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成武
摘要:對某省普通高校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與分析。結果表明,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動機和態度呈多元化趨勢,大多數學生喜歡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和娛樂性較強的體育活動項目。
關鍵詞:課外體育 現狀 影響因素
1研究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
某大學、高校商學院、高校外語學院、高校藥學院、高校教育(文理)學院等5所普通院校一至四年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共發放問卷1000份(每年級250份),收回有效問卷904份(男438人、女466人),有效問卷率90.4%。
2結果與分析
2.1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動機
當代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以追求身心健康為首要目的,其次是以調節個人適應能力和交際能力為主。其中以“強身健體”、“減輕來自學習的緊張和疲勞”、“玩得高興心情舒暢”為目的的分別占68%、59%、58%。在張永明等對“高校各地18所院校”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調查結果中:增強體質、消遣娛樂和健美減肥,分別占67%、42%、39%。這與本研究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說明追求身心健康仍是大學生參加鍛煉的主旋律;另外,利用體育活動來調節自我的精神狀態和培養個人的交際能力,反映出參與動機有著多元化的趨勢;也說明了現代大學生對體育活動所具有功能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的認識和理解有了進步和發展,是健康體育觀進步的具體體現。健康體育觀包括生物效應、心理效應、社會效應的要求,它涵蓋了多種體育教育觀念的內涵,符合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發展的潮流和“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導思想。而且,大學生對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報以積極而熱情的態度,多數認為參與體育活動對學習不會有不良影響。對體育“很感興趣”和“比較感興趣”的占50%之多。體育運動所具有的趣味性、技藝性、競爭性以及競爭結果的即時性和不確定性,很容易誘發學生對其產生直接興趣(即對活動本身所產生的興趣)。而這種直接興趣,是引導學生投身體育運動的最佳“向導”。學生通過參加體育運動,又會逐漸對體育的健身價值、娛樂價值、教育及教養價值及與團隊榮譽的關系等產生初步的認識和理解。
2.2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和參與情況
大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多數以“休閑、娛樂”的形式參加鍛煉,已逐漸成為無須指導的自覺的行為。這是由現代教育或是社會進步的影響而形成,它讓人看到在大學生群體中體育與健康的理念,終身體育的思想已形成并且在擴大。但其它統計數字又說明,大學生每周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次數偏少,而且大部分學生每次鍛煉的時間都在1小時以內,存在參與體育鍛煉的活動時間略有不足的現象。同時,大學生參與體育比賽活動的比例較低,在一年里有近50%的學生沒參加過任何體育比賽活動。而“某學生”的情況卻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籃球、羽毛球、長跑、踢毽和排球運動,其中男生參與最多的是籃球、女生是羽毛球。踢毽活動也是大學生選擇參加率較高的項目之一。造成學生對運動項目選擇的差異并有傾向的原因,除氣候環境、民族風俗、地域文化特點外,還有體育設施、場器條件的制約。同時這也說明在相當一部分普通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體育設施及場地器材不足的現象。
2.3地、器材不足是影響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
在“全國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情況的調查中,大學生普遍認為是缺少場地器材,其中男生集中認為是“缺少器材”,女生認為“缺少場地”。而在對“高校大學生”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制約因素依次為“功課壓力重沒時間”、“缺少場地器材”、“無人指導”等,而且女生認為的影響因素較男生更為復雜。于光遠先生在“論玩”中指出:“去玩文化內涵多一些的東西,對提高玩的人的文化水平是有好處的。他們可以在玩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他這里說的“玩”,當然包括體育活動。良好的文化環境,對人的發展、對人的素質提高,作用很大。特別是精神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最高層次。培育高質量的文化環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體育及體育消費活動促進人們文化品位的提高、對美的追求、對人們之間的溝通和理解,這才是其活動的全部內涵。
3對策與建議
3.1教育、體育行政部門應廣泛開展體育活動
教育、體育行政部門應將廣泛開展體育活動、“健康第一”放在教育、體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認真貫徹并不斷完善有關法規制度,使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得到制度保證。進一步強化行政約束力,建議教育部和省市教委在對各級各類學校進行教學評估時,列入或加大對原國家教委頒布的學校體育法規性文件檢查,評估的權重系數,以引起學校各級領導重視學校體育文件的落實,促進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
3.2加大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力度
爭取盡快使學校體育場地嚴重不足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使學生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同時,還要做好場地和器材的合理安排和管理。
3.3加強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建設工作
從教學和管理工作入手,加強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建設工作,加強對大學生體育協會組織的專門指導。加強高校及社會的聯系,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體育競賽能力。發揮好大學生體育協會具有的組織感召力和吸引力,使其起到開展學校課外體育鍛煉橋梁和紐帶作用,成為大學生積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中樞。努力實現在校大學生每人都能參加一項體育協會組織的目標,變競技項目群眾化。
4結束語
大部分男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動機明確、主動,女生大部分都是被動的。某省普通高校學生喜歡選擇有明顯的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和娛樂性較強的體育活動項目。學校要改進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注意培養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愛好,進一步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學校教育應轉化“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促進學校實施和保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
參考文獻:
[1]田剛.岳陽市云溪區初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動機的調查與分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5(02):181-200.
[2]王小偉.山西醫科大學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現狀調查與分析[J].搏擊(體育論壇),2016(01):23-94.
[3]郭守靖,李茂堂.部分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現狀利弊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3(1).
[4]葛吉生,高全.高校余暇體育與增進身心健康關系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7(4).
[5]陶冶,江錫文.普通高校體育教育現狀與改革思路[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9(5).
課題來源:2017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課題編號:XSP17YBZZ014)。endprint