨后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因為馬航MH370的失蹤地點在海上,現場沒有目擊者能發布視頻、照片等第一手資料,使新媒體失去了“耳目”,加上解讀此類事件需要航空、國際法等專業知識,更使得新媒體難以發布出有價值的原創信息內容,只能從通訊社、電視或者其他傳統媒體轉載。此外,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還成為孳生謠言的“溫床”,很多不實信息在傳統媒體對馬航事件進行追蹤報道和深入解讀后才得以澄清。
由此可見,新媒體在與傳統媒體競爭時,依仗的仍然是其反應迅速、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的“天然優勢”。然而,“天下武功”并非“無快不破”。盡管新媒體向“專業化、團隊化”方向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但在面對重大新聞事件時,其新聞原創能力、深入解讀能力依然缺乏,無法同傳統媒體的專業新聞工作者相抗衡。缺乏有效的審核、篩選機制,造成信息來源不可靠,是新媒體最大的“硬傷”。反觀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在應對新媒體的沖擊時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方面不放棄爭搶時效性,另一方面堅持“內容為王”的策略,沉穩“應戰”,用有質量、有深度的新聞內容扳回受眾的注意力,把引導輿論的大旗掌握在自己手里。
新聞輿論工作創新途徑探究
在全新的媒介生態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博弈并未停止,然而雙方的關系更多地是向“融合”的方向發展。傳統媒體紛紛開通官方微薄、微信公眾號等,利用新媒體成熟的軟件平臺占領輿論陣地和市場,節省生產成本和縮短發行周期。部分新媒體也借助傳統媒體的品牌影響力和專業制作團隊,開展“互利共生”式的合作,一些傳統媒體從業人員還“轉行”加入新媒體運營團隊,將專業的新聞知識和理念帶進了新媒體。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邊界”會變得更加模糊。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傳統媒體的新聞工作者應“順勢而為”,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尋找新的發展途徑。
一、要加速轉型,加快與新媒體的互動融合。事實證明,在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傳統媒體可實現“取長補短”,獲得綜合性的優勢,有利于開辟新的發展道路。傳統媒體自辦新媒體時,在人力投入方面可采取專、兼職結合的方式,打造一支全媒體團隊,既能解決創辦新媒體的人才所需,也能鍛煉新聞從業者的新媒體素質,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
二、要借鑒新媒體的表現形式。新媒體在成長過程中,探索出了一些獨具特色的表達方式,最典型的就是“草根群體”自制的網絡短片,具有制作成本低、內容接地氣、形式生動活潑等優點。傳統媒體可積極借鑒這些日益成熟的新媒體表現形式,例如打造自己的“正能量網紅”、參與網絡直播、攝制原創短片等,既可提升自身“魅力值”,又能吸引更多年輕受眾群體參與互動。
三、要打好“原創作品保衛戰”。在使用新媒體平臺的過程中,傳統媒體很容易遭遇一種尷尬境地,即原創作品、產品被其他新媒體輕易盜用。如在微信公眾號獨家發布的文章,被其他公眾號轉載而不注明來源,白白成了他人獲取關注度的工具。因此,傳統媒體要打好“原創作品保衛戰”,通過舉報抄襲者,采取法律手段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勞動成果和合法權益。
四、要繼續當好“信息篩選者”。在新媒體時代,人們每天都能獲得海量的信息資源,但這些信息真假難辨、良莠不齊,有可能使人受到誤導,產生負面效應。這種情況下,專業新聞工作者的業務素質和甄別能力就顯現出優勢。傳統媒體非常勝任“信息篩選者”的角色,尤其是在情況復雜的新聞事件中,記者通過調查真相、去偽存真,可以甄選出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呈現給受眾,相比之下,新媒體提供的大量碎片化信息反而會讓受眾無所適從。在未來,傳統媒體要繼續當好“信息篩選者”的角色,凸顯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
五、內容和深度優勢不能丟。在新媒體時代,隨著群眾判斷力和求知欲的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獲知新聞事件的基本信息,而是希望了解事實背后的真相。這正是傳統媒體的最大優勢所在。“深度報道”“內容為王”,這是傳統媒體在激烈的新媒介生態競爭中以不變應萬變的“終極法寶”。無論是傳統的電視、報紙、廣播,還是新興的網站、微博、微信,其本質都是承載信息的工具。無論載體怎么變,為受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才是媒體的意義所在。開展連續報道、深度報道,對新聞事件進行詳細、權威、負責任的解讀,這是傳統媒體的專長,也是其在新媒體時代要繼續履行的社會責任。
創新無止境,實踐出真知。在全新的媒介生態中,處處充滿了機遇和挑戰。瞬息萬變的新形勢,對傳統媒體和新聞工作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解放思想、敢于嘗試,不斷學習、提升自我,才能繼續做好新聞輿論工作,并在時代的潮流中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單位:萍鄉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