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婧
摘 要: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不僅關系到司法人員職業群體的職業素養與榮譽、尊嚴,更事關司法公正目標的實現。作為一項系統化的改革工程,司法人員的分類與定位直接關系到司法職業保障機制的建立。同時,司法保障機制的落實與完善也是檢驗司法體制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為了穩定司法人員職業群體,提升法治化水平,維護社會和諧,司法人員職業保障機制的落實與踐行更顯得愈發重要。
關鍵詞:司法改革 司法人員 職業保障 機制落實
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是司法體制改革的組成部分,是穩定司法人員職業群體、提升法治隊伍素質、強化法律監督、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落實司法責任制度的基礎性措施。
黨和國家對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高度重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司法人員職業保障提出了制度上的措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保護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規定》這兩部文件的誕生,在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的制度改革上邁進了一大步。
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需要建立什么樣的司法職業保障制度?司法職業保障制度在實踐中落實的如何?我們結合2016年某市及縣兩級試點院的具體實施為例,檢視司法人員在司法體制改革后的職業保障情況。
一、司法人員的分類形成與定位
2013年3月1日,中共中央組織部、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聯合下發了《人民檢察院工作人員分類管理制度改革意見》、《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分類管理制度改革意見》(以下簡稱《改革意見》)。《改革意見》明確,“人民檢察院、法院工作人員是指各級人民檢察院、法院中納入中央政法專項編制,依法履行檢察、審判,檢察輔助、審判輔助,司法行政職能,由國家財政負擔工作福利,在編在職的除工勤人員以外的人員”,對檢察、法院人員第一次做出明確分類,將檢察院工作人員劃分為檢察官、檢察輔助人員、司法行政人員三類;將法院工作人員劃分為法官、審判輔助人員和司法行政人員三類。輔助人員包括助理、書記員、司法警察及技術人員。
隨后的《關于深化改革的意見(2013-2017年工作規劃)》、2015年的《檢察改革五年規劃》《人民法院改革綱要》,都進一步確認了這種分類管理改革,要求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和檢察官、法官員額制度,合理確定檢察官、法官與其他人員的比例。《改革意見》指出,省、市、縣三級檢察院檢察官和檢察輔助人員比例為75%、80%、85%,司法行政人員所占員額比例為25%、20%、15%左右。有學者提出:“合理確定檢察官、法官人員數量最終是由檢察官、法官應當承擔的工作量決定的:案件越多、越復雜,需要的檢察官、法官越多,相反就越少?!盵1]因此,某市、縣兩級院進行改革時不僅參照《改革意見》執行,同時充分考慮了不同地區司法機關所承擔的具體職能和工作量,并結合轄區面積、地域特色、人員數量、經濟發展水平等綜合因素來確定入額檢察官、法官以及輔助人員的比例。目前從落實情況來看,某市、A縣兩級院首批入額檢察官的比例均達到了39%。某市在編人員102人,入額40人;A縣在編人員39人,入額15人。在配備輔助人員中,檢察官助理、法官助理的比重最大,各地各級司法機關可結合不同業務部門的實際情況,靈活配備檢察官、審判助理比例。但最少均達到了1:1比例。檢察官與檢察官助理、法官與法官助理組成的常態化辦案模式成為行使司法權的組織單元,形成“一帶一”的配合模式,即一位檢察官、法官配備一名固定的助理。
各類司法人員因為分工和承擔的工作職責不同,具體定位和作用也不盡相同。
檢察官、法官是指具備獨立的辦案能力,能夠獨立地對所辦案件負責。檢察官助理、法官助理是指各級檢察院、法院中在檢察官、法官的指揮下從事與辦案有關的輔助性工作,協助檢察官、法官履行檢察、審判職責的司法人員[2]。司法助理協助檢察官、法官辦理案件,其承擔的輔助事務是最接近檢察官、法官職能的辦案事務,是檢察官、法官最得力的辦案助手,也是檢察官、法官的重要儲備力量,與檢察官、法官具有一定得同質性。書記員主要承擔案件記錄、文件歸檔以及檢察官、檢察官助理交辦的事項,與司法助理相比,書記員的輔助工作更具有事務性、程序性,已經不再參與案件的實體辦理。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的一種,其輔助作用主要體現在維護辦案秩序、保障司法人員辦案安全,保障司法工作順利進行。
司法行政人員是指從事司法警務、行政管理、后勤服務、黨務工作、紀律監督等方面的各種人員。具體工作包括:協助院領導組織協調政務工作,起草綜合性文件,會議組織、新聞宣傳、綜合信息;負責機關固定資產、行政事務、財務、基建、環境秩序的管理工作;負責本院警械、車輛、服裝等專項物資裝備計劃、管理及分配等工作[3]。簡言之,司法行政人員的工作主要是以事務服務為主,以政務管理為輔。
二、司法人員職業保障的現狀與現實
2017年2月17日13時50分左右,沭陽縣人民法院周龍法官步行上班途中至法院大門附近,胡小干開車將其撞倒,隨后下車持刀對其連續刺戳。周龍法官胸腹部及雙上肢多處中刀,肺穿透傷,傷及心包,當場失血性休克,后送醫院搶救現已脫離生命危險。經了解,犯罪嫌疑人胡小干因對法官周龍審理的關于其相關債務糾紛的判決及執行心存不滿,長期以電話、網絡發帖等形式騷擾、威脅、謾罵法官,并多次持刀跟蹤、尾隨,此次襲擊屬于蓄意行兇。
2016年6月初,長治市武鄉縣人民法院的法官陳超在協調債權債務糾紛執行過程中,一當事人情緒激動,導致法官陳超耳朵被撕裂,縫了14針。
近年來,法官血染法袍的陰影始終籠罩在司法執業人員的心頭。同時,檢察官因正當履職被傷害的案例,也不時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2015年開始,一些地方出現法官、檢察官辭職熱潮,一度成為輿論熱點。一位已辭職的法官面對采訪時這樣說:“再豐滿的理想,也抵擋不住現實的骨感。如果生活只有吃飯、穿衣、出行,微薄的收入也可以撐起崇高的理想,但生活偏偏還有疾病、贍養、撫育?!边@些現象之所以會出現,除了我國司法人員工作強度大、案多人少壓力大、安全職業保障低外,物質職業保障與榮譽職業保障離司法職業人員所期待的目標有一定差距也是造成司法人員流失的重要原因。endprint
為使法官、檢察官等司法人員的權利得到有力保障,中央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繼《意見》之后,2016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保護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細化了司法人員各類權益保障機制、拓展了司法職業保障范圍。此《規定》是首個全面加強法官、檢察官依法履職保護的綱領性文件,體現了黨中央對司法工作和司法人員職業保障的高度重視。
三、司法人員職業保障落實情況
《規定》立足于執法實際,明確部門分工,注重問題導向和可操作性。在法官、檢察官依法獨立行使職權、身份保障、安全保障、物質保障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系統的規定。“徒法不足以自行”,司法人員依法履行職務的保障機制制度建立關鍵要靠落實到位。
(一)物質保障是前提
由于過去我國并不存在獨立的司法人員工資序列,司法人員工資的發放只是參照適用行政人員的工資標準,因而導致法官的工資待遇往往等于甚至低于普通公務員水平。而在法治比較發達的國家,往往實行高薪制。在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年薪比副總統、眾議院議長的年薪還高,其他級別的法官待遇和國會議員或者政府內閣的成員等同;在英國,法官的薪酬遠遠高于政府其他部門的同級別甚至更高級別的工作人員,個別大法官的薪酬比首相高70%;在德國,其初任法官的月薪大約在1萬美元,資深法官的月薪則達到了2.5萬美元;在日本,一個普通法官的月收入則是勞工的兩倍[4]。
司法改革實施以來,按照《法官、檢察官單獨職務序列改革試點方案》(中組發[2015]19號),入額法官、檢察官等級將與行政職級層級完全脫鉤,在法官、檢察官員額內實行單獨管理。這就意味著,入額法官、檢察官的等級未來不再與行政職務、級別對應,基本工資自然也不宜再由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兩部分構成,需按照新的職務等級重新制定。
2016年在某市及A縣試點院已經開始建立了單獨的工資序列。某市及其A縣其試點院在山西省率先建立檢察官、法官單獨職務序列和獨立薪酬體系,薪酬依檢察官等級確定。實行單獨薪酬體系后,檢察官的平均收入比同類普通公務員上調50%左右,法官、檢察官上調后的工資已從2016年1月1日開始執行;法官、檢察官助理工資擬提高20%,預計到2017年6月底全部執行完畢。
物質保障到位能夠基本保證法官、檢察官有尊嚴的生活甚至是美好的生活。這種尊嚴和體面,在社會當中體現為一種優越感,在工作中、在履行自己的職務當中,體現為無論是檢察權、審判權還是辯護權,都沒有任何顧慮,毫無后顧之憂地去履行自己的職務。
(二)安全保障是關鍵
司法人員職業本該是法治社會最令人崇敬、最穩定、最有保障的職業,可是近年來卻成為高危職業之虞。實踐中,法官、檢察官在庭前談話、財產保全、庭審前后、執行等各個環節被襲擊、被傷害案例屢見不鮮。一名基層法官曾公開呼吁:“法官作為社會正義的最后捍衛者,如果自身安全都難以保障,又何談司法的權威,又何談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p>
這次司改中,某市及A縣完善了相關場所的設施建設。一是完善看守所的設施建設。檢察人員到看守所進行提訊,檢察人員和法警在進門時提供提訊證和工作證,隨后由看守所的工作人員將所提人員帶到相應的隔間,將嫌疑人與檢察人員完全隔離開,提訊結束簽完筆錄后,再由看守所工作人員將所提人員帶走,全程同步錄音錄像。這種做法既能保障提訊過程的公正、規范,更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檢察人員的人身安全。二是完善檢察院、法院辦案區設施建設。加強工作區基礎設施建設,設立了刷卡進門設備和指紋感應器以及非法闖入報警裝置,確保辦案區閑雜人員不得進入,同時辦案過程監控全程無死角。三是率先提出改革司法警察履行職務職能。要求司法警察積極主動服務、保障其他司法部門辦案工作,協助批準、公訴、控申、刑事執行、民行等部門,重點保護出席法庭司法人員安全、執行傳喚、送達法律文書、處置突發事件。
提高司法人員的職業保障標準,使其與司法人員所應享有的職權、工作量及工作風險匹配,才能留得住司法人才,從根本上保障司法隊伍的穩定、規范,并最終使司法公信力得以提升。
(三)榮譽保障是重點
在我國過去由于法官等級與行政職級掛鉤,基層司法人員職級低、待遇差、發展空間受限、晉升通道狹窄,導致司法人員職業榮譽感總體不高。
此次司法體制改革實施后,今后法官、檢察官的職業晉升通道更透明、通暢。法官、檢察官的等級晉升與行政級別脫鉤,想要晉升,不必先辛苦爭取相應的行政職級就可以實現。“我們檢察官等級由低到高分為檢察官、高級檢察官、大檢察官3大類9個等級,基層院檢察官做得好的可以升到三級高級檢察官,少數還可以升到二級高級檢察官,特別有榮譽感。過去,這類檢察官等級一般是當了檢察長、副檢察長才晉升得上?!盇縣一名在基層工作多年的老檢察官高興的說到。
目前,市縣兩級試點院通過提高工資待遇,拓寬司法人員晉升渠道,在互聯網公開檢察院的起訴文書、抗訴書,法院判決文書,在社會上基本形成了良好氛圍。司法人員在履行職務時都能秉持良知和大局,將法律法規作為認定是非曲直的唯一剛性標尺,堅持維護執法權威與維護執業權利并重,依法、認真、準確地履行職責,使得每一名群眾均可以從個案中體會到公平法治的力量。
四、司法人員職業保障機制的完善
加強司法人員職業保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經費保障、裝備建設等方面多管齊下[5]。目前,在司法體制改革下,優先解決了司法人員的安全、物質、榮譽等亟需,但從全局角度審視,這些措施雖起到了夯實根基的作用,但更重要的還在于長遠發展。
(一)凸顯“科學化”的考核保障
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由于考核指標設計上不“科學、合理”,使司法辦案人員不得不更多考慮自身的切實利益,而將法律精神放在次要地位。司法主體與案件本身無任何牽連是確保司法公正的前提條件。不科學的考核會扭曲司法裁量主體的獨立性、專業性、客觀性。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當事人合法權益就面臨被犧牲的巨大風險。倘若薪資福利、等級等關乎司法人員福利的領域仍舊取決于考核指標的優劣,就很難為司法公正、獨立找到牢靠的立論點。為此,必須切斷不科學的績效考核作為獎懲手段與司法人員個體驅動之間的非理性聯系。因此,應加快研究制定權力清單,明晰權責,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評制度,充分尊重司法人員的主體地位和司法規律,實現考評指標與職業保障制度的平衡。endprint
(二)凸顯“精英化”待遇保障
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司法人員保險、救助、撫恤等社會福利制度。通過建立司法人員意外傷害保險以及補充醫療等福利制度,避免因病、因傷致貧現象的發生,讓司法人員看得起病,治得起傷。其中,意外傷害保險所需資金由國家財政承擔;補充醫療保險范圍則應囊括醫保覆蓋范圍之外的疾病險種以及報銷比例,所需資金由國家財政和個人按比例承擔。另外,還可以建立司法人員困難救助制度,由國家或省級財政出資,對因各種原因導致生活困難的司法人員及其家屬進行資助??傊?,要確保每一位檢察官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三)凸顯“正規化”的教育保障
完善司法人員的教育保障制度,有利于提升司法人員的綜合素質。從目前某市及縣兩級試點院情況來看,司法人員的受教育水平基本達到了本科學歷。但接受全日制教育人員仍顯不足,許多司法人員尤其是高層領導,大部分為通過函授、自修等成人教育形式或系統內部培訓獲得本科學歷。因此,要以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健全從政法專業畢業生中招錄人才的規范便捷機制”的要求為契機,加強高學歷人才的錄用。同時,有必要按照不同崗位的職責要求,不間斷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實務技能培訓與新頒布法律、司法解釋的學習,以提高司法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業務水平。通過健全司法人員職業培訓機制和運行體系,制定科學的教育規劃,逐步實現司法人員在教育保障上的規范化、正規化。
總之,司法人員職業保障關乎著司法人員個人的職業尊嚴和職業安全感,關乎司法權威的實現,關乎司法體制改革的成敗,但更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的法治生活環境。只有在一個完善的司法職業共同體的保障中,才能使我們每一個司法人員感受到來自公平正義的安全感。司法機關正致力于司法改革,司法人員的素質正逐步提高,司法人員的職業保障正在逐步落實、完善。我們堅信,社會主義法治的春天必將來臨。
注釋:
[1]陳永生、白冰:《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改革的限度》,載《比較法研究》2016年第2期。
[2]參見李美容:《論我國檢察人員分類管理改革》,載《河南社會科學》2014年11期。
[3]參見王志偉:《司法輔助人員及司法行政人員的職責與自我定位》,http://rzdgqfy.sdcourt.gov.cn/rzdgqfy/401292/401316/1032945/index.html,訪問日期:2015年3月17日。
[4]參見孫潔:《他們為什么會選擇擔任司法官》,載《民主與法制》2017年第5期。
[5]參見杜曉:《夯實司法職業保障基礎,讓人才引得進來留得住》,載《法制日報》2014年5月11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