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靈
前段時間,看了紀錄片《航拍中國》和《超級工程》,不禁感嘆江山多嬌、祖國發展日新月異,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一個國家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構成愛國主義情感最深厚的根源,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好素材。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更要體現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增強愛國情感。
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最為首要的就是做好國家歷史的教育。歷史悠久的北京具有天然的文化優勢,去國家博物館能夠了解從遠古到近現代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去首都博物館能夠追尋歷史上的北京城池,品味和解讀北京的老城門、城墻、護城河等;去抗日戰爭紀念館能夠讓學生銘記歷史,深入地了解那段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戰史,繼承與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對學生來說,走進航天基地、科技館,去工廠、企業中感受日新月異的科技變化,也是了解各行各業取得輝煌成就的過程。很多學生對中國的科技不太了解,其實我們不僅實施了青藏鐵路、南水北調、港珠澳大橋等超級工程,而且在高鐵、航天等許多領域也是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即使在日常的家電和電子產品中,也有很多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民族品牌。讓學生直接接觸這些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既能增強他們對國家發展的信心,又能激發他們的遠大理想。
去社區街道和農村鄉鎮了解民俗風情,是一次真切的革命傳統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在城市的胡同里,一個不起眼的平房可能就帶有一個時代的印記,可以帶出一段歷史故事、一些歷史人物。尋訪身邊的革命先烈的后人,聽他們講講英雄的故事,或者是走進先烈們生活過、戰斗過的地方,接受革命傳統文化的教育。跟社區的老大爺老大媽聊聊過去、現在和未來,看看新農村的建設和變化,這些新中國成立以來、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就體現在老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如果教師能夠利用課余時間,引導學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將會使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體驗更加豐富。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讓學生到祖國各地去,感受大好河山。萬水千山總是情,也是最能夠激發學生樸素的愛國情感的。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實踐體驗是重要的途徑和環節。正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的:“要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繼承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因此,我們要更多地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愛國主義情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