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摘要:一個優秀的教師,除了具有必備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也需要借助各項有益于教學效果的體態語言,更好地促進高質量教學過程的展開。本文以西昌市某小學一至六年級的12位數學授課教師,32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法、課堂觀察法收集到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目光普遍偏向左側、教齡長的老師表情嚴肅且學生希望教師結合手勢進行教學,在回答問題時與教師有眼神交流等情況。同時,了解到課堂體態語言存在使用單一及表意不明等問題。再通過訪談法,發現此現象是由于社會及學校的重視程度、教師個人習慣等所致。最后,提出定期培訓、組織競賽等提升數學教師體態語言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師 體態語言
一、小學數學教師課堂體態語言運用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小學數學教師課堂體態語言運用現狀
筆者在西昌市某小學共發放332份問卷,收回321份問卷,有效問卷314份。有效率:97.8%。調查對象為該校三至六年級的320名學生及一至六年級的12名數學教師,測試數學老師與該校學生對數學教學過程中體態語言的認知度。從教師問卷調查結果分析:75%認為非言語行為主要體現在上課環節。84%喜歡結合手勢語來進行講解, 90%對于課堂教學中使用非言語行為是一個贊成態度。66.7%認為用手勢語等來表達數學思維可達到預期效果。
在數學課堂中,通過教師的體態語言,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師的教學意圖和目的且接受程度高:72.6%喜歡看到數學教師上課時是微笑表情狀態。60.8%學生認為加入體態語言,更容易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80%的學生喜歡教師運用體態語言進行教學。75%希望在回答問題時與老師有一定眼神交流。79.9%認為上課過程中,需要加入一些幽默的體態語言。
本文對不同年級數學教師隨機的一堂課進行觀察,記錄次數,整理,分析總結得出:
1.目光語
調查分析,數學課堂中,老師目光向左的次數明顯多于向右的次數。教齡3年以內的青年老師表現明顯,其向左、向右的差距達到了平均9次/課時;而教齡較長的老師,其目光語左、右相對均勻;對左、右兩邊學生進行隨機訪問,其結果與觀察結論基本一致。同時學生還反映:坐在黑板左側,其老師關注度高,精神容易集中;而對于右側學生,老師關注度偏低,學生容易出現發呆、走神等現象。
2.表情語
在表情語方面,分析可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齡低于6年的教師,課間出現微笑的次數相對較多;而教齡高于 10年者,則課間出現嚴肅的次數較多。另外,女教師微笑的頻率也相對高于男性教師。對學生進行隨機采訪,學生普遍反映希望和老師保持一種積極的關系,能夠和老師做朋友,那樣學習才更輕松,更容易。
3.手勢語
目前不同教齡的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著使用拿破侖指的現象。比如三年級的李老師,在上課過程中頻繁使用拿破侖指,包括提醒學生集中注意,表揚及鼓勵學生等。而六年級曹老師教齡達到19年,則在上課中也喜歡用拿破侖指,比如讓同學回答問題,或者提示課程中的重點。觀察發現,曹老師的拿破侖指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另外,四年級的鮮老師還存在掌心向前的現象,示意回答問題的學生停止發表自己的觀點。這些手勢不僅容易給學生造成緊張、不愉快的心理,甚至抵觸的學習情緒,而且讓學生感覺不被尊重,不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4.姿勢語
調查分析,各個年級的男老師,不論教齡長短,皆在上課中出現背手、撐桌和插兜的現象,且頻率明顯高于女老師,教齡長的老師,偶爾還會出現二郎腿現象。唯一的教齡較長的女性教師羅老師,也經常出現撐桌的現象。經過采訪調查發現,應是性別原因及教齡長的教師對自身形象有些懈怠所致。其他教齡偏短的青年老師偶爾還是會出現撓頭和掏耳朵等消極姿勢語言,但頻率相對較低。總體來說,學生對他們的姿勢語接受程度均偏高。
5.體距語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數學老師通過頻繁走動以縮小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根據數據可知,該小學每一位數學教師在縮小距離與頻繁走動方面幾乎同步。但小學一年級數學老師走動頻率較高,而六年級數學老師走動頻率則相對減少,甚至出現老師上課過程中不走動現象,學生上課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學效果較差。
(二)小學數學教師課堂體態語言運用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根據前期對數學教師以及學生的問卷調查、教師課堂上課的觀察,對小學的數學教學狀況有一個大致了解。通過整理、分析調查問卷及課堂授課觀察,發現教師對體態語言的運用,至今仍存在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課堂體態語言的使用單一,通過課堂觀察發現,大部分教師僅通過語言和表情來控制課堂,積極手勢語等的使用頻率較低,課堂氣氛嚴肅,不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
第二,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教齡較長的教師并不能有效地運用微笑,鼓勵的手勢,期望的目光等向學生傳達思想與感情,且無意間的拿破侖指或因自身教學習慣養成的消極體態語等,更導致難以形成融洽、和諧、親密的師生關系。
第三,目前,該小學主要以年輕教師為主,主要存在體態語言使用不熟悉、不規范且表意不準確的問題,同一教學內容,體態語表現差距較大,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通過對教師、學生的交流,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針對“您是否接受過非言語行為相關教師理論培訓”的問題,8.3%的數學教師回答“是”,即一年級的劉麗教師。而語文教師中有62.5%的老師回答“是”。通過訪談了解到,這些教師中,大多數是在師范院校接受過教師體態語言相關理論培訓,年輕的語文教師表示,該小學的公開課后等有涉及到課堂體態語言的交流,而數學老師均表明未關注過此類問題。
因此,綜合分析得知,從學校層面,對數學課堂體態語言不重視,未進行相關培訓,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從數學教師方面來講,中老年教師并沒有意識到課堂體態語對教學效果及師生關系的重要性,沒有積極改掉不良教學習慣的意識。同時該小學地處鄉鎮,其教育條件有限,年輕教師難以自覺意識到自身課堂體態語言運用的缺乏和不足,沒有主動地結合書本知識,通過自身實踐進行總結、反思、及改進。endprint
第二,當提出問題“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您對教師專業素質培養有哪些建議”時,教齡短的部分老師提到“參加培訓,提升教學能力”,再深入訪問“是否有新想法?”,均表示太忙,不曾思考過。而老年教師認為,沒有必要在這方面花費時間。
訪談中發現,面對來自社會等方面的壓力,教師被動且消極的看待教師地位和作用,從而不主動積極地謀求自我專業發展及提升教學水平,只一味地關注學生成績。
第三,從訪談結果來看,僅有3位年輕的女老師認為在數學課程中運用相應的手勢語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更好地傳達教學內容;而部分年輕的男老師認為體態語言對教學效果并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其他老師則認為,數學是嚴謹而嚴肅的學科,并不需要活躍的課堂氣氛,因此,體態語言在數學課堂中出現的頻率極低。
二、提升小學數學教師準確運用課堂體態語言的策略
從本課題分析得知:對于數學學科來說,體態語言一方面體現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準確傳達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有目的設計體態語言,能有效增進該學科的趣味性,保持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提升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因此,結合西昌市某小學調查情況,針對目前小學數學教師現狀,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提升學校對“體態語言”重要性的認識。從學校層面,應提高對數學教師上課“體態語言”的重視程度。定期組織教師進行體態語言的學習及培訓,包括理論方面的加強,提高教師對課堂體態語言的認識,及在教學實際中訓練及實踐并及時反饋。
第二,加強數學教師“體態語言”的規范性。學校內部、學科內部、教師團體體態語言要不斷總結、分析、交流、提升,促進體態語言規范,準確地運用且相對統一,對體態語的使用進行規范及統一,提升其使用頻率及質量和教師教學手段,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第三,增強數學教師學習“體態語言”的積極性。各學校積極開展“數學課堂體態語言”競賽,從另一個維度去激發在職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各教師體態語言的交流。通過競賽,選出“體態語言”標兵,樹立榜樣。從而促進體態語言的學習與傳播。
第四,強調數學教師“體態語言”的實用性。通過觀看公開課和檢測教學效果,評價及交流在數學教學課堂中運用體態語言的必要性,同時教師應接受學生對體態語言的建議,并結合教學環境及學生情況,做到運用與對比、不斷改進和完善、從而提升體態語言的實用性。
第五,實現數學教師“體態語言”的普遍性。作為教師培養的重要基地,國內各師范學院以及教師自考過程中,適當插入體態語言科目考試考核。作為教師的一項基本能力去培養,促進學生對體態語言科學的認識,強化數學教師對體態語言的理解,促進對體態語言的普及。
三、結語
本文通過以西昌市某小學為例展開調查,以發放問卷、訪談調查等形式收集分析資料,發現在教學中運用體態語言這一方面,小學數學教師存在對體態語言的認識不深刻,體態語言使用相對隨意,對學生的關注度較低即未從學生角度考慮體態語言的使用效果,且從社會、學校、學科層面,未將體態語言使用納入日常交流、研討內容中,體態語言認識停滯不前等一系列問題。并針對該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體態語言現狀,提出學校應對此引起重視,加強培訓,定期組織教師團體總結、交流、提升、及教師自身應提高對體態語言的認識,積極實踐與改進等優化建議。
參考文獻:
[1]尚春雅.中小學課堂教學非言語交流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河北:河北大學,2007.19-23.
[2]原茜.教師非語言符號的教育傳播效果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3.35-36.
[3]孟慶玲.小學教師課堂身體語言運用的問題及對策[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11.22-35.
[4]周鵬生.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的量化研究[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03.6-7.
[5]李婷婷.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行為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3.85-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