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敏
摘要:中英文化交流主要通過語言交際,當今社會人們利用語言這個人類所專有的交際工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維持社會發展。在對外交往中,人們往往只重視學習語言而忽視培養對文化的研究,導致交際中出現不少障礙。小學生了解和掌握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克服跨文化交際失敗的原因對進行跨文化交流大有好處。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小學生英語教學中培養夸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希望對小學生英語學習有所幫助。
關鍵詞:交際;文化;英語;跨文化交際;思維
每個國家都在與世界的溝通中實現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認識語言和文化的內在聯系對于跨文化交際至關重要。
一、中英文化起源及分類
研究跨文化交際離不開文化,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有其獨到之處又相互存在著差異,就文化定義而言,很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英語中的文化(culture)一詞源于拉丁語的cultura,具有崇拜神的意思。在中國“文化”一詞,古來已有,古籍《周禮》就已經有文化的思想。在中國,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載體,使文化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二、中英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障礙
語言交際受到文化模式,地域,價值觀,歷史傳統以及思維方式的影響,而這些差異之處對于我們的交際活動難免會制造各種障礙,需要我們通過對他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予以糾正。
1、中英文化背景的差異
中英文化背景差異是造成跨文化交際產生困障礙的本質原因。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可以體現在社會的各個方面。西方文化崇尚個人主義,個性發展;而中國文化推崇集體主義思想,群體觀念強。由于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障礙不勝枚舉。例如中國人打招呼喜歡問:“吃飯了沒!”在英國人看來這是對隱私的侵犯,很不禮貌。
2、中英思維模式的差異
語言不僅是交際工具,同時也是社會文化的反映,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中英兩國擁有不同文化背景,中、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差異也很大,例如,中國的傳統文化比較強調大局觀,主張凡事從大處著眼,做事往往由大到小,由整體到局部,英國文化則比較強調個體因素,看問題的角度常常由小到大,由個人到整體。
3、中英價值觀念的差異
在中英跨文化交際中,價值觀念決定了人們的交際行為方式。例如在英國文化中,個體主義是首要的價值觀,突出個人英雄主義;而中國文化講求中庸,注重和諧則是中國文化的社會價值取向。在跨文化交際中,不能忽視價值觀在交際中的潛在影響,否則就會造成交際中障礙。
三、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意識
1、在教學中堅持“中外文化相互溶通”的原則
“文化相互溶通”是在充分了解兩國不同文化的基礎上,將自己融入對方的文化背景上觀察和思考問題,這是培養跨文化意識的最高目標,要求具備“移情”的本領,有利于提高中英交際跨文化適應性。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在教學中要認清并尊重本國文化與他國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克服民族本位意識,拋棄有關民族和文化等方面錯誤甚至歧視性的態度和看法。其次,要掌握語言因時而異、因境不同的特點,學生要一直關注跨文化交際中不同的交際場景,注意對方的言語和非言語表達,理解對方的情感反應。另外,學習者要了解跨文化交際雙方的交際目的和交際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觀察分析問題,真正達到深入溝通的目的。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詞匯是理解和閱讀的基礎,它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各種文化信息。教師可以要求小學生上網查找相關信息,列舉許多被收入英語詞匯的中國詞匯,如:kow-tow(叩頭),kungu(功夫),tofu(豆腐),jiaozi(餃子)以及中文詞匯中的外來詞,如“吉普”、“巧克力”、“沙發”等。詞匯的意義與文化關系最為密切,文化負荷量最大。
2、在英語語言學習基本功上培養跨文化意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動的工具,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是交際者構建跨文化意識的基礎,也是克服中英文化障礙的前提。這要求學習者要精通中國語言和英語兩種語言。首先,在教學中提高小學生英語語言功底和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流暢的口頭表達能力是語言底蘊的反映,在教學訓練中應注意表達上的達意、流暢,保證語言層面使用的正確性,注重語言使用的語境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其次,教學中要強調熟練掌握英語交際的轉換模式,通過增加英語著作的閱讀量,大量積累各種英語語言表達方式,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率。通過學生大量的口語實踐交流,提高表達技巧和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不斷總結英語技巧的運用規律。更多的語言基本功要靠小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自學進行積累。例如:教師可鼓勵小學生在課后從諺語、格言中獲取跨文化知識。諺語和格言是文化的一種積淀和反射,生動地刻畫了一個民族的文化,通過與漢語的比較使得記憶變得簡單而又難忘。例如,英諺“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與漢語“抓到籃子里便是菜”,英語諺語“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與漢語諺語“不要班門弄斧”等等。
3、多渠道感官接觸英語國家的文化信息。
鼓勵小學生多看西方優秀電影,了解了西方國家的宗教、音樂、戰爭、就餐等文化。當西方主要節日來臨時,讓小學生準備節日物品歡度西方節日。如圣誕節時學生會帶來圣誕樹,萬圣節時學生會帶來鬼怪面具,在課堂上組織游戲。這些活動對豐富和拓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提高對目的語文化的敏感性都很有益處。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不同,對相同的事物或經歷也會有著不通的理解和看法。比如說“龍”在中國是神圣、吉祥和權力的象征,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而在西方的《圣經》中,龍卻是兇物和罪惡的象征。這些都要求學習者在學習和交際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
四、結語
總之,中英存在文化差異,在小學英語學習中應充分理解詞語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意味,一個成功的學生除了要不斷掌握英語語言的學習能力外,更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對交際雙方國家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風土人情,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的知識的了解。在小學英語啟蒙中要注意培養小學生對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避免造成的用語失誤,保證溝通中語言的得體性,這樣小學生才能準確的開口說英語。
參考文獻:
[1]陳思毅;論從漢語語言能力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D];暨南大學;2011年
[2]彭菲;淺析跨文化交際中社交語用失誤的文化因素[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鮑志坤;情感的英漢語言表達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4]龐影平;外語學習中文化差異的對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5]李建忠;導致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幾種要因[J];外語教學;2002年0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