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艷芳
共同體課堂中的觀察員不再僅僅是拿著記錄本迅速記錄教學環節的“機器”,而是重點針對某一組學習共同體,進行深度觀察,充分捕捉學生們在協同學習過程中的各種信息,以便改進課堂教學。
觀察學生學習的發生過程
1.觀察學習的真過程
學習就是學習者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多種方式學會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過程。因此,跟書本對話、跟同伴對話、跟生活對話,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上,學生也在經歷著這樣的學習過程。
在教學《條形統計圖》的時候,我設計的教學環節是:復習統計表—觀察條形統計圖—學生匯報發現結果—動手畫新的條形統計圖。結束后,教師們發現在這節課中學生并沒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任務的挑戰性不強,這就導致學生觸摸不到真正的學習過程。于是,我和組里的教師又設計了不同的方案,課堂效果得到了明顯提升。
在這節課上,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學習的任務中來。首先,出示前期學生們調研的“班級同學最喜歡的社團統計表”,隨后啟發學生思考:“這些數據除了用統計表的形式呈現出來,還可以用哪些形式呢?”學生們紛紛提到了統計圖,然后教師布置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嘗試將這些數據用條形統計圖的方式呈現出來,請你來當小小數據分析師,試著畫一畫吧!”于是,學生開始了自己的研究,知道怎么畫的,就趕緊動手畫起來;還不清楚怎么操作的,就打開書先自學;自學過后還不明白的,就向同伴咨詢……就這樣,真實的學習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2.觀察同伴的真互助
在教學《條形統計圖》一課時,當教師讓學生結合條形統計圖的觀察情況說一說有什么新發現時,觀察員觀察到,小然和小博自始至終沒有什么交流,小然直接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小博,而小博似聽非聽,還用手捂著自己的答案,不讓對方看到。可見,他們兩個之間并沒有真正的交流和互助。
怎樣才能讓學生實現真互助呢?第二天,我在班里做了一個調研,主題是“我眼中的同伴”。我特意翻閱了這組同伴的情況,發現他們兩個還是愿意結成共同體的小伙伴的。只不過由于剛剛組合在一起,彼此不熟悉,所以不敢去主動交流。調研后,我和學生探討怎樣才能做到同伴在學習上的真互助。學生梳理出幾種交流方式——“這是我的想法,不知道有沒有道理”“我是這樣想的,你看可以嗎”“你說說,我聽聽”等。在此基礎上,我特別提醒:如果伙伴說得有道理,要及時稱贊;當伙伴的想法不對時,不要急于反駁,站在他的角度想想他為什么會這樣想,直到梳理出正確的思路。”我還常常鼓勵學生,要直言自己的不懂,敢于向同伴發問,直到明白為止。
觀察學生交流的有效傾聽
學習共同體的另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認真傾聽”。聽什么,怎么聽,都是在為同伴互教互學奠定基礎,沒有有效的傾聽,課堂上就不會有深入的交流。“傾聽”既是教學中教師活動的核心,也是學生課堂上最主要的學習途徑。
課上,學生自學后,對于數對的記錄形式非常感興趣,同時也有許多疑惑。例如,小金魚在第1列第1行,用數對表示就是(1,1),學生提出為什么要加括號的問題。四年前,學生們也在課堂上質疑了這一點,那個時候的我還沒有認真思考處理方式,只用一句話就解決了——“這是數學習慣,約定俗成的!”當時覺得這個問題不屬于核心概念范疇,沒有必要詳細解釋。而現在站在共同體的角度再次審視這個問題,感覺就不一樣了。于是,我再次將自己置身于觀察員的角色,聚焦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數對的記錄形式為什么要加括號?接著,我留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小雨說:“數學是嚴謹的學科,所以要加上括號!”他關注的是這樣做對不對。小元說:“這就像我們做填空題一樣,填空題不就是用括號的嗎?”他關注的是做題習慣。小祚說:“我知道了,寫括號就不用寫字了,括號代替了第幾列、第幾行,更簡單了。”他關注的是數學的簡潔性。小然聽到后表示認同:“我同意你的看法,既然是為了簡單,那不寫括號應該更簡單啊!我還有新的發現,請大家看這個格子圖,確定李林位置的時候,不僅標出他的名字,還用一個點表示。帶上括號,標出列與行,就說明了這個點的位置是什么。只說列不說行,不能確定李林的位置;只說行不說列,也不能確定位置,列、行不能分開,缺一不可,所以用括號括起來。”這樣,她把括號的作用解釋出來了。聽了她的講解,學生們紛紛點頭表示同意。
聽著學生們的“唇槍舌戰”,我不禁感嘆:這不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共同體課堂嗎?通過傾聽,課堂上知識的串聯慢慢形成并得以持續,學生在相互傾聽中建立起了同伴的學習關系,也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共同體學習的精彩之處也恰在于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